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更多“民生工程”有待“坦诚完美”转型
时间:2014-07-20 13:09:03  来源:新华网  作者:姜辰蓉 李树峰 刘潇 

   新华网西安7月20日电(记者 姜辰蓉、李树峰、刘潇)中国的城市发展越来越快,不断兴建的种种基础设施正在加速这一进程。但在不少城市,一些民生工程却引发了居民的忧虑质疑,甚至遭到阻挠和抵制。

   在陕西省西安市,一处地铁变电站的建设日前因遭到周边居民的反对而被迫停工,使得这条原本定于2015年通车的地铁三号线,将有可能被迫延期。居民们忧虑的是,变电站不仅侵占了附近的绿地,而且造成电磁污染。

   西安地铁建设指挥办公室在官方网站上发出声明,称变电站建设符合标准,不会造成电磁污染,同时采取地下建设,不会侵占绿地,影响居民活动。但却难以得到居民的信任。

   记者在变电站的选址施工现场看到,一块不大的街边绿地被围挡遮去了部分面积,里面的黄土堆也已被遮盖,围挡紧挨着一个居民小区的栅栏。

   “我们不是不讲道理,也不想耽误建设工期。变电站选址时没有人来征求居民的意见,这让我们很难接受。附近小区的一位居民周师傅表示:“直到施工方砍树、立围挡、运材料,我们才知道这里要修地铁变电站。”

   今年4月,广东省化州市的一处殡仪馆建设,也受到当地居民的阻挠反对。这使得这一公益项目,被迫停止建设。居民反对殡仪馆的一个原因,同样是“事前不知情”。

   专家表示,类似的现象不止出现在西安、化州,在很多地方,许多“民生工程”都会出现附近居民的反对,而这种现象与中国城市的加速发展密不可分。在中国一些地方,属于公益、民生的雨污分流工程、垃圾焚烧项目,甚至管道铺设等“市政工程”,都会传出遭到居民的“嫌弃”。

   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张燕指出,之所以出现类似问题,首先是决策过程存在问题,往往地方政府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决策时,却没有还形成征求居民和专家意见的习惯。这和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的惯性思维有关。

   专家指出,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各地不断上马的“民生工程”还有待转型成“民心工程”,这需要细节的完善,把项目的合理性与过程的完美性结合起来。

   张燕表示,仓促上马、遭遇反对下马,很多地方的“民生工程”都会遭遇类似尴尬。这不仅会损害老百姓的利益,还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使民众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产生怀疑。

   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在于事前的动态沟通。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认为,政府项目投建中,应该建立“谁受益谁补偿、谁影响谁受偿”的一整套谈判及利益补偿和平衡机制,促成动态协商的达成,并可能提出创新方案,进而促进邻避冲突的解决。

   专家表示,突破“邻避困境”,需要的是“更为坦诚”的氛围,做好充分的事前动态沟通。张燕说,地方政府首先需要改进决策过程,在决策时充分利用听证会等方式,听取利益相关的老百姓的意见。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