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北京去还是留?
时间:2014-03-24 10:40:31  来源:城市化杂志 

    主    办: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
    承    办:城市化杂志、城市化网
    时    间:2014年2月28日14:00—16:00
    地    点: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住建部北附楼423室
    主持人:城市化杂志主编 顾晴

    嘉 宾:
    马仲良:中关村长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院长
    崔俊奎: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节能研究院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林保罗:优思美地(北京)国际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蔡义鸿:  城市化委员会秘书长
    罗心龙: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学生

    最近有媒体调查称,在北京工作或生活遇到困难时,过半北漂曾经“动摇”,表示有过离开北京回老家的打算。近日,在新浪微博发起的 “留在北京的理由”的讨论中,15万多人参与,每个网友都发表自己的看法,或长或短抒发着自己或走或留的心情和感慨。但不管未来是否还会继续留在北京,北漂们都难以抑制对这座给自己带来酸甜苦辣的城市的感情。
2月28日,在城市化委员会主办的茶话活动上,围绕着“北京,去还是留”这一热点话题,嘉宾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各抒己见,支招北京“城市病”。

观点阐述

    崔俊奎:北京工作机会多、工作环境好,不会离开

    崔俊奎:其实讨论这个话题,我感觉对于在北京生活的人来说,可能年轻人考虑得多一些。毕竟像我们在北京工作的时间比较长,对北京的感情更深一些,尽管北京有雾霾、房价高、上学难等问题,但像我们基本上已经渡过这个困难期了,反而是一些刚来北京就业、求职的大学生以及外来打工者,可能面临去还是留的选择。我们设计院的一些年轻人,工作两年左右就选择离开北京,因为他们确实面临着很多压力,而且有的来京也没有户口,本来压力就大,现在再加上雾霾、交通等因素更加让他们想要离开。我来北京的时间不长,才4年,但是我觉得北京的工作机会比较多,虽然有挑战,但是我还是喜欢这种工作的环境。我认为,对于像我们40多岁的人来说,未来可能不会离开北京。
    主持人:您是因为工作来北京的吗?
    崔俊奎:我是因为工作调动来北京的。我最早在辽宁工大当老师,来北京是通过人才引进。现在,我们全家都过来了。
    主持人:还是感觉北京好?
    崔俊奎:对。刚来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应,并且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压力,我觉得,既然选择来了就不能因为有困难就离开。后来,房子买了,孩子户口解决了,去年孩子考进了一所重点中学。要说在北京的故事,我们没有什么太多的故事。总的说来,这几年接触很多业内的朋友,觉得在北京工作起来非常舒心。对于雾霾,作为节能环保行业的从业人员,我和我的同事无论在方案设计、咨询及其他方面,一直推荐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通过这些技术措施,改善我们生存的环境,让人们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比如我们现在住宅建筑设计中推广的户式新风系统、集中式空气净化系统等等,都是在为行业或者为我们首都北京做一点自己微小的贡献。
主持人:崔院长认为,纠结去留北京的可能更多的是年轻人,对于像自己这样来到北京已经顺利地解决了各方面问题的人来说,不会因为雾霾就离开北京。所以,他未来还是会留在北京。好的,接下来,我们有请马院长谈谈看法。

 马仲良:留在北京——看病有保障,事业在北京

    马仲良:我快70岁了,像我这个年龄的人面临的是养老问题。北京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对健康很不利,不适合养老。另外,出去玩挤不上车,地铁更不用说了,开车又堵车,去医院看病也人满为患,所以有一部分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就去海南租房或者买房养老,而且是长时间在那儿住。这些人在增多。
    主持人:您有这个打算吗?
    马仲良:暂时没有。
    主持人:您还要坚守?
    马仲良:我不走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我跟我老伴身体都不是太好,相比之下,北京的医疗条件更好一些。衡量下,还是觉得留在北京看病更有保障。另外,我现在还在工作,我工作的单位、我的研究团队在这儿,我还不能完全退休。对于我周围的年轻人,有一部分认为,北京的雾霾简直是不可容忍,尤其对孩子来说,从小就在雾霾环境下长大,身体会不好,所以这部分人在考虑出国或者到外地去工作。
    崔俊奎:您说的是年轻人?
    马仲良:对,我说的是我的孩子那代人,三四十岁的人,他们在考虑他们的后代,雾霾频繁出现的情况下,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另外,污染天气让人心情很不好,怒气大。所以,我和几位专家合作成立了中关村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专门研究解决城市环境产业的发展问题,聚集了一些专家、研究人员,我们最近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看资料,开研讨会,做课题,给有关领导部门提决策建议。我们经过反复研究讨论,认为美国学者杰里米讲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思路是有道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在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的一个新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引发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煤炭、石油和火力发电的广泛使用引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新材料、新工艺和互联网绿色新能源的结合,大量采取3D打印生产技术,避免资源浪费。
    我觉得这个思路能够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的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二是解决虚拟经济带来的问题。前一个时期人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已经完成了,认为工业化以后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就是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时代,认为虚拟经济就能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现在看来,后工业社会的这种理论使我们以为工业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这种思路导致经济发展偏离了正轨。其实,工业革命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还是要继续推进工业化的发展,只不过应该减少造成环境污染的工业生产,应该大力采用新材料、新能源,采取新的生产技术,还是要大力发展制造业,不过不是采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方式发展制造业,而是推进第三次工业革命,把制造业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内在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减少和避免虚拟经济造成的泡沫经济。经济的发展如果不建立在工业发展基础上,不建立在产业更新基础上,如果片面强调虚拟经济,就会出现种种问题,比如金融危机。如果还搞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业发展,污染会越来越严重,并且这种污染是致命的,可能会让人们得各种怪病,甚至有可能没有孩子了,这意味着人类最后就是走向毁灭,自己把自己毒死,这种危险非常严重,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它的严重性。我们必须把这个问题当做大事对待。《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甫一问世,就立刻引起世界各国领导人包括我国多位领导同志的极大关注。
    现在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大力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车,也在大力推进太阳能发电。像丰台地铁站已经用自己的太阳能发电板解决照明和电梯运转问题,这些都是要尽量减少火力发电,尽管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用新能源代替火力发电,但是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大量使用新能源汽车、采用3D打印技术,都会逐渐从整个生产技术上做出变革。我们认为,人类必须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就像当年瓦特发明蒸汽机、福特生产线的广泛使用这种大的工业革命一样,要让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为国家的战略和政策,各个方面下决心来推动它,把现在的新建设项目转到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方面,这样才会减少污染。如果没有广泛的宣传、切实的转变,仍然沿着第二次工业革命或者后工业化的思路走,是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的。过去,少数发达国家搞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由于人口还比较少,污染还好解决,但对于中国、印度等这样的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这么多人口同时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污染会成几何基数增长,它会毁灭人类的。我们常常以为,发达国家能采取把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方法解决污染,我们也能采取这种方法解决污染问题。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在当今时代,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如果我们还是按照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思路去发展,在地球上已经无法转移污染产业。继续沿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思路搞现代化再也不行了,不搞工业革命而是搞后工业化也不行,因为我们还要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不发展制造业是不行的。形势会逼着我们搞第三次工业革命。所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逃跑,也不是忍受,而是要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革思考问题。
    主持人:必须直面。
    马仲良:是的,必须思考如何解决发展的道路问题。
    主持人:所以您就留在北京了。
    马仲良:我留在北京,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得在北京做研究。
    主持人:谢谢马院长为我们介绍了杰里米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也让我们了解到这个新思路、新理念。马院长强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必须尽快地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才能减少污染,才能让治理污染的速度更快一些,让人们受到的危害更小一些。非常感谢马院长给我们介绍了这么好的理念。接下来,我们有请林总谈谈。

     林保罗:为了健康和事业,离开北京

     林保罗:对我来说,还是走。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在这里创业,事实上,这边市场也不是很好。往哪边走?跑回家乡。我的家乡在福建。
     主持人:您来到北京多久了?
     林保罗:来北京十年了。
     主持人:现在还是想走?
     林保罗:还是想走。来的时候,觉得这边的市场很大,但是发现,市场虽然大,但不开放给民营机构。虽然每年都有规划,但都是由北京的几个单位吞掉了,创业环境并不是很好,相反,我们在外围做了很多。
    主持人:您更多地是从工作的角度想离开,是吗?
     林保罗:是的。还有就是最近雾霾频繁发生,确实对我们打击也比较大。
     主持人:考虑到健康觉得还是要离开?
林保罗:主要考虑到健康。前段时间感觉呼吸非常难受,特别是雾霾严重的那几天,后来都不敢上街了。我老婆孩子都在  新西兰。
     主持人:那您把家人送到国外,是因为雾霾这个因素吗?
     林保罗:应该是有这个因素。
     主持人:所以您也属于马院长刚才讲的,为了孩子的健康,要出国的那一类。
     林保罗:对。为了健康,这肯定的。
    主持人:您自己是不是也打算出国呢?
     林保罗:有这种打算。
     主持人:当时来北京就是因为工作原因过来的吗?
     林保罗: 是的,我家人以及父母、弟弟他们也是在这边。
     主持人:但10年后,让您感觉到越来越呆不下去了?
     林保罗:对。确实呆不下去。我最近去福建比较多,我们在那边也做了一些项目,觉得福建这个地方倒是非常好。
     主持人:好在什么地方?
     林保罗:比如市场、空气质量。另外,福建对面就是台湾,我们也可以跑到台湾去。雾霾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国外用了30到50年治理它,我们受到影响的就是这代人还有下一代人,可能会得说不清楚的病。所以我觉得,对下一代关心的话,还是应该赶快走。崔院长讲的意见,我不大同意,因为他是从沈阳过来的,沈阳的空气质量可能比北京更糟,没有像福建那种更宜居的环境。
     崔俊奎:据我了解,现在有一些在北京工作的人,每逢节假日或周末就去海南度假了,星期一早上再回来,能躲几天就躲几天,有机会就出差。
     林保罗:是的。前一段时间我也是这样,没办法。我觉得,对于年轻人来说,尤其在北京的年轻人,还是要到外面去。但是有些人没办法。
     主持人:就像我们,再大的雾霾也得留在这儿。很羡慕您,您还有地方躲,我们没地方躲。
     林保罗:躲也不是那么好躲的,得考虑公司搬迁问题。等台湾回归,我打算住到台湾对岸去,对项目直接遥控,等有装备了再回北京。
     主持人:您是打算戴着防毒面具回北京啊?
     林保罗:我认为现在应该加强研究雾霾,我们国家好象没有一个机构在研究这方面。
     崔俊奎:现在大多还是从污染源来解决。
     林保罗:可是现在污染源找不到,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觉得这是我们国家最严重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您周边的人走得多吗?
     林保罗:不多。
     主持人:谢谢您!接下来我们请在校大学生罗心龙谈谈他的看法,明年罗心龙就毕业了,对于北京他会留还是走呢?

    罗心龙:留在北京——就业机会多、工资高

    罗心龙:之所以来北京,就是因为这边的教育条件好,在全国来说北京的教育条件算是最好的。大一大二那段时间,曾经考虑过留在北京还是离开北京,那时候想法特别坚定,要走。原因很简单,一是如果将来在这边发展的话,住房肯定是个问题,这边房子特别贵,就是在五环以外,哪怕在郊区买房子的话,对于像我这样从农村来的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特别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次就是这边的污染比较严重。我家乡在湖北恩施,环境特别好,基本上没有什么污染,只不过我们那边交通相对这边要差很多。现在我已经大三了,很快就要毕业了,现在的规划是想留在北京。媒体报道说,大学生就业难,今年到我们那一届毕业的大学生可能得有700多万人,但北京这边工作机会确实挺多的,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我的想法是,在北京赚钱,然后等我钱赚得差不多了,有经济条件了,就到老家去发展。
    罗心龙:那也不一定非要留在北京,你可以到跟北京差不多的城市,像广州、深圳,也是一样的。
    罗心龙:对。因为我在北京呆了三四年,对这边的环境熟悉一点,考虑比较多的还是北京工作机会多,同一个岗位相对其它城市可能工资稍微高一点。这是我现在的想法。刚刚听到马院长谈到的产业向农村转移,我想谈谈自己的想法。我们那边有很多新农村建设,但发现盖的房子没有人去住,原因就是因为周边没有产业支撑,很多人仍然依靠土地,虽然房价很低,二三十万就能买到,但是很少有人去买,大部分都是空置的。我觉得,新农村建设必须考虑产业问题,通过产业解决就业,另一方面,也能够解决城市集中污染的问题,这对新农村建设是有利的,对城市大环境也是有利的。
    主持人:好的,看来罗心龙是打算在大城市赚钱,到小城市享受,这可能也代表着很多年轻人的想法。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他从自己亲身的经历,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引入产业发展,提高就业机会,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很难得。

自由交谈

    主持人:刚才大家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发表了看法。接下来,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蔡义鸿:去留不仅仅涉及人,还涉及产业等优势资源

    这可能不是单纯地走和留的问题,空气质量的问题,可能还涉及到就业、文化、资源的匹配、交通等很多方面,对于个人来说,可能还跟年龄、社交圈有很大关系。像罗心龙,想的就是先在这里赚点钱。但是,我又问你一个问题,在这里干十年,挣到钱了,但如果雾霾很严重的话,身体也会付出代价,值不值?这里有一个平衡点的问题。我们曾经有一期茶话专门探讨雾霾这个话题,专家说,现在雾霾的形成原因包括今后的治理确实是很头疼的问题,环保部的一个专家说,雾霾是气侯条件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很多污染物聚集在一起变成PM2.5了,但是气侯条件、风力、阳光包括水蒸气各方面的条件不具备条件的话,它就散开了,不是PM2.5了,可能PM零点零几。而且这些污染物是带有油脂的,记得有一次出差回来,用纸一擦汽车上的灰,发现上面有一层像油脂的东西。所以,雾霾可能今天吹走了,但它含有的那种物质可能还在,只不过飘散了而已,等气侯条件合适的时候就又会形成。形成雾霾的原因很多,有煤炭的问题,汽车尾气的问题,并且北京在煤改气后,原来粉尘污染变成现在更细小的颗粒型的污染。专家说北京PM2.5跟这个有关系,这个治理要求条件更高,因为它颗粒小,表现上看没有污染,但是存在的。
    所以对北京去和留的问题,罗心龙是以身体为代价,用身体来换金钱,用青春换就业机会,然后自己再去弥补。马院长的观点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在北京生活的一些年轻人,为了子孙,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要离开,包括林总也是这样的。老年人里面也有两类,一类就是要离开,一类就是像马院长这样的,死活就在北京了。像崔院长是刚刚体验到北京的幸福生活,觉得北京还是很不错的。
    其实去和留,我个人感觉应该分为两方面,一是人的去和留,二是很多资源的去和留。比如,北京要不要去掉一些不该要的产业?像马院长讲的,我们是不是应该以第三次产业革命为主?去掉一些落后的产能?去掉一些良好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中央对北京倾斜的政策、首都的特权等等?降低北京对周边环境、对周边兄弟省市无节制的资源依赖,留下北京应该留下的。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北京调研,这说明北京在发展中确实出现了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相信,这背后要解决的是百姓的心声。

崔俊奎:对雾霾等“城市病”要“先确诊”

    北京的去留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涉及到马老师讲的,有老年人要解决养老问题的,有要解决自己孩子问题的,到底是留在北京还离开,有很多情况。但像我们同龄人,还是觉得北京现在的工作环境好,包括刚刚提到的习主席调研北京,给北京带来了压力,但也不是说领导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加加班、不休息一下子能解决的。洛杉矶治理雾霾用了50年,当时也是先把污染源找出来,然后一步一步解决。就像看病确诊,通过诊断我们才能知道哪些因素是主导因素,应该从解决主要矛盾入手来解决“城市病”。仇保兴副部长曾经指出,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应遵照共生城市的理念。具体来说,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共生城市在能源利用上要非常集约,物质要讲究循环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解决“城市病”的途径有很多,比如说可以依靠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鼓励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单体绿色建筑建设,减少城市常规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逐步解决“城市病”。去和留,不仅是北京面对的问题,也是很多城市共同面对的问题,只不过北京的关注度更大。我的观点还是从本职工作入手解决我们身边的节能环保问题。

马仲良:要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思路解决“城市病”

    每个人都会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考虑去留问题,所以不可能有统一的答案。但是,这个问题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大家议论又比较多,是和当前北京“大城市病”的表现比较严重,引起人们更多关注有关系。从大城市病要反思我们城市化建设中的教训。比如,当时关于北京是不是要发展小轿车,争论比较大。当年北京社科院就有专家坚决反对在北京无限制地使用小轿车。因为交通拥挤以及造成的污染,在当时已经比较清楚了。可是,因为市场经济追求最快的速度,追求财富最大化,对污染问题重视不够,所以最终北京市还是没有对使用小轿车加以限制。但是认为汽车产业会带动一系列产业和就业,带动GDP的增长,带动一系列政绩,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市场经济有两面性。一方面它会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另一方面,它也有很大的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来自利益驱动,只采取一般性政策都是挡不住的。城市一圈一圈地“摊大饼”,是市场经济自发发展必然带来的后果。从眼前来讲,越是在城市边缘投资,越能获得最大经济利益,这里面利益驱动的因素越来越大,因为成本低、眼前效益高,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就像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它不是一天形成的。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市场经济最大的驱动性就是利益驱动,它是马上见效的,马上得利的。为了避免市场经济自发性带来的弊端,我们在发挥市场经济作用的同时,必须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力量,克服市场经济自发性的问题。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在城市化的发展中,必须有一个长远的科学的发展规划,用规划的指导作用抑制市场自发性给人类未来造成的损失,减少这些自发性对人类发展造成的伤害。眼前,我们该怎么做?我觉得现在是应该反思我们在城市化建设中有哪些短期行为,有哪些缺乏理性思考和措施的时候了。我们不能再付出更大的代价了。否则,就是对人民不负责任,就是对我们的后代不负责任。
    建设大北京城市群是一个重要的对策。不能孤立地从大城市本身考虑克服“城市病”问题。在发展大城市的同时要考虑城市群的发展,现在大北京地区就是一个大北京城市群,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形成一个群体,各个城市是互补的关系。城市规划就不能光从北京城市自身的角度出发,而应该从城市群来规划,而且这个规划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规划,通过立法抑制市场经济自发性产生的偏离。否则,我们还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最后承担代价的就是我们的后代。所以,我认为,去和留的争论,背后反映着更深刻的社会发展规划问题。
    另外,城乡一体化要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思路考虑。城乡一体化并不是把现在城市的东西都搬到农村,那就把污染也搬到农村了。应该是在农村直接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因为大城市里搞第三次工业革命,得把旧东西拆掉,但农村刚刚开始城市化,要让新建的就是环保的,一开始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发展的产业一开始就考虑污染问题,比如在发展农业的时候,也大力发展畜牧业,尽量多使用有机肥料,也尽量少用农药。工业加工一开始就引进环保技术、环保材料。新建楼房一开始就考虑太阳能发电问题。另外,还可以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人力、物力、财力为什么要集聚呢?因为它会节约成本、提高效益。而现在信息化可以让我们在空间上分散,不用聚集到一起。城市化不一定完全是人口在空间的聚集、也不一定是产业在空间的聚集。可能还是保持农村的那种生态环境,分散的居住,分散的活动,分散的生产,但是依靠现代交通、现代信息化等手段把分散的资源聚集起来,这也是聚集,只不过不是空间的聚集,而是发挥产业链的聚集作用,是产业升级产生的新聚集形态。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路。总之,必须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思考方式解决城市化问题。
    我认为我们应该有一个普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理念的社会学习活动。没有一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思维方式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大城市病”和城乡一体化问题都解决不了。这需要向全体人民进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普及。希望城市化杂志也能多刊登宣传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文章,介绍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念,引起广泛的讨论。
    蔡义鸿:马院长,我接个话题。我今天早上听到新闻,我们国家还会在新能源和新兴产业方面加大投入,一个是在中西部地区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可能侧重于新能源等方面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主的投资。其实这些都是很好的政策,但是往往在执行的过程中走偏了。其实我们很多政府官员也好,企业也好,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他有一个误区,就是没有认识到投资未来发展方向正确的产业,可能获利速度稍微慢一点,但风险很低,因为它是可持续的,未来的获利前景是稳定的。第二关于就业问题,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觉得搞节能环保就会减少就业了,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对的。对于您讲到的自下而上的普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问题,我觉得还可以开展自上而下的知识普及,以提升各级政府官员的观念转化。其实美国现在正在进行的重振制造业,应该说这是美国看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对环境的低污染和广阔的市场机会。
    马仲良:是这样的,美国在部署靠3D打印等新技术进行工业生产。
    蔡义鸿:所以,中国如果再不迎头赶上,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可能就不保了,只能凭人口来竞争了。
    主持人:但是雾霾有可能减弱我们在人口这方面的竞争优势。

    机场污染不容忽视

    林保罗:北京现在正在建新机场,我们在做规划的时候,发现土地等都存在污染,很糟糕。
    马仲良:是的,机场对于环境的污染很严重,三亚那么好的环境,前不久也出现雾霾了。今年冬天,很多人都涌到三亚去,结果堵车很严重,把污染也带到那儿去了。我不是说不再建设新的机场,而是说,在建设新的项目的时候一定要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崔俊奎:所以新机场解决了交通问题,给当地周边的环境带来的污染还是很大的。有统计显示,飞机起降时的空气污染特别严重,一次起降耗费的燃油量将近几吨,相当于数千辆汽车的排放。北京机场几秒钟就会有一架飞机起降,可以想象对周边空气污染有多大。
    林保罗:一边要防污染,一边又在制造污染。
    蔡义鸿:所以很多问题是连锁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能引发了其他的。仔细想想,北京公交很便宜,生活成本很低,医疗教育资源也很好,机会也很多,刚才崔总讲的都是对的。并且相对公平,文化生活很丰富。这是它的好处。最大的缺点、最大的问题就是房价太高,否则还会有更多的人来北京。我的工作在这里,我不会离开北京。
    林保罗:也就是说,这里面只有我一个人要走?
    崔俊奎:你有选择,可以出国。
    主持人:我们现在属于没有选择,只能留在北京。
    林保罗:不过,我以后还是会回来的。
    崔俊奎:等空气好了再回来。
    蔡义鸿:你要走我们会舍不得的。
    林保罗:我会经常回来的。我们可以网络通报。
    主持人:好的,今天的茶话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各位的积极参与,感谢您发表的精彩观点。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