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2日从国家统计局新疆昌吉调查队获悉,“限塑令”实施6年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存在问题值得关注,还需从生产源头控制“白色污染”,加快低成本替代品的研制。
白色污染是指由塑料制品所引起的污染。由于塑料制品难以分解,所以被遗弃的塑料制品(尤其是各种塑料袋)会给环境带来严重危害。从2008年6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超薄塑料购物袋,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限塑令”的目的就是减少各类塑料袋的使用和提倡节约使用减少随意遗弃,推动环保理念、节约资源,爱护环境。
国家统计局昌吉调查队不久前就“限塑令”后塑料袋使用情况走访了部分超市、集贸市场、个体餐饮、消费者。调查表明,超市、商场执行效果明显,农贸市场成“限塑令”盲区。
据调查,在许多商场,由于“限塑令”的实行有助于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甚至能出售塑料袋带来额外收益,所以这些场所基本做到借“限塑令”之东风实行塑料袋的有偿使用。
相比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的“限塑令”执行则明显不到位。在调查的一些市场,摊贩普遍免费提供塑料袋。从随机走访的几家饭店,在此消费的顾客打包买饺子、馅饼、麻辣烫、米粉和剩余饭菜时都是在一次性餐具上套一个塑料袋提着走。
调查队工作人员说,从走访情况来看,“限塑令”在超市、商场等大型购物中心得到了较好的执行,在餐饮业、集贸市场、小型超市的执行效果则大打折扣。通过调查了解得知由于餐饮业、农贸市场、小型超市的经营方式、管理模式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交易习惯给“限塑令”的执行和监管带来困难,一些集贸市场经营者表示:“集贸市场往往都是小额交易,向消费者收取塑料袋的费用,不现实也不方便,还影响经营者的生意,因此,‘限塑令’在集贸市场执行起来难。
调查队还随机对30名集贸市场购物的消费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4%的消费者认为此次“限塑令”的颁布,对环保效果的作用并不明显,有24%的消费者认为一般,认为有效果的占12%;离不开塑料袋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有67%的消费者觉的没有较为合适方便的替代品;80%的消费者觉得离开塑料袋太不方便了;87%的市民认为“限塑令”实施缺乏良性的运行机制——缺乏约束制度,加之塑料袋的替换品难落实,比如纸袋易坏、菜蓝子不方便、无纺布袋成本高且污染更难治理等问题突出。因此,生产、使用、回收一体的良性运行机制形成不了,无法达到禁白目的。
为此,调查队建议进一步加大对“限塑令”的宣传力度;从生产源头控制“白色污染”;加快低成本替代品的研制。曾经伴随老百姓日常生活多年的塑料袋要立刻“下岗”,老百姓对此依依不舍,塑料袋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政府尽快出台优惠政策和加大资金投入,推出更多符合环保要求、低成本、百姓乐于使用的替代品,尽快改变“塑料袋装天下”的现状。
同时,还应加强监督管理,清除“限塑”死角。在限塑的同时,废塑料的回收、运输、贮存、再生利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