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谭少容报道) 深受各界关注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六大任务,其中一项任务是“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袁崇法接受《城市化》采访在对这一任务进行解读时说,中央提出“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这一任务,实际上是要求按照城镇化自身的规律,恰如其分地引导城镇化进程。
袁崇法认为,因为城镇化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涉及到社会领域很多问题。以往在城镇化过程中过于注重物态的东西,对于人这一因素没有很好地研究。城镇化本身是一个阶段性的历史过程,城镇化速度的快与慢,城市规模究竟有多大,城市布局如何考虑区域协调与重点优势等,有很多文章可做。
尽管我国镇化处在高速发展期,但已经进入后半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20%左右,现在已经到53%,要达到城镇化率70%这一趋于稳定的状态,还有不到20个百分点。对此,袁崇法指出,与前一阶段相比,后半程城镇化面临着完全不同的挑战,具体如下:
一是产业结构不一样。过去以装备制造业、重化工、传统加工业为主,这些产业已经普遍出现了产能过剩,未来产业更多集中在服务领域、新型产业领域。不同的业态对人口集聚的要求不同,由此形成的城镇形态和分布也不同。
二是消费需求不一样。过去在温饱阶段,人们是以满足物质需求为主,现在逐步进入小康阶段,人们的需求更多的是在非物质领域,在分享型、共享性领域,在精神文化领域。从而对公共服务领域产生更多的要求。
三是社会基础不一样。过去城里的人基本属于无产者,现在很多人至少有一套房子,社会主体人群成为了有产者,而且还能通过房子不断实现增值,造成人与人之间收入差距的因素在增加而不是减少。合法渠道形成的收入差距社会能够认可,但人们的诉求更多地要求有效保护个人资产和财产,要求各种投资机会平等,要求竞争公平、公正、透明。
四是社会诉求不一样。衣食足知荣辱,温饱以后的人们将越来越关注尊严,更加珍视人格,维护自己拥有的权益。也开始更多关注周边的事物,更多地要求公共政策制定及执行的知情权,要求拥有权力并有更多机会发表意见或建议,能够参与城市社会治理与管理。
他说,新型城镇化是否按照以往的模式往前推进,还是必须突破路径依赖,有所变化,需要深入研究的。仅在嘴上喊喊口号,实施层面固守老套路,不作调整,城镇化还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