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八项重点工作,其中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要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作为需要重点抓好的八个方面工作之一,强调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生产更多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阐明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方面,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既是对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巨大鼓舞和激励,也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开创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新局面。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决定性进展,国有文化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大大增强;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涌现出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作家艺术家讴歌时代和人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进一步增强,主旋律作品大放异彩;广大文化工作者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增强,展现出良好精神风貌。可以说,文化建设的春天已经到来。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机遇意识、改革意识、发展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强大动力,以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主攻方向,以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为重要保障,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解文化发展难题,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文化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从总体上看,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体现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文化需求,另一部分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现阶段,我们界定的基本文化需求主要包括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在农村,考虑到过去的传统,每个月为农民免费放映一场电影也属于这个范畴。除此之外,就属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正确区分这两种文化需求并处理好二者关系,有助于我们对文化建设中政府职责和市场功能进行科学定位,明确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即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两轮驱动,两翼齐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必须得到保障的基本文化权益。因此,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文化权益具有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等属性。公益性,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是免费服务,或是低于成本、收费很少的服务;均等性,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人穷人,不分城市农村,不分东中西部,都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性,就是政府提供的是基本文化服务,而不是所有文化服务;便民性,就是要网点化,做到一定空间范围内必须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方便群众就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基层,要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当前,要优先安排涉及农村和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要大力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科技馆、群众艺术馆以及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提高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要推动政府通过购买文化产品的方式在特定时段、以特定内容、向特定群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同时要继续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并不断规范,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对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主要靠市场来满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越来越成为人们进行个性化文化消费、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九大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要培育各类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合格市场主体,这是文化产业的基础。要加快构建和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繁荣城乡文化市场,培育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积极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鼓励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积极开发市场、占有市场,发挥骨干作用,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积极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供给能力,努力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群众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需求。
第二,正确认识“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在“两种属性”中,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商品、产业、经济属性是文化产品的普遍性。不能因为文化产品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就忽视其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也不能因为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就排斥其商品的一般属性,而是要把两者统一起来。正确把握“两种属性”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效益”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不论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都要突出以文化人的功能。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要有精神支撑,因此要充分发挥文化陶冶情操、凝聚力量、提振信心、鼓舞士气的重要功能。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营性文化产业,只是文化形式的差别、载体的不同,而承载的精神即文化的灵魂应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须以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因此,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就是要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不搞产业化,但也要在内部引入激励机制,改善服务。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就是要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当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检验经营性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是否愿意花钱购买和消费。购买优秀文化产品的人越多,受教育的面就越大,经济效益越好,社会效益也就越广泛。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是空的。但如果文化产品不讲社会效益,不符合人民群众健康有益的文化需求,在某些方面管理疏漏的情况下,即使暂时会谋些蝇头小利,但终会被边缘化直至被逐出市场,经济效益也无从谈起。因此,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是经营性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要鼓励经营性文化单位创新体制机制,把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与面向市场统一起来,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准确把握群众需要,在占领市场的过程中更好地服务群众,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更多地赢得市场,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此相适应,各级各类评奖机制也要进一步改革,改变一些地方和部门评奖过多过滥和文化产品只面向评委而不面向群众的弊端,把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作为评价作品的最终标准,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将发行量、演出场次、票房收入和销售额等作为衡量文化产品社会影响的客观指标,使评奖真正成为推动文化产品更好地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催生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精神文化产品,而不能使评奖成为反向调控的指挥棒。
第三,正确认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在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客观反映。弘扬主旋律,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提倡多样化,必须全面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二为”方向,弘扬主旋律,是社会主义制度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多样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文化建设提出的客观要求,是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活力所在。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或缺,都统一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体实践中。文化必须有深刻的精神内涵,才能以文化人,中华文化就是要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当代中国,主旋律从精神层面上来讲,最根本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实践层面上来讲,最根本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在文化建设中,要全面贯穿这一鲜明的时代主旋律,热情歌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最强音,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同时,也要适应社会生活日趋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多变的客观现实,在坚持“二为”方向、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充分讨论,在艺术发展上提倡不同品种和业态的积极创新,使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弘扬主旋律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不能空洞说教;提倡多样化要处理好高雅与通俗、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兼顾大众和小众的需求,高雅艺术形态也要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扩大受众面,努力做到雅俗共赏;通俗艺术形态也要强调思想内涵,追求格调品味,寓教于乐,不降低艺术标准,不低俗媚俗庸俗。
第四,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创新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鲜明主题,改革创新是加快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文化自身发展、增强自身活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适应我国深化各领域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是顺应现代信息科技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新趋势、抢占文化发展制高点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新形势、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推动文化科学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思想观念是个总开关。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做法和规定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传统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敢于突破陈规陋习,勇于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和本领,努力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指导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实践。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推动文化科学发展,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根据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指导方针,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采取不同的改革路径,从实际出发,分阶段、有区别地加以实施。对公益性文化单位,包括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科技馆、群众艺术馆等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改革的方针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政府要增加投入,足额保证经费,单位自己不搞创收,但也要转换内部机制,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改革,不断增强活力,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对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主要包括出版社、新华书店、电影制片厂、电视剧制作中心、电影放映单位、一般艺术院团、重点新闻网站、非时政类报刊社以及主流媒体中可剥离的经营部分等,改革的方针是“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核心是紧紧抓住转企改制这个中心环节,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从行政附属物转变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创新、依法运营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者。在转企改制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成为真正的企业法人,做到可核查、不可逆,坚决杜绝出现行政事业性质的“翻牌公司”。要在转企改制的基础上,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并把改革和改组结合起来,盘活国有文化资产,以资本为纽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兼并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要在演艺娱乐业、动漫游戏业、传媒业、网络业、影视业、出版发行业等重点文化产业,选择一批改革到位、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集团公司,推动上市融资,尽快做优做大做强。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鼓励以财政、金融资金为主体,吸收社会资本,组建企业化的文化产业投资公司,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要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建立文化资产评估体系、文化产权交易体系,发展以版权交易为核心的各类文化资产交易市场,以及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风险投资、保险、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为文化企业的成长壮大创造良好市场条件。另外,从目前国情出发,还要正确把握处于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经营性文化单位之间少数文化单位的改革,这些文化单位主要指国家扶持的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包括国家直属院团和一些重点保护剧种的重点院团如京剧院团、昆曲院团,使其代表国家的水平,并发挥示范、引导作用;还有一些需要逐步培育市场的高雅艺术团体如交响乐团、芭蕾舞团等。这些文化单位不同于普通的公益性文化单位,与文化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一定的经营性质,但完全走向市场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因此暂时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对它们的改革方针是“政府扶持、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政府扶持的目的,是要支持这些文化单位更好地面向市场、增强活力。因此,这些文化单位要积极进行内部机制改革创新,建立起符合艺术发展规律、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分配制度和能进能出的人员流动机制,建立起以观众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为目标的院团经营管理机制,形成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文化单位毕竟是少数特殊情况,仅限于现有存量,在改革过程中,要严格界定、严格审查、严格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文化单位,条件成熟的,鼓励进行转企改制的探索,推动越来越多的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推动文化科学发展,要善于把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起来。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不善于继承,创新就没有根基;不善于创新,继承就缺乏活力。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加强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深入挖掘蕴藏其中的丰厚文化资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扬光大。对具有产业和市场潜力、具备经营条件的传统文化资源,要鼓励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运用市场和产业的手段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和发展旅游业紧密结合,开发文化产品,拓展服务项目,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增强生机、焕发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和审美情趣的新变化,推动不同传统艺术门类之间相互融合,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互借鉴,积极运用声、光、电等手段提高传统文化表现力,实现题材体裁、风格流派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发展。
第五,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从实践中看,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
优结构,就是无论从总供给还是从总需求的角度讲,发展文化产业都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也就是说,我们要从过去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特别是要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生活服务,又为生产服务。因此,抓住了文化产业,就抓住了调整供给结构的突破口,就从总供给方面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扩消费,就是从总需求的角度讲,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也就是说,我们要从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从目前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关系上来看,很多产业都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文化产业是少数几个总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总需求的朝阳产业之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在文化领域表现得特别突出。特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之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喷”之势,而我们提供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相比之下还太少。因此,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是人民群众生活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增加消费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就抓住了扩大消费的重要着力点。增就业,就是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加就业、带动创业。文化产业投入的是智力资源,产出的是知识产权,不需要更多厂房和土地就能够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而且文化创意是推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解决更多的人就业特别是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利于带动其他领域、其他产业的创新发展,实现更多的人就业创业。促跨越,就是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实现跨越式发展,对欠发达地区就更有意义。文化产业与一个地区原来的工业发展水平等基础条件关系不大,不需要提供配套元器件和复杂的工艺性协作,只要引进优秀人才,有好的创意,就能发展。中西部地区普遍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善于在市场化、产业化、科技化上率先突破,就能把文化资源变成现实财富,促进本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就是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越来越突出,而文化产业的一大特点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是受资源、能源、环境瓶颈制约不大的新兴产业之一,最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抓住了文化产业,就抓住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综合以上这些优势和特点,完全可以说文化产业是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不仅能够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文化条件,而且能够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空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因此,要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摆上更加重要的日程,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制造、电信、交通、房地产等产业相融合,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
第六,正确认识和处理发挥政府作用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努力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无论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都要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形成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新格局。
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为各类文化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具体来讲,就是要履行好“公共服务、政策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的职能。公共服务,即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职责,把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依靠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公益性文化单位,建设文化基础设施,购买文化产品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财政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政策调节,即政府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科学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制定引导和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年,已相继出台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引导和推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管理,即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为各类文化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市场监管,即政府主管部门必须切实担负起文化市场监管的职责,提高文化市场监管能力和水平,确保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之一,社会力量参与和投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突出。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制定和实施更加完善的政策措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加快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经营性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努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在法律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适当降低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到振兴文化产业的进程中来,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社会力量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通过捐助、捐赠、自办等方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总之,要努力形成政府力量与民间力量一起上、公有制文化单位和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一起上,汇聚强大合力,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局面。
第七,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持对外开放,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这既为我们学习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供了极好机遇,同时也使我们面临更加直接、更加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既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又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借鉴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同时大力推动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要不断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渠道、途径和方式方法,坚持“两条腿”走路,在继续推动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推动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要鼓励文化企业通过投资、合资、参股等多种方式,在境外兴办文化实体,使我国文化产品更直接地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影视节目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八,正确认识和处理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通过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确保文化健康有序发展。繁荣是目的,管理是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发展繁荣、一手抓加强管理,在促进繁荣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文化发展繁荣,努力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管理体制。要在恰当运用思想教育手段的同时,更加注重依法管理为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推进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有效解决在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向体制要秩序。要通过制定和完善法人、岗位、职业、产品等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健全登记备案、年检制度、加强岗位培训等多种行业监管手段,强化行业自律,推动文化企业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良性发展机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转为面向全社会,进一步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服务上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真正把管理职责落到实处。要结合地方机构改革,加快推进城市综合文化行政主体改革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切实理顺文化执法体制,解决多头执法、力量分散、执法水平不高的问题,不断提高文化市场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推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向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延伸,坚决清除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要推进网吧连锁化、品牌化经营,加强学校电子阅览室和公共图书馆、社区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等公益性上网场所建设。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不断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执法的长效机制。
第九,正确认识文化与科技的关系,把运用高新技术作为推动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的文化产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催生了一系列新兴文化业态和新的表现形式。这些新兴文化业态和新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反映了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说,科技进步与体制机制创新一样,是加快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敏锐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努力掌握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权。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拓展文化发展的新领域。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传播体系和创新体系,切实增强文化传播力和文化感染力。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加快媒体资源特别是音视频媒体资源的整合和融合,积极推动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合并。传统媒体要积极创办新兴媒体,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在确保内容服务有效管理和文化安全的基础上,有序推动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促进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相关服务业健康发展。
第十,正确处理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培养造就大批文化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等新型人才的关系,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保障。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在人才。长期以来,广大文化工作者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曾为文化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有重大影响的老艺术家,要研究制定合理的保障机制,切实给予关爱。对于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的分流人员,要妥善安置,通过安排他们到社区文化中心担任文化辅导员等多种方式,为他们继续展示才华创造条件。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拓展人才培养领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造就一大批文学创作、影视剧创作与编导、戏曲创作与编导、动漫制作等方面的领军人物,一大批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善于开拓的创新型人才,一大批精通文化工作、懂经营善管理、具有现代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一大批精通外语、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善于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外向型人才,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具有研发能力、能够占据文化科技制高点的科技型人才,构建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工作者队伍。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人尽其才、各展所长的良好局面。要注重发挥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的积极性,在职称评定、培训提高、政府奖励资助等方面一视同仁,努力形成各类文化人才竞相涌现的生动局面。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自觉担负起传播先进文化的历史职责,努力成为德艺双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工作者。
以上十个方面的认识,是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加强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凝结着广大文化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和集体智慧。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关键在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深入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坚定性。要切实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与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工作一起部署、一同推进,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加强政策扶持,加强资金投入,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切实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列入产业振兴规划,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各领域各行业的融合,不断壮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为推动本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贡献。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特别是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增强加快文化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更加自觉地担负起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使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进一步理清文化发展思路,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明确文化发展重点,优化文化发展布局,组织实施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新兴文化产业,更好地发挥文化建设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总之,新形势新任务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