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庆市巫溪县委书记 郑向东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各位来宾:感谢您们对重庆边远贫困地区的高度关注和亲切关怀!从遥远的大山村来到繁华的首都北京,面对众多的领导、专家和国家级的媒体,我是感觉到有些惶恐,但是我并不孤单,在我的身后,有4千平方公里的高山大川,我的身后有山一样胸怀的53万巫溪人民,他们热爱生活,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今天,我来到这个讲台,请大家一起解析巫溪社会建设的实践历程,让各位专家为巫溪的城市化进程指点迷津。所有的成败得失,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发端于如巫溪这样一个欠发达山区,在城镇化浪潮中难以回避、必须面对的困惑和问题:我们常说,人民群众是城乡社会的主人,但为什么这个主人对自己家的事情不积极、不主动?我们梦寐以求的是一座漂亮城市,但漂亮城市等同于幸福生活吗?很多地方都在建设幸福城市,但幸福城市仅靠政府、仅有投入就能打造出来吗?我们有种惯性思维,人民内部矛盾要靠人民币来解决,有钱好办事,为什么化解矛盾的资金越多,问题越多,没钱的贫困地区又该怎么办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经常深入到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与群众交流探讨,我们逐渐认识到,似乎有一些事情、人物和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一些线索,可以接近答案。我想今天提供一些素材,建议从空间、记忆、主人、矛盾、组织这五个不同的视角来审视一下巫溪的社会建设。
当所有的人都对这个城市充满信心的时候,这个城市就要增值,当所有人都想逃离这个城市的时候,这个城市自然会衰落。基于这一点认识,我们认为城市需要点燃梦想,梦想可以带来财富。这个梦想从哪里开始?从我们的规划开始。我们提出了一个规划的概念,森林之城、宁静之城、灵动之城。我们认为,除了环境的安静以外,更重要的是节奏的舒缓和色调的素雅。那么,心灵之城如何打造呢?我们认为从物质层面来说,有水则灵、有空则灵,更重要的是有生活、有人才才会灵。所以我们提出这是一个空间的故事。
第二个关于空间的故事,为了消除社会隔阂,我们在着力建设一个复合的空间,在这个迎风小区的两百亩的区域之间,廉租房、公园小区住房、安置房,都是根据大家的意愿复合在一起,规划在同一个空间里,贵贱高低的阶层划分都被这个城市规划轻描淡写地忽略了。我们认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社会的隔阂一般是从空间的隔离和分割开始的,我们首先从规划建设的时候就想到,一个复合社区让人们同在一个屋檐下,都是一家人。这是我想说的第二个故事。
记忆。一个城市是需要记忆的,没有记忆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也不会形成一个共同的集体认同,更不可能营建起一个精神家园。
这个在山里守望了15年的护林人,他给我们很多很多的启示。15年间,他只回家15次,常年就在这个深山里,用他的双脚丈量了12万亩森林,非常不简单。有时候几个月见不到一个人,所以他最大的渴望就是有一个人在林子里跟他谈谈话、喝喝酒,但是去的人非常少,非常艰难。我想,他守护的是巫溪人对生态的尊重,对森林的记忆。我们认为守望者比远行者更值得敬重。我记得陶会长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出发得太早,走得太快,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在想,在生态良好的巫溪,在厚德载物的巫溪,实际上可能会迎来远行者的回归,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是多么难得。他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忆,这是城市和社会需要的。
第二个故事,大家看到了这幅照片,这是英国的首席植物学家威尔逊1910年在巫溪拍摄的大明古城的照片。从这个照片上看到的城楼,我们认为这种社会的记忆是人们精神的纽带和心灵的归属,必须要代代相传。那么,如何相传?我们有一位老先生叫做汤旭哲,他50多年研究巫溪的历史,一直呼吁把这个古城墙和城楼恢复起来,而这个古城墙,文革期间埋了40多年,我们现在把它挖出来了。汤老先生在弥留之际,我去看望他,当时他已经昏迷了三天三夜,我拉着他的手对他说,我们现在准备重新修建大明古城,把古城恢复起来。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他的眼睛突然一亮,闪烁出一种光明,他说我为这件事呼吁了几十年,还写了一首赋叫做大明古城墙赋,有2100多字,你可以叫做汤洪涌拿给你。后来,县委做出决定,重修大明古城,由汤洪涌县长主持这个工作。这是我们根据原貌完全等比例、等尺度设计出来的,下面那几套小照片是已经恢复的部分,这是在建的部分。这件事情让我们感到,这个古城墙、这些历史的记忆,让我们的心连在一起,让城市里的人更加安定。
接下来我想讲讲关于主人。一个城市就要有主人,刚才看到的北门沟的故事,图片上的中年妇女叫陈镇翠,她是一个十年信访老户,她最大的本事就能迅速组织一帮人,给县委县政府提出不同意见,而且非常坚决,非常持久。为了北门沟这件事,她上访十年。刚才讲的故事就是由她产生的,在这个故事里,县委副书记罗成同志曾经说,你们自己弄脏的地方,为什么不自己弄干净呢?就这么一句话,把北门沟点醒了。他们是城市的主人,应该把它打扫干净,政府巧用这种力量,只花了20万元就治理好了北门沟。在其他地方,600万、1000万元未必能够做到,而且老百姓根本不买账,还会继续扔垃圾。更重要的是,北门沟所有的污水管网包括自家的下水管都是老百姓自己出钱。他们现在非常爱惜,哪个地方破了,有一点污水,马上弄干净。谁弄破的,他会找谁负责任。像北门沟这些地方,正是有了主人翁的意识,这个城市才有了主人。
主人当中有好人,我们怎么用好榜样的力量?我们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榜样还是熟悉的好。我们提出,发现身边的好人,让好人成为名人,让名人作为社会建设的带头人。老百姓熟悉的人,用触手可及的平凡生活树立了道德的楷模,老百姓效仿,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生活方式,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是最有作用的,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化就是生活,让老百姓踏踏实实地生活,不用太多的说教。大家看照片上面这个穿红衣服的人,非常不简单,他用15年的时间,用自己的积蓄赡养了45个老人,其中为24个老人送终。她是全国的道德模范,她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她也有很多喜怒哀乐,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她是大孝之子,是我们以孝治村的启发者。
第四点我想讲讲关于矛盾。每一个社会、每一个城市都有若干个矛盾,但是我们认为,矛盾是出发点,解决矛盾是转折点。我们要在矛盾和群众的诉求当中去发现工作的着力点。我们感觉,这个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下面一句话“寻找矛盾,迎着问题是最省心、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我们不用太多地想我们要干什么,我们有多少宏伟的目标和规划,其实老百姓提出的矛盾一件一件地解决,我们就在进步,这种进步就会带来社会的和谐。
下一张照片,这也是我们在实践当中的一个感受,就是用群众的方法来治理社会是最为有效的。我这里要讲一个和事堂的故事。三宝村有一个和事堂,相当于民间的道德坊,张家李家有矛盾,村里开一个院会,在这个会上,村里的长者、村干部、教师坐在一起,两家开始辩论,我们提出“三公开”,公开事实、公开政策、公开处理,这既是宣传的作用,也有化解矛盾的作用,非常好。我们感觉民间有智慧,关键在发现,老百姓的办法比我们多得多,有效得多,所以我们有一种感悟叫做发现就是创造,坚持就是创新。我们过去也走了不少弯路,带着一种理念、带着一些想法、带着一些模式到底下调研,不符合我的要求就不行,上级政策怎么规定,你不达到就不行,我就不兑现政策。但是效果非常不好,所以我们感觉用群众的方法来治理我们的社会,这个里面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话语活动。要说老百姓听得明白的事,听得明白的话,我们叫做平等地说话,说大白话,说大实话,这样就能把干部和群众的心联在一起。
我们认为化解矛盾最有效的场所或者是最起作用的地方,我们感觉是老百姓熟悉的生活场景。我们曾经也这么做过,建好信访办,但是去了的人都在那边吵架,为什么,他们要从乡村坐一天的汽车或者几个小时的汽车,或者是城市的边缘几个小时的路来到信访办,他的想法和目的本来是为自己办事,但是他的情绪就是要吵架。我们换一个地方,我们换到他们熟悉的场景之中,换到老年大学的边上,换到漫滩路上,散步的时候,这种场景之中,老百姓感觉非常亲切,一是很方便,二是他说话很清醒、很理智。我陪一位重庆市市长在漫滩路上漫步,一个上访户拉住我说,我知道你现在陪领导,我只说两句话,我自己的想法是想把我的事办好,不会让你们的心情变糟糕。非常感人。这使我想到,如果我们把信访办、我们为民服务的地方都放在这种场景之中,那是什么样的状况。这个确实可以把非常严重的问题化解于笑谈之中,我觉得这是一种方法。
第五个问题我想讲一下组织。组织的作用怎么发挥。一个社会都是由主体组织和机制构建起来的,这个组织我们认为社会建设当中,我们有很多有效运作的民间组织的作用,应该好好发挥。我讲一个故事,在巫溪县有很多总管,就是红白喜事时候的主持人,我参加过几次红白喜事,尤其是丧事,这个总管非常有组织能力,比如说今天客人大概是50桌,就可能有另外48家人抬上自己家的桌子、板凳、锅碗集中在一家,开始做饭,吃三天,下葬之后,每一家的锅碗瓢盆又回到每一家去。
当时我就发现,我们的村组织、我们的党支部根本没有这种效率,也没有这种组织能力。而我们对这种组织过去是一种排斥,不予理睬,这种组织的作用应该充分利用起来。所以我们后来把这个红白喜事上的内容和形式做了一些变化,丧事要办三天两天,完全可以宣讲政策,培训农村的实用技术,只要一两个小时就解决问题了。总管有号召力,号召群众,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总管当中的党员发展成我们村的带头人呢?我们现在有几个镇有37个总管,其中有20个都成为我们的支部书记、副书记或者村主任,民间组织的力量如此之大,我们为何不用呢?为何排斥于之外成为对立面呢?
另外就是群众工作部,我们探索了五种方法,用榜样的力量营造民风、以参与的方式实现互动、以网格化的组织覆盖城乡这样一些办法,但是需要一套体制、一批干部来贯彻落实到基层去,怎么办?我们向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汇报之后得到了认可,成立了一个群众工作部,这个工作部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信访办,有的地方也成立了工作部,但是就是信访办的翻版,我们不是,我们有四大职能,一是整合群众工作资源,二是研究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政策,三是化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四是监督群众工作作风的落实情况,搞民意调查。把信访、群团、司法调节、低保、社保、医保的办事以及慈善组织的捐赠款项全部组织起来了,这样就归口到这里,而且这个是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由我们县的副书记就是罗成同志直接兼任工作部的部长,由副书记进行整合,下面县里设一个群工部,挂牌的时候我们征求了老百姓意见,说是挂信访办的牌子、挂群工部的牌子还是挂什么,老百姓说干脆搞成一个联络中心好一些,我们发现老百姓智慧比我们高很多,你想他到信访办就是扯皮,到联络中心可以聊天,所以我们这个联络中心现在有700平方米,里面设备比我办公室的设备不知道好多少,包括单间的谈话室、电子查阅室都有,我们觉得非常有效。
群工部如何贯彻落实呢?我们做了网格化的管理,就是纵向整合组织资源。比如我要在我的县委常委班子里过组织生活,在我所在的党支部县委过组织生活,要在我居住的地方桃源支部过组织生活或者民主生活会,叫做三重组织生活,不是简单地解决问题或者说教,有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让人感觉到面红耳赤。我记得第一次参加的时候就感觉非常下不来台,有一位70几岁的老党员说,我的党龄比你的年纪还大,你不要以为你是县委书记有什么了不起,我给你提两个意见。一是栽了这么多树,死了那么多,这个树还要不要栽?你这个县委书记是怎么当的?第二,我昨天从家门出来,一包垃圾砸在我的肩上,你这个县委书记当得没水平。我当时就保证说,第一条,我们春季栽树的时候一定达到成活率75%。第二个问题我还有所反驳,在你的社区,你作为一个党员,砸在你的头上,赖县委书记吗?这个老头不开腔了。第二次,我又去过组织生活,他说我理解到你说的话——“一个支部一个家、一个党员一盏灯”什么意思,这个灯首先点亮自己,我要做一个好市民,同时要照亮别人,我的家人我要教育他们,其他人如果有不道德的行为我会做斗争,共产党员的斗争精神我现在有了,我这盏灯不仅点亮自己而且要照亮别人。我昨天来之前,还教育了一个随便乱扔烟头的人。
我们借这个机会又提出,县里的明星工程由老百姓投票决定。今年1月份我们开人代会的时候,为了一条投资300万元的漫滩路投票,结果发现十大明星工程落实下来之后,花钱不多的倒是老百姓感兴趣的事情,也是他们渴望的东西。所以,我们认为,组织的作用就应该是这么发挥的。这是我们的一些体会。
实践当中,我们有一种启示,这种启示就是感情决定视角,视角影响认识,认识决定结果。如果我们不带着感情,我们看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认识结果。各位专家、各位新闻媒介的朋友都熟悉,孔子习惯于登泰山而小天下,老子习惯于上善若水、回避矛盾,而我们的佛家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基督说我们仰望星空,上帝与我同在。我们能这么办呢?我们能站在山顶上看吗?我们能够仰视吗?我们能够在虚空之中吗?我个人感觉,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平视社会,深入到群众之中。所以平视这个视角可以使我们发现我们并不繁荣、富裕的城市是如此可爱,平凡的人们如此可敬,在有偏远的、一定秩序的生活中一定蕴含着民间的巨大智慧,关键是我们怎么发现。所以基于此,我们提出建一座平民的城市,有三个支撑,一是目标必须是平实的。二是社会机制必须是平等的,三是全民的心态必须是平和的。只有这样,这个城市才会是一个真正的平民城市。
第二个我认为是沟通。这个照片多么祥和,就是这么一个对火的过程,但是里面体现了平和的心态,生活的场景通俗的语境就是我们需要的沟通。
第三个主题词叫做融合,有的同志提出叫做乐和,看到这个照片,巫字下面,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通天接地的就是沟通、就是人、就是通灵的人,这个人不是一般的人,左面一个人是阳性的人,右面的是阴性的人,是一个和合的空间。还有就是必须要快乐,必须从容,我们太急迫是快乐不起来的。
最后就是我们渴望的快乐生活。所以基于此,我们提出来一个构架,就是看不见的城市需要平实、平等、平和,需要尊重、沟通、融合加以支撑,这就是我今天想说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昨天晚上我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我说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想定名为《看不见的城市》,今天早晨我夫人给我发了一个信息,让我非常感动,她是这么说的,卡尔诺维有一本《看不见的城市》这本书,建议你去看一下。他说看不见的城市是一些由梦想的物像砌成的热望,是一些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成家园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精彩的一首爱情诗。有记忆的城市是有精灵驻扎的城市,既然看不见的城市是如此美好,我们又是如此热望,让我们为此努力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