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刚刚结束的两会记者会上强调,在国民经济下行风险增加、宏观调控面临多难选择的情况下,要保持定力,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明确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就是增长和就业不能越出下限,通胀不能突破上限。在阐述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时,他指出,我们之所以把经济增长率定在7.5%左右,考虑的还是保就业、惠民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我们更注重的是数字背后的民生、增长背后的就业。这就意味着,保就业必须成为当前宏观调控必须死守的“红线”。
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三碰头”的问题错综复杂:一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自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的毕业人数每年快速增长,今年的规模已经超过了700万。但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仅有70%左右,这就意味着每年有200万左右的大学生在走出校门的时候未能找到工作。二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任务艰巨。现在每年需要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农民工大约近千万,但农民工就业质量比较低下。工资水平不高、社会保障不全、工作环境恶劣的状况亟待解决。三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题未解。特别是“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途径狭小,缺乏一技之长,如何实现再就业困难重重。
就业是民生之本,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极容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并有可能成为导致经济社会不稳定的“定时炸弹”。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的经济增速正在放缓,企业经营状况不容乐观。这就给扩大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将解决就业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就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继续保持经济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是关键。虽然我们放弃了盲目追求GDP增长的做法,但维持经济增长下限的目标不可放弃。经济放缓是为了更好地调结构、提质量,更好地调整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扩大就业规模。
其次,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为劳动者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包括政府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劳动者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做好就业服务、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等等。
最后,将提高就业质量作为就业工作的中心环节。在许多情况下,劳动者并非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较好的岗位。如果能够在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方面取得实质进展,那么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