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开放城市何惧“洋地名”
时间:2013-10-09 20:17:36  来源:朱昌俊  作者:华西都市报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的“洋地名”让人眼花缭乱。10月15日起施行的《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宾馆(酒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建筑物及居民住宅区名称,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使用国家领导人名字、外国人名和外国地名作地名。

  纵观各地禁用洋地名的初衷,大多与保存城市文化,拒绝崇洋媚外心理有关。但动辄将洋地名上升到城市文化的失守甚至是崇洋媚外心理的作祟,未尝不是过度联想。牵涉到公共利益的街道及公共建筑,名称的更改与设置,当然要遵循市民的意愿,并契合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于一些店铺、楼盘而言,用什么名则纯粹是市场行为,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就应当给予宽容,行政部门过度干预反而有滥用行政权力之嫌。

  值得玩味的是,一方面,愈来愈多的地方提出禁止用洋地名,另一方面,很多城市又积极倡导打造国际化大都市。这两种趋势或许不存在必然矛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自由度的增强和开放度的增加,城市中多一些国际元素和中外互补特色,也是大势所趋。再说,从政策执行上而言,如果一些洋地名早已为公众熟知,贸然改之岂不是无谓的折腾?

  至于规范地名,本就与地名“洋不洋”无关,而只与相关职能部门在市政管理上的态度有关。假如相关部门抱持对地名文化的敬畏之心,不是随意更改,或是凭权力的审美标准乃至纯粹图管理上的一时便利来更名,地名不规范之于公众的困扰必定大大减少。

  在某种特殊年代,地名因为要契合特殊形势下的权力需要而打上了很多时代印记。如今,随着政治符号需求的弱化,地名的日渐开放与多元,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方向,禁用国家领导人作地名就是一例。但地名之变,仍未逃离行政权力干预的痕迹:比如某些地方主政者嫌地名太土甚至是因为信奉风水,也要求更名。改土名也好,禁洋名也罢,都是行政部门说了算,公众的发言权在哪?改名到底能多大程度上捍卫城市文化?这些都比洋地名是否可行,更值得疑问。

  开放城市何惧洋地名?别把一个城市的文化想象得那么脆弱,一个地名也承载不了一座城市的文脉。于现代社会而言,地名的多元趋势,本身也就是城市开放文化的一部分。而地名之存在意义,关键还是在于能否收获市民的认同,而不在于“洋”与“土”。这是无论是要禁洋地名,还是随意更改地名的行为发生之前,都必须厘清的现实逻辑。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