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入学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图文无关)
今年5月,北京市废除了《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非京籍学生享受同等入学待遇。此待遇仅限义务教育阶段,不包括高中和高考。
有学籍就意味着外地人的孩子可以参加派位、推优,跟京籍学生竞争优质教育资源。不少北京家长对这项改革的抱怨、对外地孩子的憎恶溢于言表。
丁璇就属于那个被憎恶的群体。2000年,不满6岁的她,被常年在北京打工的父母带到了北京。她的母亲章冬翠凑足了5000块钱借读费,为她找到了一所小学,这是母亲做小工、父亲拉人力车攒下的血汗钱。
在备齐了暂住证、劳动合同、派出所证明等七项证明后,丁璇终于跨进了北京小学的大门。等到升初中时,章冬翠求爷爷告奶奶,跑了几十家学校,缴齐了各类名目繁多的费用后,最终找到了一所区内较差的学校,丁璇得以留在北京读书。
在过去的10年里,丁璇几乎取得了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她能够获得的一切荣誉。这个15岁的小女孩,用各种办法试图证明自己并不比北京孩子差。10年下来,除了数不清的荣誉,她记得最清楚的另外一件事是,初三的时候,全班评选三好学生,她被同学们选上了,但老师却取消了她的三好学生名额,理由是反正你没有学籍、不能参加推优,这些荣誉给你就是浪费了。
章冬翠大发雷霆,跑到学校跟老师理论,“三好学生评的是孩子的品质,不是户口。”最终,老师将本属于她的三好学生荣誉还给了她。
初三时,就不断有老师劝丁璇退学,不要参加中考。
初三时的劝退行为,是各个初中针对外地孩子一项普遍的做法,一旦这些孩子在北京参加了中考,并大量拥入高中后,挤占优质学位、降低北京的高考录取率仅仅是一个小问题,更严重的是,在3年之后,当整个城市出现数以万计的高中生无法参加考试的局面时,将会成为教育部门一个难以回避的尴尬局面。
最终,当初跟丁璇一起在同一所初中上学的75个孩子,大部分都被劝退了,但章冬翠“坚决不退学”。
丁璇的故乡是浙江温州农村,但她早已回不去了,语言不通,从小学开始的教材、考试方式全都不一样,这些都让她不得不留在北京读高中。
最终,她在北京参加了中考,考了527分,这个分数足以让她上北京最好的高中了,如果她有北京户口的话。
2009年,为了女儿进高中,章冬翠又开始了奔波,可这一次,她跑了几十家高中,赞助费最少都是4万元以上,这远远超出了她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的承受范围。但幸运的是,她碰到了一个好校长。
“我找到22中时,碰到一个好校长。”章冬翠说,22中的校长是个开明的人,看到丁璇这么优秀,答应收下她。
但3年后的高考该怎么办?
章冬翠也泄气了,“偌大的中国,再也没办法为女儿找到一个参加高考的地方。”她也没有能力像那些有钱的外地人一样,将孩子送到国外去读大学。
追问:北京人为什么怕放开高考
5月份北京市政府废除了1986年版的《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随后各区也陆续表态将会把非京籍学生也纳入电脑派位范围,这样的举措无疑将会促进越来越多的外地子女进入北京公立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孩子在北京完成义务教育后,该怎么办?
由于全国各地教材改革、高考改革的进程千差万别,义务教育完成后,他们无法回到原籍参加高考,如果北京也不为他们打开高考之门,那么丁璇式的困境将会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问题。
但开放高考,意味着从根本上动摇了北京在教育领域享受特权的基础,在绝大多数北京市民及官方眼里,这是不可想象的恶果。
一直在各种场合疾呼教育公平的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也认为,高考是万万不能放开的,“那样,外地人就会蜂拥而至,北京的教育优势将不复存在,教育资源也会严重不足。”
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现在北京流动人口适龄入学子女有40万左右,一旦把所有限制都取消了,这样一大批学生将会迅速占据大量学位,老北京人在高考体制下享受了数十年的高录取率将不复存在。
所以,近几年,随着北京户籍学生人数的减少,北京市教育系统宁可合并、减少中学数量,从而保证北京市高考的高入学率,也不愿意招收外地学生。
可以说,就北京教育而言,不合理的高考制度是阻挠教育迈向公平最根本的原因。但改革高考显然还没有被提上日程,也许只有当它酿成重大社会危机时,才会被迫改变。
歧视与偏见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在记者接触的各类家长中,权贵歧视平民,不愿意让他们的孩子跟普通人的孩子混在一个学校,普通市民歧视外地人,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与外地人为伍,有钱的外地人歧视那些引车贩浆人的后代,害怕他们把自己孩子带坏。
这样的教育会为我们的民族带来一个怎样的未来?(据《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