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镇化不是简单“造城”
时间:2013-09-11 17:57:08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洋 

  长期以来建立在农村廉价劳动力、粗放利用土地资源等基础之上的低成本城镇化道路将难以持续

  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这无疑是一个大事件。它不仅标志着我国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也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入关键时期,必须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长期以来建立在农村廉价劳动力、粗放利用土地资源等基础之上的低成本城镇化道路将难以持续。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城镇化?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的“造城”多是“面子工程”,经不住时间的检验,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急需转变观念,多问几个“究竟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是不是等于大拆大建?现实生活中,置身于农村或者城乡结合部,随处可见旧房拆迁、新楼建设,哪里都有建筑施工的轰鸣。不可否认,“大拆大建”的确刺激了地方GDP,让农民群众“住进了楼房”。可是,“住进楼房”后,当农民的户籍身份并未完全改变,却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无法充分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时,农民该怎么办?因此,“大拆大建”离不开一系列配套制度的支撑,唯有统筹兼顾,才能让农民真正认同自己是“城镇人口”,认同自己的居住地是“新型城镇”。

  城镇化建设,是不是意味着越快越好?如今,“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些领导干部始终高喊“抓紧”、“加快”、“再上新台阶”等口号,可是,“加足马力”的建设真的是好事吗?事实上,一些地方“急功近利”的做法已经尝到了苦头,很多是面子工程,造成投资无效、资源浪费,透支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高筑。因此,城镇化建设并不在于速度有多快,而在于基础有多好;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快慢,并不取决于某个领导干部的摇旗呐喊,而是依赖于地方发展的客观实际。这个基础就是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效应、群众的支持与理解程度等等。

  城镇化建设,是不是必须废旧立新?城镇化建设,注定给一个地方的社会环境带来改变,给一方百姓的生活方式带来改变,可是,这些改变是否就意味着要把过去全部抛弃呢?如果在城镇化建设中,盲目扼杀一些充满个性化的东西,难免会让某个地方在大环境中失去持久发展的“竞争力”。因此,城镇化建设应顺势而为,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保持城市的个性和文化内涵,倡导多样化,不搞一刀切。

  事实证明,城镇化涉及方方面面,我们必须对这项系统工程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以综合性的方案来推动。把城镇化简单地理解为“造城”,显然不是科学的建设路径,必须予以纠正。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