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母亲节诠释城市化中中国式母爱:漂泊中的\"两地之难\"
时间:2014-05-10 15:52: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阚枫 

    中新网北京5月10日电 5月11日是西方的母亲节,虽是个“洋节”,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将它作为一个感念母爱的节日。然而,在城市化急速迈进的当下中国,当“打工妈妈”、“留守母亲”、“老漂一族”规模不断扩大时,提及母爱,一些中国母亲对于孩子的无私情感中,还夹杂着些许无奈。

    打工妈妈的“惭愧”:母爱,只能是往家寄钱

    每天早上,范萍都会在儿子的歌声中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而其实,这只是两年前的母亲节,儿子参加学校文艺演出时的一段录音。因为在外打工,常年和儿子分离的范萍将这段歌声设成手机闹铃。

    “每天听着儿子的歌声,既高兴也惭愧,孩子长这么大,从我这里得到的爱太少。”范萍说,最近几年的母亲节,儿子都被老师安排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但是台下的观众,从来没有过自己的妈妈。

    8年前,范萍和丈夫从皖北农村到西安打工,当时只有4岁的儿子跟随爷爷奶奶度过了整个小学时代。范萍说,“每年最多回家两次,8年加起来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也没多少天,我们这样的哪有资格过母亲节。”

    范萍常常这样自责作为母亲的歉疚,但是,为了让儿子可以在县城的好学校读书,范萍的艰辛从未跟孩子提过。8年来,她干过餐厅服务员、保洁员、送奶工,为了多赚钱,身材瘦弱的她甚至还跟随丈夫干过半年“风雨无阻”的快递员。

    在现在的城市中,我们身边有多少像范萍这样远离子女的“打工妈妈”,目前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但是,在留守儿童已超6000万的中国,他们的规模庞大亦可粗略估计。为了生活,父母背井离乡,孩子远离双亲,无论是在外奔波的母亲,还是在家留守的孩子,母爱对于他们来说,更多是苦楚的孤独和牵挂。

    “每次跟儿子打电话,孩子说的最多的不是要什么东西,而是问我什么时候回家。”在外奔波多年,范萍说,自己的愿望就是儿子能跟着自己在城市读书,但是,无论是费用还是资格,这对于她来说都“始终没有能力”。

    今年,范萍的儿子已升入初中。在范萍眼里,这意味着自己需要更加努力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对于我们来说,母爱的表达方式只能是平时省吃俭用,往家多寄点钱,希望孩子大了能够理解这些。”范萍说。

    从留守到老漂:暮年母爱的“两地之难”

    同样是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生活,在人口迁徙的城市化大潮中,除了有范萍这样承受漂泊之苦的年轻母亲,还有一群老人,在步入暮年之际再次选择漂泊。

    在今年母亲节前夕,一则“母亲连续4年早起为女儿排队等车”的新闻引发社会讨论。为了让住在河北燕郊的女儿,在赶赴北京上班的公交车上有座位,一位来自外地的母亲,连续4年早起帮女儿排队候车。

    其实,在如今的中国城市中,这样的母亲并不少见。这些老人或为了照顾在城市奔波的孩子,或因为被子女接到城里抱孙子,从家乡“漂”到城市,有人将他们称为“老漂族”。

    来自安徽宿州的李秀英已在北京“老漂”了两年,两年前,李秀英的外孙彤彤出生,因为亲家还未退休且身体不好,她就别无选择地担负起照看外孙的重任。

    来北京之前,虽然心底不愿远离家乡,但是,从子女在外工作就饱受“空巢”孤独的李秀英,还是认为在北京“三代团聚”已是自己的天伦之乐。

    但是,从留守老人变成老漂一族,进京为孩子“奉献余热”的李秀英渐渐发现,因为城乡差异、生活习惯、语言障碍、甚至异地就医的困难,自己在享受天伦的同时,还承受着离乡的孤独和异地的不便。

    “除了看孙子就是忙家务,这里邻里间互不认识,孩子上班走了,在家连个聊天的人也没有。”李秀英说,最想家的时候,甚至盼着小区出现一辆家乡牌照的车,“那就能找到可以说话的人了”。

    为了不让母亲太辛苦,李秀英的女儿女婿曾提出雇保姆,但是这被李秀英坚决反对。“自己还能抱得动孙子,当妈的怎么能看着孩子花冤枉钱。”李秀英说,为孩子分担,当妈的责无旁贷。

    难忍“老漂”状态,又不想让孩子为难,年近六旬的李秀英最终和女儿女婿商定一个妥协方案:夏秋季节,李秀英带孩子回老家照看,待北方供暖之后,李秀英则带着外孙进京过冬。

    步入暮年,如今,李秀英作为母亲的“责无旁贷”还在两地奔波中继续。

     打工、留守、老漂:漂泊的母爱何处安放?

    又是一年母亲节,每年的这个时候,无论是商家摆出的康乃馨还是亲友发来的祝福短信,都在挑动着这个社会“孝”的神经,提醒着人们要懂得面对“生与养”的感恩。

    在母亲节前夕,国际儿童慈善机构救助儿童会5月6日发布了年度《世界母亲状况报告》,在涵盖了178个国家的“母亲境遇指数”排名中,中国排在第61位。虽然,中国的排名已经较2013年上升7位,但是“中国母亲不好当”还是在互联网上引起共鸣。

    社会竞争加剧、育儿成本陡增、子女教育压力,这些往往被视作导致“中国母亲难当”的传统因素。但是,城市化的进程中,像范萍和李秀英这样,与子女分离的“两地之难”,正成为中国母亲实际面临的新负担。

    当前,中国流动人口高达2.3亿,空巢老人数量突破1亿,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在这些数字的背后,中国人对于母爱的诠释的中,还多了打工妈妈的“愧疚”,留守儿童的思念、空巢母亲的牵挂,以及老漂妈妈的奔波。在这个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的时代中,中国母亲和他的孩子们正在实际支付着社会转型的成本。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以家为核心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对母亲和母爱有着更深的理解。但是,城市化的人口流动让家庭结构碎片化,难得团圆的中国家庭中,母爱的‘无私’中参杂着相隔两地的‘无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向中新网记者表示。

    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这些漂泊的母爱也需要社会的慰藉。夏学銮也表示,降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门槛,解决老漂一族异地就医的难处,设计更合理的假期让家庭团聚的机会更多一些,这点点滴滴都是社会可以提供的制度帮助。

    “更为实际的帮助还包括,居民社区对于这些打工妈妈、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老漂一族的关心和照顾,让她们在远离子女或者背井离乡的时候,还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夏学銮说。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