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0月0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网公开赛场面火爆,一种城市现象
时间:2013-10-13 22:41:08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何不器 

  中网的组织者正是抓住了网球特有的卖点,突出了更多并非赛场而更像是秀场的元素,才让一项体育赛事变得更为时尚。

  相声讲究“包袱”,所以就有“三翻(番)四抖”的技巧。比如传统相声《八扇屏》里著名的“我说说,你听听,在想当初”就是一例,通过逗哏不断地重复并在最后和捧哏同时说出“在想当初”,强化了包袱的效果。

  未能免俗,“在想当初”,上世纪90年代初吧,在北京的首都体育馆看过一场我记忆中观众人数最少的体育赛事——一场网球表演赛。我记得当时包括现场采访的记者在内总共不会超过20个观众,而对阵的双方却是大名鼎鼎的埃德博格和阿加西。推广方为了在中国大力推介网球这项运动,特意请来了这两位顶尖球手,换来的却是这么一个场面。赛后新闻发布厅里厚厚一叠比赛海报基本没人动,我拿了一张请两位大腕签了名,后来一直贴在我家户内的一扇门上,直到搬家才不知去向。为此一哥们嘲笑我好久:这点儿事还用找他们签,我直接给你签了(他擅长模仿国外体育明星签名,可以左右开弓,几近乱真)。由此也可见当时网球受冷落的情况,和今年中国网球公开赛期间粉丝们排成长龙等待德约科维奇、纳达尔等人签名的场景更是反差强烈。

  依然是想当初,从1993年起,北京有了正式的职业网球巡回赛——沙龙网球公开赛。在中国最具人气的球星张德培连续参赛,并3次获得冠军。尽管有明星参赛,当时半决赛和决赛的门票不过20元和30元,仅能容纳几千名观众的奥体中心体育馆依然坐不满,赛事在举办了5年以后便悄然收场。直到2003年,香港将经营多年的网球公开赛营业执照转让给北京,并从2004年开办之初就更名为中国公开赛,北京的职业网球赛事才算走上了有希望的发展之路。

  从想当初的无人问津到今年中国网球公开赛座无虚席的火爆场面,强烈的反差不一定能证明网球运动爱好者同等级数的增加,却可以让我得出另一层意义的结论:现在,我们的赛事组织者比想当初更会办比赛了。从首体的表演赛到奥体中心馆内的沙龙公开赛,从中方组织者的角度,都很单纯地为了在中国推广和普及网球运动,赛事的潜在消费者都可能是看了比赛去打网球的,把赛事推广人为地局限在很窄的方向范围内。而中网从创办之初,就确定了把它作为北京城市名片之一的发展方向,首先保证赛事的国字冠名不会改变(不因赞助商变化改变冠名也是一项赛事形成传统的必要保证),并且量身订制了专门的网球中心,赛事从此更有“气场”。其次是不单纯将它作为一项体育赛事,而是与其他周边行业的发展相结合,像“四大满贯赛”一样,让它汇集了运动、时尚、休闲要素,并在赛事时间安排上尽量与国庆长假相重叠。这些策略的选择,现在看都是成功的。

  网球场上长时间的屏息无声到瞬间的火山般爆发,足球场上此起彼伏的人浪,都代表了每项运动自身的文化特色,也成为到场观众的追求之一。尽管现在中网观众还没有完全接受网球礼仪,仍需要裁判时不时用生硬的中文请大家安静;满场的观众中,仍可能有一半以上对顶尖球手技术的精妙变化看不甚清楚,对诸如手法步法一类的运动要素也无苛求,但他们更在乎球场在那里、明星在那里,这些就共同形成了赛场氛围,让身在其中的人更为激动和疯狂,反过来也推动了赛事的整体火爆。中网的组织者正是抓住了网球特有的卖点,突出了更多并非赛场而更像是秀场的元素,才让一项体育赛事变得更为时尚,从而吸引了更多可能走进剧院或是电影厅或是798艺术工厂的观众,这样一来,想不火爆也难了。

  虽然中网成为第五个大满贯赛事的目标依然遥遥无期,但它逐渐成为北京秋天特别是国庆长假期间的一个城市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