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人文精髓。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倡导文明新风,高度重视慈善事业,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发展我国慈善事业,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更大贡献”。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深刻认识新时期慈善事业的重要性,并以实际行动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高度重视慈善事业
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贯彻落实,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年加快、日趋完善,但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对困难群体的帮扶保障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全国8000多万残疾人、6600万最低生活保障人口、32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再加上每年大约1亿人次的受灾人口,这么庞大群体的保障问题,单靠政府一只手显然力不从心。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的社会保障资金是2906亿元,是历史上最高的,但这2900多亿摊到这么多需要救助的人身上,就远远不够了,何况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享受不到。政府不可能也没有力量包打天下,那么怎么办?办法有多种,其中动员社会力量和民间爱心去救助,就是很好的选择。只有政府的一只手和民间的一只手联合起来,才能弥补职能缺陷,筑起爱心防线。
慈善事业是社会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现在的社会,诚信和责任,尊重和良心尤为可贵。慈善强调社会责任和爱心传递,具有强烈的感染效应,一个人的爱心善举,往往可以带动一群人的爱心善举。这些特质,决定了慈善对道德的塑造和提升是“潜移默化”式的,是“春风化雨”式的,容易深入人心、引发共鸣、得到认可、取得成效。开展全民慈善活动,就是发扬光大传统美德,推动人人都能接受的社会道德体系建设,推动社会和谐文明。
慈善事业是促进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元素。现代经济是开放经济,各种生产要素在不断流动。往哪里流动?肯定不是“穷山恶水”,而是“善土慈地”。所以,慈善可以营造亲商、护商的良好环境。现代企业家、投资者越来越强调社会责任感,看重成就感、荣誉感,有很多企业家本身就是慈善家。一个具有慈善氛围的地方最能吸引他们的目光,引发他们的投资偏好。同时,美国学者研究表明:捐款每增加1亿美元,可以带动全国GDP增加19亿美元。他们断言,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慈善事业,美国一定会比今天贫穷很多。可以讲,慈善推动经济繁荣,自私引发贫困落后,慈善与经济增长互促互动、共生共赢。
可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符合党的宗旨,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是顺应潮流之举、构建和谐之举、为民利民之举、科学发展之举。
汇集爱的海洋
慈善提升人的幸福指数。慈善的作用是双向的:受助者得到物质资助、精神慰藉和生活信心;助人者也因为奉献、给予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双方都是慈善的享受者。慈善跨越民族、时空、贫富,人人皆可慈善。所以,慈善不是少数人的阳春白雪,而是所有人的阳光普照;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而是平民化、日常化、生活化的普通大众行为。2009年《中国慈善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和主要城市个人的捐赠行为率高达90%以上。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全民的力量是巨大的。一点很小的善心,乘13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个很大的困难,除13亿,也会变得微不足道。
这两年,在冰冻灾害、汶川地震、西南旱灾、玉树地震等大灾大难面前,如果没有自发形成的数以百万的志愿者,如果没有全国人民高达千亿的捐款捐物,很难想象会这么顺利地挺过难关。事实告诉我们,全民慈善,正在成为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怎样实现真正的全民慈善?一是教育宣传要广。用好各种媒体,使慈善的声音、慈善的事迹、慈善的信息无所不在,营造“慈善光荣、奉献可敬”的氛围,普及“慈善无界、人人共享”的理念。二是组织覆盖要广。要推动慈善进社区、进村组、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这“五进”是民政部提出的,也是中国慈善规划提出的。这种“进”,不是单纯的设立慈善机构,也不是仅仅为了捐款捐物,更重要的是植入慈善理念和意识。比如慈善进机关,并不是要天天捐钱,而是要提倡我们的公务员、职能部门天天有善心善举。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就不是善心善举。比如慈善进家庭,也不是要求每天捐款捐物,更重要的是构建和睦和谐,家里不和,邻里纠纷不断,就不是善心善举。三是参与群众要广。设计更适宜群众接受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推出典型,激励人们争当爱心大使、爱心小天使、爱心团队、爱心企业等等,让全市人民热心慈善,参与慈善,享受慈善,快乐生活。当然,这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长期去营造。
发展慈善事业,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慈善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要见实效,要在活动的多样性、经常性、实效性上下功夫。一要内外结合两促进。各级各单位既要积极开展慈善活动,又要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思路,开展具有行业特色、地方特色的慈善活动。以荥阳市为例:在今年西南抗旱中,我市捐资22万元在云南寻甸建设了“荥阳爱心水塘”,解决了当地2800人的生活用水问题,这一做法就很具有针对性。前一段,教体局开展的“慈善进课堂”、“小手牵大手”活动,团委和教体局联合开展的“让生命充满爱”校园演讲活动(这个活动从去年持续到现在,开展了二三十场,每个学校都要搞一场),司法局开展的“返乡两劳人员爱心帮扶”活动,法院设立的“假日法庭”、“执行救助基金”、“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巡回审判制度,乔楼镇张村庙成立的“爱心幼儿园”(对低保家庭减免学费、生活费优惠20%),等等,都贴近基层,贴近生活,也贴近单位职能,社会反响很好。荥阳出现的一些民间慈善组织,“善美天使关爱女性基金”、“尊老助困基金”、“新田置业助学基金”、“一元爱心基金”等,易学易做,让人感动。二要物质精神双见效。要走出慈善活动“见物不见人”的误区,不仅发挥其对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作用,还要在促进道德建设、和谐建设上见成效。新时代是提高素质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神比物质有时更重要,物质解决一时的困难,但激发出的精神可以更长久、更强大。荥阳有关部门搞了20多场爱心演讲后,老师、家长、学生都深受感动,相拥而泣,很多学生反映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的爱心演讲,将终生受益;政法机关反映通过搞全民慈善活动,社会上打架斗殴现象少了;建业慈善超市老板说,现在超市内部丢东西的少了,知名度高了,员工心齐了、快乐了、劲足了。这就是精神的力量。捐款捐物是必要的,但多策划一些捐知识、捐时间、捐技术、捐文化、捐服务、捐健康的活动,从简单的捐款捐物向精神、心理、志愿服务等多元的更高层次的慈善服务发展,是现代社会必须的,甚至是更需要的。只有实现物质与精神救助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相互促进,才能彰显慈善的综合效应。
建立健全发展慈善事业的长效机制
慈善事业做好、做实、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度化、长期化。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普遍有一整套完善的、严格的制度。我国慈善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还有较大的距离。在发展慈善事业的进程中,要围绕全民慈善、方便慈善、透明慈善、效益慈善建章立制。
要严格遵循国家的政策法规和《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发展道路,不断创新慈善运作机制。在探索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善款使用、信息对称、审计监督、生态慈善、环保慈善、低碳慈善、健康慈善、项目契入等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也有很大的前途,要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形成自觉,形成规范。
发展慈善事业,领导是关键。各级党委、政府负有推动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繁荣的重要责任,要把发展慈善事业摆到重要位置,做到德政与善政并举,整合力量,多办实事,求实求效,执政为民,慈善为民。发展慈善事业,各级领导要真抓实干。在一定意义上,做慈善其实就是做人,是做人的底线,一个人心无慈善,就做不好人,热心慈善,就能多想善事,多办举手之劳、抬脚之力的善事,为民造福。
行善可以比,比谁做得好;但行善不能等,不能等别人做了自己才去做。在慈善事业中,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可能有大小,但爱心无大小,一滴水也好,一碗水也好,一桶水也好,一条溪也好,都参与进来,汇聚的就是无坚不摧、无与伦比的民生之河、道德之河、发展之河。这条大河,必将成为推动地方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澎湃力量。
(作者:中共河南省荥阳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