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救助“井底人”需法律和制度兜底
时间:2013-12-09 22:15:02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天歌,海建 

    北京“井底人”王秀青近日的生活受到媒体关注,多单位愿提供工作机会,有人希望能资助他的三个儿女直到大学毕业。(12月8日《新京报》)

    在城市,这是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一群人。蒸汽井、热力井、废弃井……弹丸之地,五味人生。因为“井下住人20年”的新闻迅速蹿红网络,记者与民众一波波涌到这里,“长枪短炮”、强光手电,追寻他们的“蛛丝马迹”。同时,有关部门迅速找人把当地的热力井口全部用水泥封了。即便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人身安全考虑,但这种办法,显然也是治标不治本,同时还给外界留下“遮羞”的口实。

    有人说,这是蜗居者的悲惨世界,住井下者甚至曾被城管关狗笼里,尊严堪忧。最高蹈的说法,是要让“井下人生”过上有尊严、有幸福指数的生活。只是,生活不是偶像剧,住在井下,当然是不雅的,甚至是高风险的。譬如前几日,郑州市紫荆山路便有一处热力管道发生爆裂,水柱及蒸汽烟雾喷出几十米高,现场如灾难大片。“井下人生”,终非常态。

    于是,解读“井下人生”的维度有很多,譬如对社会救济的欲求、譬如对城市管理的思考、譬如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但跳脱这些传统的思维理性,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另个层面,去思考尊严之外的救赎:如果我们的关爱并不能改善他们的生活,如果所谓的救助只是把他们从井底驱赶而出,还不如踏踏实实做点看起来不那么一步到位的事情。有时候,宽容也是最好的尊严。

    这是谁也无法规避的现实:不久前,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称我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36亿;而媒体做的一项调查显示:98%的人表示身边存在“老年漂”现象,其中63%的人表示“老年漂”常见。“井下人生”固然不光彩,媲美不了给城市加分的高楼入云,而这一轮的曝光与整治,固然能解救得了一部分、驱赶得了一部分,但对于回不了家、又进不了城的更多流动老人而言,任何一个犄角旮旯,都可能继续成为他们寻常日子的布景。不唯北京,伦敦或者纽约,哪个城市没有他们的影子呢?

    当然,社会救助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容否认,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正常、健康的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提倡社会救助的同时,还少不了一个更重要的救助渠道,那就是政府层面在法律、制度上对包括“井底人”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甚至可以说,当社会救助因为新闻报道的狭窄,因为新闻关注度的降低而表现出偶然性、递减性特征的时候,政府以法律和制度形式提供的救助,却可以保持很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反映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上,就是能够让更多的人得到更加稳定和持续的救助。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日前回应称,民政部将综合构建涵盖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自然灾害救助以及医疗、住房、教育、就业、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在内的制度体系框架。北京“井底人”被曝光以后,如潮而来的社会爱心,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层面的进步与文明,现在则需要政府在法律和制度层面的“兜底”。希望法律与制度救助的“蓝图”,能够早日实现,早日发挥作用。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