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公车改革:“钱袋”扎紧、监督跟紧
时间:2014-03-06 20:17:57  来源:新华社 

    公车私用司空见惯、公车超标屡禁不止、公车特权横行无忌……怎样治理“车轮上的腐败”?既是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也是一道必须解答的改革难题。

    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意味着酝酿已久的公车改革已摆上了本届政府今年的工作日程。从20年前首次提出,到如今的正式“启动”,政府工作报告中短短十个字表述让公车改革这一“老话题”迅速升温。

    扎紧“钱袋子”才能管好“车轮子”

    中南财经大学教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曾是第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公车改革,在得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时,叶青连用了两个“太好了”来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铜陵市市长侯淅珉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正提出启动公车改革“得民心、顺民意”,体现了本届政府敢啃硬骨头的坚定决心。

    在去年11月份对外公布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提出,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主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

    侯淅珉认为,只要方案合理,公车改革完全能够达到预期目的。以铜陵为例,自2009年在市直机关全面推动公车改革,取消了一般公务用车。从实际效果看,每年节约日常经费30%以上。而据叶青测算,在全国范围取消公务用车后,每年可节约支出一千亿元以上。

    扎紧“钱袋子”,才能管好“车轮子”。全国人大代表陈舒说,车改要跳出“越改越多、越改越乱”的怪圈,取消一般公车固然是治本之策,但也要防止一些地方采取货币化补贴走样变调,致使“车补”成为“变相福利”。

    代表委员们建议,在减少公车绝对数量的同时,要加强对公车支出的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这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消除“隐形特权”要敢于“革自己的命”

    “一分的决策,九分的执行。”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经信委副主任胡树华认为,铲除附加在公车上的种种特权,必然会触及既得群体的利益。

    代表委员认为,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已经为公车改革确定了大的方向,但在执行层面,车改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各级党委政府有没有“自我革命”的勇气。

    2013年,湖南长沙市交警部门分两批曝光了大批“最牛违章公车”。被曝光公车中,不乏一些“强势部门”的公车。其中违章次数最多来自长沙市某县编办,违章次数高达238次;而来自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一辆牌照公车,以违章次数67次高居在省直部门中高居“榜首”。

    据记者调查,违章公车之所以横行无忌,就在于交通处罚“罚民不罚官”已成为一种潜规则。据交警部门一位内部人士透露,湖南中部某县曾专门召开常委会,强令交警部门免除全县违章公车80%以上的罚款。

    代表委员们认为,正因为这种根深蒂固的特权意识在撑腰,大大小小的公车才得肆无忌惮。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后,虽然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区都取消了特权车牌,但特权思想并没有因此消失,公车特权大有由公开转为隐蔽。据一些基层交警反映,官车转民牌后,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要牢记领导车牌号,以免执法时“误伤”。

    全国人大代表陈舒认为,公车改革要“去特权化”就不能忽视特权固有的惯性,更不能小看改革的阻力。比如八项规定实施后,有的地方公车的预算支出虽有所下降,但幅度有限,还有的地方仍然在新购公务车。

    公车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代表委员们认为,中央已确定了公车改革的原则和方向,就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来解决这道改革难题。

    “如果有地方和部门依然故我或拖拉不执行,就必须受到相应的惩罚,如此才能让好政策尽快落地。”陈舒说。

    强化监督才能确保改革成效

    “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长期以来,公车使用中的三个“三分之一”为老百姓所诟病。怎样防止公车私用、确保公车姓“公”一直是车改的难点。

    2013年,湖南省岳阳市给全市4200多台公车装上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对公务用车实施全程监控,一旦发现公车违规现象,可实施远程断油断电。在此之前广东、云南等地已经出台了类似的公车管理措施,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对公车进行“跟踪盯稍”。

    但从实践效果来看,老百姓对这种监督并不是很认可。在湖南岳阳,基层群众反映,公车加装了卫星定位系统后,运行轨迹数据只有市纪委内部人士才可以查,而贴在公车挡风玻璃上的公车标识小,不注意观察根本看不到。但既便是如此,还是有部分公务员感到“自由受到限制”。

    一些代表委员们认为,利用卫星定位来监督公车私用,应该说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但如果不配合严格的监督制度,这种耗资巨大的高科技监督手段就会形同虚设,甚至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解决公车私用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让公车运行公开透明,让公车接受最广泛的社会监督。”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说,近年来各地多有监督公车私用的措施出台,主管部门公布的数据也称有较大幅度的节约。但监督不能搞成“体内循环”,更不能自说自话。

    “要相信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老百姓才是最好的监督员。”张育彪说,只有把监督的后台系统向公众开放,让所有公车的信息在交通管理部门清晰可查,涉及公车私用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最大程度的遏制。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