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自贸区建设不能一哄而上 各地应因地制宜
时间:2014-04-30 21:37:37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上海自贸区成立半年多来,又有20多个省区市把申报新试点列为今年政府工作重点,“无论如何也要搭上新一趟‘班车’”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值得注意的是,在自贸园区的申报工作中,有的地方打“差异牌”,有的地方打“区域牌”,还有的地方提出“要政策”。这不仅反映出对自贸区的误解,也容易把自贸区建设带入一哄而上的误区。

  上海自贸区全称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中国”来冠名,显示这是一项具有全国视野、面向改革全局的重大举措,其根本目的在于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效应;以“自由贸易”为核心,则表明其主要任务是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管理模式创新,达到“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国际水准;以“试验”作限定,目的更在于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尤其是金融领域,要实现改革创新与管控风险的平衡,需要地方政府承担很大责任,不可能让各地都去“探雷”,须取得局部成功后再向全国推广,努力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带来尽可能多的“改革红利”。从已出台的配套政策中可以看到,上海自贸区鲜有税收优惠等政策,“负面清单制度”、“工商一口办理”、“过程监管”等得力举措,都是侧重于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上海市有关领导也表示,自贸区建设力争1年左右试出首批改革成果,3年左右建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这项任务相当艰巨而繁重。

  制度创新是自贸区的核心任务,这可谓“改革高地”而非“政策高地”,凭的是“改革红利”而非“政策红利”。那种以为有了自贸区就可以“拼政绩、要政策”的想法,显然是“搭错了车”。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习惯了以优惠政策、特殊政策为导向进行园区建设,为了抢投资、拉项目、圈资源而不惜破坏市场竞争规则、破坏持久发展能力,效果只能是越来越差,这种搞法因而也走到了尽头。据一位专家介绍,自贸区甫一出台就接受了不少咨询,他得反复解释自贸区不是零关税区,没有免税店,区内企业没有土地、税收优惠,不是过去那种“跑马圈地”、搞基础设施建设、以招商引资为目的的工业园区。可见,对自贸区的种种误解,也反映出一些地方还没有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迫切需要用新思想、新办法破除长期积淀的旧习惯、老框框,把力量最大限度地引导并运用到全面深化改革上来。

  由于区域发展水平、要素禀赋不同,自贸区建设决不能违背经济规律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必须科学规划、谨慎布局。各地应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自身最需要改革创新的领域入手,先找好“支点”再提出“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多项改革的试验场并连接成片,为改革发展赢得“积小胜为大胜”的良好局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