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加大老旧管线改造力度,改造使用年限超过50年、材质落后和漏损严重的供排水管线,要加快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目前要改、要管成了全社会的共识,那么怎么管、怎么改?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约评论员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学军、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摸家底、投资金,长春集中改善地下管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强化城市运行“生命线”,新政策释放哪些新信号?
5月23日下午,长春水务集团巡线员在绿园区的一个路口发现了漏水迹象,记者赶到现场时,维修工人已挖开路面,找到了地下供水管网的漏水口。
朱玉亭(长春水务集团二次供水公司副经理):是一个咱原有的老管道,咱管道原先已经废弃了,它原先旧的封堵的那个阀门,长时间在地下埋,老化了,老化腐蚀了,腐蚀之后,然后它漏水。咱刚才给它挖开之后,重新给它截断,重新给它封堵一下。
朱玉亭说,在漏水事故处理中,一些管网漏水量小,又埋在地下,只有依靠专业人员才能及时发现。袁昌温便是一名专业的巡线员,在他的背包里,除了每天的巡线记录,还有几张区域内的地下管网图。
去年长春市市政管网堵漏维修1000余件,二次管网近3000件,平均每天都有几十件跑冒滴漏的事故发生。目前,长春市日供水量达到100万立方米,按照22%的漏水量来计算,长春市每天白白流失的水量就达到21万吨左右,全年下来一个城市供水的流失量就达到了7700万吨左右。为解决漏水问题,目前长春市一共改造了71公里的供水管网,但还有上百公里的线路在等待改造。
王凯(长春水务集团生产调度部部长):咱们改造每公里的管线,大约就得需要资金就是在将近200万左右,另外就是这个供水的改造呢,它很大程度上也要配合城市的改造。
今年4月,长春市启动了第二次地下管网普查,将对各类小区二次网在内的全市3米以下道路的管网进行普查。在摸清家底的同时,长春还将通过立法来规范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
刘东伟(长春市公用局局长):我们第一次管网普查是投入了五千万,这次我们准备再投一个亿,或者更多一些。
城市地下管线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大老旧管线改造力度,完善法规标准,加大政策支持。
张鸿:只是初步改造 长春一个城市就要花一百亿。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现在说的改造,就是用5年到10年花大价钱来改造之前的。国办的意见里边有,就是要摸清家底,要普查。
今天我们案例做的是长春的,但其实是一个全国的事。就长春来讲,其实这几年一直在按部就班的做普查,在给地下管网上户口。2009年、2010年,他们说要花2年的时间给它上户口。到2012年,初步的统计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第一个户口上齐了,初步的统计花了五千万。第二步统计的时候,他们要再做详细的调研、调查,就是普查,要花一个亿。然后这些都弄齐了以后,再花3到5年做初步的改造,要花多少?要花一百亿。这就是长春一个城市初步改造要花的钱,全国这么多城市,你再去算的话,那一定是个巨大的数字。
李学军:关键是要摸清楚地下管网的家底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地下管线存在的安全隐患,影响管线效率低下的原因,归结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我们对地下管线的家底不清楚,那做一些基础工作的时候就没有依据。第二,大部分管线存在着超期服役和超负荷运转的问题。所谓超期服役,就是到了寿命期,它仍然在运行当中;超负荷运转,就是它已经超过了它的承载能力。第三,投入不足,导致一些本应该实施的管理维护手段或者措施难以实施。第四,应急预警的能力严重不足。出现管线事故或者突发事件以后,我们无从下手,或者是不能够预先采取针对性措施,来防止这些事故事件的发生。
要在短时期之内,把家底搞清,这个需要技术层面、管理层面以及相关的协调工作,来把这些基础的工作做好。从管线的规模上来讲,目前我们国内城市的供水管网的规模、建设规模,大概在50万公里左右,如果按照一公里的改造费用,折成将50万公里的供水管网全部改造完的话,这个数,应该是上千亿。光供水管网就这么多钱,除了供水系统之外,我们再推广开来,现在整个地下管网的总长度,据不完全统计,应该在150万到160万公里左右,就是城市管网。如果加上工业管道,或者我们叫长输管线这一块儿,大概在170、180万公里。反过来我们推算一下这个数据,需要的资金量是非常大的。
张鸿:要有正确的政绩观 要改变重地上轻地下的观念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首先还是意识。我们看长春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会感慨,40%水都损失了,这是水不够,这不是安全。比这个40%的水没了更可怕的是它涉及到我们的人身安全。这其实在《意见》里面一开始就说了,一些城市相继发生大水内涝,管线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等事件严重威胁了生命财产安全。所以这不光是一个基础设施,它还是一个地下生命线。如果我们不在这样一个层次来讨论这个问题,那可能还是说要节约,要良心等等,那我们这种意识怎么变成机制?
我们在《意见》的最后说了,要有正确的政绩观,要改变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然后重建设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那么它怎么变成机制?就是当面子可以管里子的时候,要有这种约束机制。还有一个就是其实政府,如果你把它当作一个公共基础设施来做,假定这一块地是政府掏钱,那要改变你投资的理念。因为过去我们一直说地方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是什么?就是花后代的钱,70年的租金,花后代的钱。今天当你办这个事的时候,你是花今天的钱,给子孙做事情。这个事谁能做得了?我觉得是机制。
李学军:智慧管网要做到地下管线的运营状态尽在掌握之中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目前来讲,智慧城市在中国。这个概念已经落地。建设智慧管网应该纳入到建设智慧城市当中来,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来重视,来推进实施。所谓智慧城市是什么概念?至少管线的运营状态在我的掌握当中,我可以时时的感知管网运行的状态,对管线管网出现的可能的异常,能够及时的采取响应动作,防止不良事件、安全事故发生。智慧管网的建设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先期有很多专体管网行业当中,已经开始注重能够时时监控管线的运行状态,但是还没有达到能够智能化的来监控、处理管线运行当中的一些异常事件。
建设智慧管网:首先,我们要做好统一的叫顶层设计,从整体上来规划好。第二,要真正的重视摸家底的工作,这是智慧管网的重要基础。第三,我们要区分已有地下管线,就是现在埋在地下的地下管线和我们规划设计新建设的管线,来分别进行智能化的,或者叫智慧化的改造和建设。最终实现我们地下管线的本质安全。
张鸿:现在鼓励民营资本进入 但回报却还是看不清楚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技术上的创新,还是鼓励企业能够在这里边发挥作用。因为企业要算小帐,当企业有利可图的时候,他自然会花钱去创新各种机制,创新各种科技,来保证政府能做到这件事情。
问题是,现在国内也有一些类似像国外的共同沟。就是我在这个城市地下建了另外一个城市,也是有通道跟地铁似的,然后不管是电力还是什么,都可以到我这儿来租用我的这个管道。现在的问题不光是租金贵的问题,是一开始投进去的这个企业说,第一我找不着主管部门了,我现在弄了这个地下的共同沟了,现在变成我个体的沟了,我找不着主管部门了。第二,并不是说我想让他到我这儿来租,他就来租了,那个企业说,我凭什么到你那儿租,你那个管道。我自己挖一个,我就更便宜了。
那么,我们《意见》里也提了,就投融资体制,让民营企业进来,更多的投资主体进来以后。有的企业不是追求暴利的,他追求长期的、稳定的回报,但这个回报现在不是特别能看得清楚。比如说日本是有立法的。再举个苏州的例子,当我开始要弄一个共同沟的时候,我要挖开地的时候,所有的相关企业都跟我来说,如果你不租这个,几年以内,我这个地上可不能随便拉拉链的,那你就来租吧,他是立法来决定这个事情的。然后大家都用这个共同沟,你租用我的,我常年能获得利,然后我再能研发一些新的科技。重要的是,你不管用哪个主体,它都要有利可图。比如说它是个公共事业,那政府是有百年大利。你要是一个市场行为的话,你就要让企业能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