时间:2014-07-23 16:31:50
来源:中国网 作者:朱星光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两元”地铁坐到底,刷卡“4毛”上公交,这个曾经让人津津乐道的低廉票价将面临终结的可能。从本月3号开始,北京市开始就公交地铁调价公开征集民意,期限从7月3号到7月20号。在征集民意的这十多天里,市民们通过网站、微信留言等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同时包括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路专家学者也通过各种方式给出意见和建议。
在牵涉与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相关的事,总是会引起广泛的讨论,成为一时的热点,别小看只是几块或几毛钱的变动,但因为其接触频率高、与生活息息相关而被放大了价值与影响。
北京从2007年开始至今一直在公共交通领域执行低票价政策,考察该政策实施的时间点,便可知道这与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奥运会有直接的关联,为了保证奥运会期间公共交通的畅通以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政府鼓励市民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因此无论是地铁还是公交,都开始执行“令人发指”的低票价,地铁无论怎么坐、坐到哪、坐多久,都统一为2元钱,而公交更是因为有了“一卡通”这种神器的存在,而成为坐一趟“4毛”甚至于“2毛”的旅途,就算不使用一卡通,上车也仅需要1元钱便可以随心所欲的乘用,奥运会结束后,该政策没有发生改变一直被延续至今。
我们没办法知道这个政策是否达到了其设立时的初衷,但2008年北京的确给世界奉献了一届极为出色的奥运会,但显然,当初“急一时”的救火政策,如今却成了市政府的巨大包袱,急于摆脱。被近乎于免费的政策滋润7年的市民,自然也会对如今的“调价”有或强或弱的反弹,亦属正常。但如果细心的考察这7年的城市规划及政策发展,会发现其存在的巨大悖论。
07年前,地铁票价分2元和3元两种,公交车是1元起步,分段计价。从这个价格上看,为了迎接奥运而推出的低价政策可谓幅度巨大,除了票价的调低,就是“一卡通”的全面使用,而废除了之前的月票制度。我们现在不清楚7年前进行价格调整时相关部门是否有过科学、严谨、民主、完整的决策过程,但既然是降价,市民何乐而不为呢?假如说当年的价格调整中,政治因素的考量压倒了经济上的比选,那么其后果到7年后的今天便渐渐得以显现。“降价容易涨价难”,不知道当年的决策者是否想过如今的决策者们所面临的“进退维谷”状态。
另一个说不通的悖论在于,如果说市民们能够接受低价政策前的公共交通价格,那么07年的那次价格调整是否是必须的,就成为了一个疑问。从现在的情况看,完全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即如果当年不进行价格调整而继续执行之前的价格一直延续至今,其中随着城市建设、运营成本增加及通货膨胀,采取渐进式的“调价”,对达到迎接奥运的目标是否有不可逆转的影响?如果没有根本性的影响,也即我们还是依旧会奉献给世界一届伟大的奥运会,却可以规避掉这7年来政府付出的巨额补贴及民意的汹涌翻滚,又何乐而不为呢?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我们貌似也并没有从中得到有益的经验,许多城市在发展进程中不讲科学、严谨、民主、完整的决策程序,完全靠上级领导及上上级领导“拍脑门”式的决定或某种政绩观要求下的口号式运动,造成资源的巨大重复性浪费,也便屡见不鲜了。
作为一个需要每天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的普通市民,在参与意见征集或听证会时,应该算好这样一笔账:如今的“调价”究竟是为了“弥补”当年降价政策的“失误”还是为了适应城市新的发展形势?上文提到的悖论恰恰显示出,如果说现在的“调价”是因为现行价格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了,那么我们可否恢复07年低价政策执行之前的价格?能否重新采用类似的月票制度?如果新调整出的价格比07年前的价格还要高,是不是就已经可以充分的说明7年前的低价政策是没有经过正当决策程序而出台的?而7年后的再次“调价”是不是意味着市民将为这个政策及过去7年政府的“亏损”而进行反向补贴?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市民是占了政府7年的“便宜”,现在应该偿还了,那么在限牌限购、税收未减、还在大力投资建设轨道交通的今天,政府究竟是缺钱还是不缺钱?抑或是就缺市民的票价钱?
诚然,这次公共交通价格的调整已经是箭在弦上了,不是调整与否的争议而是调整多少的争议。但经过这一番“折腾”,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到公共领域的部分,无论是规划、投资、建设、还是政策的调整,都应该全程请来两位“先生”把关: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保证官僚们不会为了或己或公的利益而短视,乱打枪、拍脑门之下出台一系列昏策,让后来者纠结、让市民买单;赛先生则从制度上保证了市民在全过程中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如果说我们的决策都是在这两位先生的全程陪同和监督下作出的,那么其失误率就可降到最低,就算是一段时间后被证明决策失误,承担这种失误的市民也会心甘情愿为其买单。
治疗城市公共交通痼疾,从请来两位先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