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以法律之手托起\"城市良心\"
时间:2014-05-13 23:27:12  来源:东方网  作者:刘建国 

  11日,2008年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袭击深圳,这座年轻的现代都市在3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却依然在暴雨面前不堪一击。初步统计显示,暴雨中当地150处道路积水,20处片区发生内涝,5000多辆公交车无法正常运营,约2000辆汽车被淹。(5月12日《新华网》)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写道,“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与良心。”暴雨突袭,最重要的应对方法,就是要有功能强大的防洪排涝设施,对于城市内涝而言,下水道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根据报道来看,深圳出现内涝的原因,也正是基于下水道老化、管线设计不合理等原因。

  其实,放眼全国各地,出现内涝的城市并不只有深圳。2010年,住建部层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过一次城市调研,了解各地是否存在内涝情形。最终的结果显示,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都曾发生过内涝事件。在这样的一组数字面前,相信每个人都会感到不可思议。就目前而言,在外表上来看,我国很多城市的建设水准并不逊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光鲜的外表下,城市下水道却与发达国家的设计水平相距甚远。结果,一场大雨之后,现代化的大都市,往往都会成为“落汤鸡”。

  那么,对于城市内涝问题,又该通过何种方法进行防治呢?我们不妨借鉴下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就笔者来看,对于西方城市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防治城市内涝要上升到法律高度。比如,在美国,不管是在内涝防范,还是治理措施等方面,都在法律框架内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列举。举个例子,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就专门针对城市内涝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规定新开发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所有新开发区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再比如,在我们的邻国日本,也专门制定了《下水道法》,对下水道的不同技术指标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反观我国,在法律层面上,仅存在一部《防洪法》,其内容比较笼统、模糊,无法发挥出根本作用。而且,该部法律在防治城市内涝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由此,在法律不彰和乏力的现实中,仅仅依赖于城市相关部门及责任人的自觉,就不可能扭转城市内涝的现状。因此,唯有法律发力,才能从根本上托起“城市良心”,避免“城市看海”现象的频现。

  鉴于此,当前最为需要的就是让城市内涝防治工作实现有法可依,不要让法律在此出现缺位现象。在这方面,就要在完善法律制度的过程中,细化城市内涝防治的具体规定,形成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机制,并严厉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同时,有必要完善公众参与制度,赋予社会公民监督权和知情权,从而督促城市内涝防治工作有序、规范开展。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