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1日,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地铁迎来了运行百年纪念日。这是南美第一条地铁,也是继伦敦、纽约、柏林等少数城市之后的全世界第十三条地铁,是当时阿根廷经济繁荣的重要证明。
从百年前的老照片上看到,当时阿根廷的地铁乘客,基本以男性为主,清一色穿西装、系领带或领结、戴礼帽,每人一张报纸,低头阅读,一副绅士派头。乘客中只有极少数女性和戴鸭舌帽的工人。资料显示,当年这条地铁日运17万乘客。1913年12月1日,布市A线地铁正式通车,之后30年间,布市又不断增加了B、C、D、E共4条新线路,到1949年,年运送乘客达4亿人次。
但到上世纪50年代,阿根廷地铁开始走下坡路。城市不断扩大,人口持续增长,可地铁建设完全停顿。
建设停顿、运力下降的同时,设备老化问题严重。布市地铁A线一直使用当年从比利时进口的老式木制车厢,运行百年后,速度、安全性、舒适度上的缺点明显。管理不善、事故频发的问题更突出。仅萨缅托一条轻轨,近两年来在同一路段连续发生3起重大事故,总计造成50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还有乘客素质的下降。据本地媒体报道,目前萨缅托轻轨乘客中,只有6%的人买票。
看看当年地铁里绅士们的老照片,再看看今天乘客攀在城铁车厢外“奋勇前进”的视频,你不能不为阿根廷社会在百年里的衰退而叹惜。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整个20世纪,阿根廷历任总统中,只有极个别人能够顺利完成任期。执政党派和决策人物频繁更换的背后,是政策方向的不断变动。上世纪90年代,总统梅内姆推出大规模私有化政策,多数国有企业被出售给美欧跨国公司。进入本世纪,阿根廷又推动国有化,把许多外资和私营企业收归国有。
经济政策失当是阿根廷不断失去竞争力的又一重要原因。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多数时期阿根廷都推行产业保护、进口替代政策。长期保护主义的结果,使落后产业苟延残喘,先进产业无法开拓市场。比如,目前只有农牧业靠着天然条件还有竞争优势。另外,持续出现的债务危机和恶性通胀,使得阿根廷企业和个人都严重缺乏储蓄意识。
经济上的落后也侵蚀到科技教育领域。阿根廷历史上曾经出现过5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3位是自然科学类,这在发展中国家殊为难得。但多次经济、社会危机之后,国民教育水平明显下降,今年全球中学生学习能力测试中,阿根廷学生在拉美地区排位已跌到第七。
向欧洲看齐的福利体系超过了实际国力。阿根廷上世纪中叶起就逐步建立了较好的免费医疗和教育体系,公共免费医疗和教育服务覆盖了全国大部分人群,即使是最贫困人口也不存在无钱上学或无钱看病的问题。但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有另一面,一是经济实力无法长期承受,经常靠借债维持;二是滋养了未富先懒的陋习。
一条老地铁,折射阿根廷的发展历程,也许可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前进道路提供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