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给新型城镇化一个绿色未来
时间:2013-11-18 11:13:31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 丁付林 

    1fe761e7f069866e48f209a7d68ee99f.jpg

   中国改革已迫近临界点, 新型城镇化被视为最可能的改革突破口,对于中国的未来走向影响深远。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新一轮城镇化会带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化解生态环境压力?怎样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这是一个必须超前谋划、全盘布局的重大课题——

    《国语》曾记载,单襄公受周定王派遣,借道陈国出使楚国,当看到陈国“道无列树,垦田若艺”——路旁没有种植树木、田里的庄稼稀稀拉拉等现象时,他断言:陈国如果不遭凶灾,国家也一定要灭亡。三年后,陈国果然衰落灭亡。
    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从巴比伦文明的衰落到楼兰古国、玛雅文明的消亡,中外无数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根本保障。
    新型城镇化要让人民安居乐业、长盛不衰、持久繁荣,必须以史为鉴,摒弃传统城镇化的弊端,打牢生态根基和可持续发展基础,就是要把生  态文明的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新城镇。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新型城镇化如何筑牢生态根基?这里,我从生态良好目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空间规划布局三个方面,来进行简要论述,与大家探讨。


一、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生态良好的新期待
    今后10—2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新建与更新建设量巨大,关系数以亿计国民的福祉。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同在蓝天下,共享大自然,生态良好是最普惠、最持续、最根本的民生福祉。
    党的十六大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首次鲜明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同时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丰富拓展为“五位一体”,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生态差距越来越明显,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块短板。而新一轮城镇化的加速启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将更加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不仅要求在建设的观念、体制、机制、科技等方面实现创新,而且要求在经济结构、运行方式、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转型。“新型”两字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注重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防止和修复城镇化带来的生态破坏,提高城镇的生态承载力。
    党的十八大还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绿色为本。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基本色调和核心元素,只有绿化才能美化,只有山清才能水秀。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身边增绿,让人们享受到优美的生活空间和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生活品质,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花更艳,让人民群众喝得上干净的水,呼吸得上新鲜的空气,看得到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享有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提升幸福指数,进而达到让人民群众健康长寿的目的。
将生态文明理念根植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思路与发展模式,这是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的战略选择,也是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

二、必须重视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建设

    去过欧洲的人知道,那里多是一些风光旖旎、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人口不多,建筑也没有那么密集,但是绿化特别好,树木、花草、湿地自然和谐,让人印象极为深刻。
    因为城市常住和流动人口日趋庞大,中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有别于国外的问题。但由于建设理念滞后,我们的城镇千城一面,被钢筋水泥的建筑所包围,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态严重失衡,热岛效应突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深感焦虑和紧张。
    城镇化建设离不开土木基建,除了高楼大厦、学校厂房、道路桥梁、通信电力等传统的基础设施,还有另外一种全新的基础设施,它以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与传统的基础设施相比,它们是有生命的、有机的、可再生的。
    科学家已经证明,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据测定,每公顷森林每年能吸附50—80吨粉尘,城市绿化地带空气的含尘量一般比非绿化地带少一半以上。许多树木能分泌杀菌素,如松树分泌的杀菌素就能杀死白喉、痢疾、结核病的病原微生物。闹市区空气里的细菌含量,要比绿化地区多85%。人们沐浴在森林中对调节情绪、消除疲劳、疗养保健、增强免疫机能等有诸多妙效,促进人们身心愉悦和健康长寿。
    大力推进生命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当前全社会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生命基础设施建设强调生态、环保、可再生与可持续性,从根本上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既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林业作为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居于基础地位,处在前沿阵地,扮演关键角色,发挥先导作用。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地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也是人口高度集中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地方。发达的林业和良好的生态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高品质的城市森林,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的品牌和名片,在改善城市生态、缓解热岛效应、提升宜居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提高生态承载力和城镇竞争力,夯实发展基础,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际上,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理念在城乡建设的一些具体环节上已经得到了应用。许多国家已经把城市林业建设、园林绿化纳入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屋顶绿化,在修建广场、停车场时应用可生长绿色植物的新型建筑材料等。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应该从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从统筹规划、公共投入、土地利用、组织管理等方面给予重视,将城市森林建设列入城乡统筹规划的大盘,纳入城市基本公共投入,把城市森林建设与城市交通、住房、设施、道路、桥梁等进行统筹规划,政府应成为投资主体,同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建设。

三、必须超前进行生态空间规划布局
    目前,我国小城镇的数量已接近两万个,但是我国小城镇的生态建设基本没有规划。由于体制的原因,当前城镇生态建设存在明显的分割状态,缺乏城乡统一、跨部门协作的城镇化生态建设战略和布局。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侧重于按国土功能和资源约束划分国土生态建设空间,没有顾及城乡之间、城内城外的生态空间设计;林业部门主要负责生态脆弱地区和森林资源丰富地区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城建部门主要承担城市内部的绿地和绿化建设;村镇绿化基本靠自已,没有纳入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这种缺乏城镇化全局设想、城乡分离、部门分割的生态建设和管理格局,不能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建设问题,导致城镇及其周边生态系统退化,森林破碎化、生态系统服务总功能下降是城镇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为此,在今年的两会上,民革中央专门就此提交了一份关于超前进行生态布局、推进可持续城镇化进程的提案,从跨党派、跨部门、跨行业的高度,对目前城镇化生态建设中出现的无序状况进行了梳理,建议成立城镇化生态建设综合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城镇生态建设的规划、管理和实施,超前进行城镇化战略生态布局。同时加大对小城镇生态建设的投资、建设和管理力度,充分保护物种多样性、传统农业耕作方式、自然地形风貌、历史社区特色、文化遗产等,组织力量调查研究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森林景观破碎化和城乡边缘地区生态加速退化问题,找出相应对策,抓紧研究城镇生态建设标准,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城镇规模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指标,规范指导城镇生态建设实践。
    所谓生态空间,是指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以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为主的区域,包括山川、森林、湿地、河流、湖泊、海洋等。小到一个城镇的生态空间布局,大到全国新型城镇化的生态空间规划布局,都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统筹协调,共同推进。针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耕地减少过多过快,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开发强度大,环境问题凸显,空间结构不合理,绿色生态空间减少过多等状况,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新型城镇化必须按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总体要求,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科学布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我国林地、湿地和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超过9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63%,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在优化国土生态空间中承担着主要任务。按照党的十八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要求,国家林业局正在组织编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林地、湿地和需要保护与治理的沙化土地等生态用地,将划定生态安全红线,并明确生态空间的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和管理措施,形成全国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同时,还将完善森林增长和国土绿化空间规划、湿地空间规划等80个全国林业生态空间规划,将与各地的生态空间规划一起,形成科学系统的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进一步优化生态布局,拓展生态空间,增加生态总量。林业部门将按照国务院通过的《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和《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搞好服务,为扩大新型城镇化的绿色生态空间、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保障生态安全、打牢生态根基提供重要支撑。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