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进程
户籍制度改革一直备受关注。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造成城乡之间、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诸多方面的不平等,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近年来,不少地方开始尝试户籍制度改革,尤其是2008年以来,各地改革加速推进。2012年底,上海对居住证进行“积分制”管理,居住证A证和C证持有者在社会保险、公共卫生、住房保障等各方面的待遇完全相同,享受和上海本地户籍居民的同等待遇。今年4月,北京市提出年内将启动实施居住证制度。此外,南京即将建立居住证与户籍准入对接制度。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今年以来,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加速推进。2月,三部委出台《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制度”、“全国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全民医保体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等,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将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相关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制度。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一环在于户籍制度改革。今年6月26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作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中称,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更多实质性的改革值得期待。
北京某网站频道运营编辑邹强——
附加在户口上的东西太多了
在把四环、五环一顺溜地看了个遍后,邹强终于在远离北京城区的河北燕郊有了自己的房子。他说:“因为户籍在河北老家,早先房价不高时要缴税满5年才能买房。好不容易满5年了,这房价又涨上去了。只能在远点的地方买。”
邹强来自河北省衡水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大学毕业后来北京工作已有8个年头,并成了家。2010年初儿子出生后,他把妈妈接来照顾家里。眼看儿子一天比一天大,邹强觉得不能再等了,咬咬牙在燕郊买下一套88平方米的二手房,总价90万元。付了首付之后,每个月得还房贷3500元。“没北京户口不仅买房受限制,而且价格上也会很吃亏。北京本地人可以买两限房,外地人只能买商品房,价格要贵出一倍。”
回想以前,由于没有户口,儿子的出生把小夫妻俩折腾得够呛。“孩子生下来之前我和媳妇都得跑回老家开准生证,还得到单位开初胎证明。儿子出生21天后,再拿着这些材料去医院开出生证明。”邹强说,儿子虽然在北京出生,但上的是河北户口,妻子住院期间的费用没法报销,产检及顺产前前后后花了3000多元。“如果有北京市城镇户口,可以享受生育险报销费用;即便是北京市农村户口,也可以走农村合作医疗。我们外地人只能自费多掏钱。”
儿子上学也是邹强的一块心病。“公立幼儿园上不了,只能选择离家近的私人幼儿园,但每个月学费就得交1200元,不过这已经是相对便宜的了。”邹强介绍,自己每个月底薪加提成,税前才8000多元,扣完五险一金,能拿到手的6500元左右,扣掉房贷、儿子的学费、交通费、通讯费等必要开支后所剩无几。
邹强心里还有一个结——五险一金是按北京的标准缴纳,但是领取养老金却只能按老家的标准。“家里养老金标准比北京低,一个月相差六七百,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尽管生活压力大,邹强还是坚持留在北京。“北京是一线城市,比二、三线城市的机会多得多,办事效率也更高。另外,毕竟来北京这么多年了,待久了总会有感情。”
邹强期待,户籍改革能切切实实地推动,“户口捆绑了太多的东西,外地人在北京生活成本太高了。只有把附加在户口上的东西一项项减去,才能实现人的正常流动。”而对于户口给生活上带来的种种不便,邹强虽然无奈,但也表示有信心。“改革的趋势是明显的,这种不公平不可能一直维持下去。”
记者点评:尽管生活压力巨大,但在大城市打拼的异乡年轻人融入城市的热情依然不减,因为这里有良好的发展空间,能够承载他们更多的希望。只是,一纸户口的不同,却让他们在各种公共服务上无法得到平等对待。通过改革让户籍制度更公平,刻不容缓。
成都建筑农民工杨光林
——外来农民工渴望“城门”真正为他们敞开
清凉的自来水哗哗地从水龙头流出,杨光林和其他工友一样,排着队上前,用双手捧一抔水就往脸上抹。只是,清水洗得掉满脸的污垢,却洗不掉满脸的倦容。
7年前,他和妻子带着1岁大的儿子从四川达州的农村来到成都打工,水泥工、砼工、钢筋工……照他自己的说法,建筑工地上的工种他都“轮过岗”。
“明年就不干了,回达州老家。” 杨光林告诉记者,建筑工是苦差事,所以收入在农民工当中算比较高的,加上妻子在一家老乡开的路边小餐馆帮厨,现在一年下来,两口子省吃俭用能攒下一两万元。但是,这么些年,老杨一家还是在成都找不到归属感,他觉得自己只是这座大城市的“过客”。
由于建筑行业的流动性强,买社保一直都让杨光林非常头疼。“我没有本地户口,只能通过用工单位购买综合社保。但是像我这样在工地打短工,今天在这家做水泥工,过3个月又去那家做钢筋工,不可能长期固定,社保也从没有办妥过。”老杨告诉记者,他以前干过活的工地,对外来农民工都是能省则省,社保、医保这些基本没有。
“我爱人也是这样的情况。”杨光林说,由于没有各种保险,他一家三口生活在成都,觉得心里总是没底。平时小病小痛忍着,比较严重的,就去小诊所随便开点药,甚至到“黑诊所”求医。
最让杨光林头疼的,莫过于孩子的上学问题。老杨的儿子刚满8岁,已经转过两次学。“两家学校都太差了,好学校又不能去。”杨光林无奈地说,虽然成都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有专门规定,只需到暂住地街道办开相关证明就行,但是好不容易开来的证明,到了学校那儿都没啥用。
“学校说我们是外地户籍,入学要交赞助费,一开口就是好几千一年,我们咋交得起?”杨光林告诉记者,他辗转一大圈才找到两家农民工子弟学校,但是这两所小学都没有办学资质,只怕孩子将来升学都是问题。
“嘴上老说着明年就不干了回老家,但是每年都这么说,每年都没能下定决心回去,说到底,还是舍不得这大城市。要是能像本地人一样,啥保险都能买,啥政策都能享受,该多好!”杨光林长叹了一口气。
记者点评: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户籍制度改革的配合。这其中不仅仅是户口本身,还包括与此相关的就业、居住、养老及其它的基本福利保障。只有拥有真正的市民身份,享受同城化待遇,农村人口走入城市才能消除后顾之忧,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成为所在城市的“主人”。
让户口“含金量”更均等(金海观潮)
真正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需对症施策,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更多的人在中小城市甚至在农村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生活保障
现实中,城乡之间、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还有许多或隐或显的沟壑。而让人无法轻易越过这些障碍的诸多因素中,就包括户籍制度。
在我们身边总能看到,一颗颗渴望融入城市的心与现实户籍约束之间存在种种矛盾。由此带来的权益、保障和待遇的不同,更是时刻提醒着每个城市外来人员身份的差别。
户籍制度是改革的“硬骨头”。尽管如此,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动作并不少。今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相关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制度。各地也在积极想办法,出新招,破解户籍限制。北京、上海、南京等不少城市从居住证制度入手,对居住证进行“积分制”管理,逐步推行居住证和户籍的对接。
然而,到目前为止,改革进展似乎并不能满足人们的期许,有些改革举措推出时期望值很高,但实际推行却面临种种问题。以一度颇受关注的居住证制度为例,外来人口对此的热情正渐渐淡去。究其原因,主要是居住证制度涉及的人口太少,与不断涌入的城市外来人口相比,只能说是杯水车薪。比如某大城市,自2002年实行居住证以来,获得居住证的人近30万人,但是真正转为当地户口的不到5000人,与城市上千万的非户籍人口相比,只是寥寥少数,而且申请的门槛并不低。由此可见,户籍制度改革已经打开了一扇窗,但是还是难以跟上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
人们希望获得一张城市户口或者大城市户口,主要是因为户籍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背后是医疗、教育、社保、养老等方方面面的保障和福利。身处大城市,如果没有一张户口,就会遭遇各种不便,看病没法报销,连挂号费都比本地人高出数十元;子女上学要交“赞助费”;买房购车受限制……一张户口纸上承载太多附加值,让人们趋之若鹜。
户籍制度的背后是与之挂钩的公共服务、社会资源等,而目前我国城乡、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相差较大。正因为此,如果仅仅是简单的放开,就可能出现大量人口短期内向优势资源城市聚集,最终造成已满负荷运转的少数大城市无法承载。户籍制度的矛盾,从根本上说还是公共服务资源不均衡的矛盾。因此,要真正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也需对症施策,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更多的人在中小城市,甚至在农村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生活保障。户口的“含金量”相对均等后,户籍制度的改革才能水到渠成。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绝非一时之功。还有很多难题要解,涉及方方面面利益的调整。一张户口背后涉及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改革,涉及医保参保补贴制度的调整,也涉及义务教育资金投入的变化……每一项都不可能轻易解决。但是,不能因为难就怕改、不改。无论是从广大百姓的愿望出发,还是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角度考虑,相关改革都需要加速推进。通过改革打破户籍藩篱,让基本公共服务更广泛更均等地覆盖,让人才更自由顺畅地流动,是经济社会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