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一般本科毕业生就业尴尬 成名校与职校“夹心层”
时间:2014-06-09 08:55:40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盯着屏幕前的ERP系统(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笔者注),陈红丽沉默了。

  这个西南某普通本科会计学专业的“三好学生”今年毕业,投过不少简历后,她好不容易获得一次实习机会。来了没几天,这个四川女孩却惊讶地发现,使用ERP系统做账才是现下企业的主流做账模式。

  “没戏了”。课上课下,勤奋的陈红丽用了整整4年学习手工做账。学校虽然也开了有关ERP系统的课,“但只开了一学期,老师敷衍我们,也没有认真讲”。

  “学都没有学过,你让我拿什么跟那些211、985的毕业生竞争?”叹了一口气,陈红丽有些心酸地问。

  曾经的陈红丽一点也不怕一些企业赤.裸裸的“只要211、985”的招聘歧视,走出学校以前她一直相信,“凭自己4年的努力肯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找工作的几个月下来,她头一回觉得,“就业,好难,好难。”

  学校教的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

  离开那家实习单位后,陈红丽颇感失落。再想想这几个月的遭遇,这个性格倔强的女孩开始了自我反思。

  思来想去,陈红丽突然记起来“一件小事”:大二时,一节学分值很高的专业课后,陈红丽习惯性地奋笔疾书,赶在下节课前抄完所有板书的内容。讲台上的老师看着底下埋头抄板书的学生,半天冒出一句话:“你们现在学的这些,在以后的工作中都用不上。”

  习惯坐前三排的陈红丽身上一震,但很快又回过神来,好学的她把这当成老师的一句玩笑话。但两年后,这句话成了现实。

  “现在想想,真是讽刺。”陈红丽摇摇头,“老师既然知道知识已经和用人单位所需脱节了,为什么不更换内容?”

  陈红丽的经历并非个案。在当下的一般本科院校里,学用脱节甚至成了普遍现象。

  华中某普通本科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赵铮,同样在学习ERP系统。顺利的话,他和90名信息管理专业同学中的大多数,在今年都应该成为ERP工程师。

  但现实却是,直到就业时,赵铮和他的同学才发现“ERP系统这么重要”。这批要成为ERP工程师的大学生甚至搞不清楚ERP证,更别提“只上了一两个学期的ERP类的专业课”。

  那他们在学什么?《西方经济学》的书是老版的,《信息导论》更是2003年出版的,“没赶上时代,新加的概念太少了。”不仅如此,“上课都是照本宣科,老师对着书念他的,我们埋头睡我们的,整个教室都死气沉沉的。”

  “为什么不更新换代?”说起这个问题,赵铮笑了,“估计因为要重新做PPT,那些人太懒不想做吧。”选择考研的赵铮看着身边的同学纷纷经历“更难就业季”,对曾经的老师如此调侃道。

  赵铮的不满是针对学校的。赵铮所在的学校以机械类专业见长,赵铮学的信息管理专业是前些年才开起来的。这么些年下来,学的内容一成不变,“其实很多内容都过时了,开的课也都莫名其妙,什么都学,太杂太乱,就是学不深。”

  去实习时,赵铮的不满变成了愤怒。“很多工作都需要现学现用,我这4年到底学了啥啊?”他语气激动起来:“建什么综合类大学?我们一个理工科院校还开了法律专业,这不是坑人吗!”

  这些还都只是冰山一角。

  东部某省份一所普通理工类本科院校应届毕业生龚鑫学习土木工程专业,在学校时,老师曾反复强调某种型号钢筋的重要性,果不其然,考试时,这种钢筋频繁出现在龚鑫的考卷上。

  可等到龚鑫去工地毕业实习时,有意识去寻找这种钢筋的他却好几天都“一无所获”。没辙了,龚鑫跑去问工地的包工头。对方盯着他,半响笑出声来:“这种钢筋我们十几年前就不用了。”

  “荒唐,太荒唐了。”龚鑫至今记得当时自己的心情:“我到底学的是什么玩意儿啊?是为了应付考试吗?”

  陈红丽的专业实习,则是全专业的人被拉到学校附近的一家工厂“转了一圈而已”,工业会计最难,可实习的十几天,每天老师只“稍稍讲几句”,自己则“根本没有上手的机会”。

  “虽然我预想可能有点‘水’,但我实在忍不住想吐槽,这真的太‘水’了。”陈红丽苦笑。

  就业指导也多是草草收场。赵铮所在的学校有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并且配有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专门授课。但是,所讲的内容多为“要保持好心态”、“学长学姐都有好去向”,赵铮关心的“怎么规划方向”等等问题,压根一个字没提。

  就连到了就业季,学校能提供的帮助也微乎其微。

  整整半年的招聘期,来到赵铮学校招聘的对口企业“用两只手都数得过来”,而陈红丽为了找工作,需要每天坐一个多小时的地铁和公交去当地的重点大学参加宣讲会,再排上一两个小时的队。而这一切,只为投一份“很有可能没有回音”的简历。

  职业吻合度低,频繁换工作、为名校考研成了常态

  这样的趋势下,对口就业,成了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一种奢望。

  这在今年4月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出具的《新建本科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报告》(下称《报告》)中可以找到佐证。据统计,2012届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中,与自己职业期待较吻合的毕业生人数仅占48%。

  赵铮对此感触很深。整个专业一共90多人,一大半都选择了就业,但最终只有1人当上ERP工程师。

  他的同班同学,班里的学习委员曾签约一家互联网企业,从事与本专业较为相近的程序员工作。但工作没多久,这位班里的“尖子生”感受到巨大的差距:“这个行业实践性强还需要专业知识,要想当程序员,还得再学。”

  迫不得已,这个男生报名学习北大青鸟java的相关课程,半年的学费就是1万元,“快抵上我们两年的学费了”。

  一个更严峻的现实是,即便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少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也很难适应。《报告》指出,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对就业现状的满意程度在近两年来一直维持在47%~57%的区间。

  毕业于中部某省份一所一般本科院校的梁琴,在一家国有企业已经工作快一年了。上大学时,梁琴并不知道电路这门课有多重要,她对这门课的印象只停留在“老师自顾自地讲,前三排全空着,底下的人玩手机、睡觉,干什么的都有”。要考试了,就“突击背一背”,甚至,她还能拿到不错的分数。

  直到正式入职,梁琴慌了:几乎每项经手的工作都离不开这门专业课。放假了,和在一所重点大学读相同专业的弟弟聊天时,梁琴的慌张变成了心凉:同样的电路课,弟弟的学校却比自己的母校多安排了整整好几十个学时,不仅如此,考试严格、老师也负责、学习气氛还浓,“简直越问越心惊”。

  “还能有什么原因?老师根本不够,学时只能被压榨。学校和老师敷衍,我们也敷衍。”梁琴很郁闷。如今,在白天忙碌的工作之后,留给她的,是硬着头皮的“自学”。

  梁琴是幸运的,至少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和努力的方向。她的不少同学,如今甚至还在“迷惘”。

  她的一个同学在毕业的头一年频繁换工作。助理工程师、销售、保险,甚至是电子厂的技术工人,工作换了一大把,却“根本找不到对口的”。 一年后的同学聚会,这个昔日里拿奖学金的“钉子户”在酒桌上喃喃自语:“大学4年真是白上了。”

  类似的现象频繁地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华北某普通本科院校的理工类毕业生林鹏害怕了。他把这一切归结为学校的差距。为此,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一定要考上985、211高校的研究生。”林鹏和他的同伴一起,起早贪黑,为了“名校梦”持续努力超过大半年。

  今年春天,报考武汉大学的林鹏和他的不少同学卡在了复试或是初试的分数线上。江南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办曾向超过国家线好几十分的林鹏抛来橄榄枝,但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再战!林鹏和他的一帮同学决定继续考研。有的人为了减少竞争,甚至临时调换了考研的专业。根据《报告》显示,2012届考研选择换专业的学生比例高达29%。

  甚至,在当下的普通本科院校,出现了一群“为躲避就业选择考研的毕业生”。陈红丽得好友牛萌被一系列的招聘歧视“吓”得缩回了学校,“她就是害怕找工作才去考研,可这样的心态,那肯定考不上啊。”叹口气,陈红丽说。

  “高不成,低不就”,一般本科院校亟待转型

  “就业难,归根结底就是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一针见血地指出。

  陈宇认为,过多的本科院校都以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为主,但劳动力市场最紧缺的是技术型人才。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就是,一个白领的岗位常常是成百上千的人竞争,而一个技术型的工作却鲜有人问津。

  这其中,普通本科院校尤其尴尬,在学者眼中,普遍将其视为“夹心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诚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到,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定位相对明确,而地方普通高校作为夹心层,定位常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

  孙诚表示,推动这类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而近日教育部宣布的将推动600本科院校转为职业院校则被陈宇视作“让这个结构性的失衡得到调整”的举措。

  院校转型,也成为了当下不少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心声。

  陈红丽发现,自己身边有不少本科院校毕业生工作后还要去职业院校回炉再造,“这虽然是讽刺,但也实实在在说明现在的这个模式必须要改”。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