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聚焦赣州新型城镇化建设
时间:2010-05-10 10:37:26  来源: 江西日报  作者:衷淑英 郑 颖 

阳春时节,披着霏霏细雨,流连在赣州的三江六岸,心中有一种感觉特别强烈:这个春天,是属于赣州的!

你看,推土机、挖掘机、钻孔机、装载机……沿赣南大道35公里,轰鸣着,挥舞着钢铁巨擘,重重地涂抹山冈大地,催生着一座特大城市,在江西南部,悄然崛起。

    “冒”出来的新城

从老城区章江上新修的飞龙大桥往东走,呈现在眼前的是:绵延十多公里的沿江绿化带,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建筑,不断拓宽延长的道路和往来如织的车辆。

几年前,这个章江新区还处于“原生态”,方圆十多平方公里内是一片荒地,没有一栋现代化的建筑,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甚至没有一个居民小区。自规划实施以来,18.33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崛起。难怪当地宣传部门的老谢说:“感觉这城不是建出来的,而是冒出来。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人们感叹章江新区发展速度惊人时,更大的惊喜接踵而至。去年,赣州中心城区建成城市道路总面积233万平方米,是前五年新建道路面积的总和,城市框架迅速拉大10平方公里;新建园林绿化面积241公顷,是前五年新建园林绿化面积的总和,乔木种植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总和;开建城市桥梁9座,新增桥梁面积21.37万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增城市桥梁面积的4倍。开工竣工项目20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5个,创历史新高;城市高层建筑超过700栋,仅次于南昌,居全省第二……

赣州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前提,是科学决策,准确定位。市委、市政府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需要,在反复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果断提出:力争用3至5年拉开赣州特大城市框架,再用20年左右把赣州建设成为特大城市。目标确定后,他们走出去向厦门学习,提出了六大片区建设模式;在加速发力的同时,注重有序推进,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广大干部群众以抓项目、促发展为重点,抓节点、破难题,全力推进城市建设。

到去年底,赣州中心城区面积达59.2平方公里,人口达61万,全市城镇化率达40%。一个特大城市的轮廓初步显现。

点评:赣州城镇化的起点并不高,但速度惊人。2008年至2009年,城镇化率增长5%,创造了名副其实的“赣州速度”。通过聚焦和解剖,我们发现:是科学决策催生了赣州速度,是创新创造提升了赣州速度,是干部作风促成了赣州速度,是民心所向铸就了赣州速度。赣州速度不仅使赣州的城市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还促进了全省城市化进程的提高。

    创新的“魔力”

赣州速度不是吹气球也不是变魔术,而是源于非一般的发展理念:

——创新城市建设推进模式。改变传统城市由单一中心向外拓展的“摊大饼”模式,将赣州中心城区根据功能和区位不同,划分为章江新区、河套老城区、水东、峰山、开发区以及赣南大道六大片区,进行组团式建设,实现六箭齐发、齐头并进。

——创新项目运作机制。实行片区指挥部领导下的“公司制”,六大片区建设指挥部集结了几十个部门130多名优秀人才,实行“五统二分”操作机制,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规范合同、统一招投标政策、统一运作土地,分项目筹措资金、分项目法人组织实施。

机制和模式的创新,有效推进了赣州城市化进程。但发展如此迅速,是否可持续?

在赣南大道水东段建设现场,记者看到拆迁户排着队签拆迁协议;同样的场景出现在红旗大道东延项目,136名拆迁户争着签订协议,一天签了85户;在章贡区沙石镇吉埠村,70多栋违法违规建筑一天内被拆除,拆除面积达4万平方米。

征地拆迁这一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在赣州解决得比较顺利。两年来,中心城区土地收储达到1.79万亩,大大增加了土地有效供给。这得益于他们实施的阳光拆迁、文明拆迁、依法拆迁、和谐拆迁、平安拆迁。无论是入户调查、面积丈量、发布公告,还是签订协议、发放拆迁补偿资金等,每个环节都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杜绝“暗箱”操作。在返迁房安置的过程中,实行就地返迁,无论地段好与坏,都让百姓在原居住地上重新安家,尽量不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不分开他们的左邻右舍。在拆迁中,确保农民的合法利益,不是把老百姓拆穷,而是把老百姓拆富。

快速的城市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钱从哪里来?

去年,赣州在全省率先发行首个城市建设企业债券。采取土地作价入股的方式,通过发行长期企业债券,募集资金15亿元,开了我省利用债券市场直接融资先河。他们加快银企对接,通过土地抵押贷款和项目融资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还采用BOT、BT、特许经营等方式,加大民间资金参与城市建设的力度。同时,通过经营城市,盘活现有城市资产,以存量资产、实物资产置换成建设资金,用于工程项目建设。去年一年,赣州市实现城市建设融资70.38亿元,比上年增长76%,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点评:无论是多管齐下的融资手段,还是坚持用好地段就地安置农民的拆迁政策,以及组团式发展模式,都是赣州在城市建设中的创新之举。创新是赣州推进城镇化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赣州人向来“敢吃螃蟹”,但在今天,创新已不仅仅体现在一个“敢”字上,更重要的是巧妙而合理地创新,要“会吃螃蟹”。正是通过种种巧妙创新,有效解决了城市化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城与市的辩证法

从规划图上看,赣南大道将赣县和南康与赣州中心城区紧紧相连。从市里乘车前往,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赣县的地界。

徜徉在赣县新修的滨江大道上,上万株樱花和百年古榕树相映成趣。随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条5.5公里的新路从动议到建成仅用了半年时间。随着赣州中心城区的整体推进,赣县的区位优势突显,因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商,土地也大幅升值,原来10万元一亩无人问津,现在抢拍价格超过200万元一亩。十里樱花更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兴旺。

赣县就像一面镜子,从某种意义上折射出整个赣州的城市化发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赣州选择了一条建城与造市同步的发展道路。

“我们先打基础,把环境做好了,自然会吸引人气。”六大片区建设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廖智斌告诉记者,两年来,中心城区已经启动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344个,城建项目总投资330.8亿元,一大批基础设施的建设,让赣州中心城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赣州采访的几天里,不时看到有来自浙江、广东、北京,甚至内蒙古等地的车辆穿行其中。定位为赣州工业经济增长极、产业承接基地和高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基地的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今又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内人来人往,有的来寻找商机,有的来考察投资。

为了支撑城市的发展,赣州在做优做强城市外部环境的同时,坚持城市建设与二产、三产发展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规划建设了50平方公里的赣州香港产业园、15平方公里的赣州沙河工业园和10平方公里的赣州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壮大产业集群,吸引美国法拉塞斯、中国五矿、中国保利、台湾春保、横店东磁等一大批企业入驻。目前,赣州市正在重点调度的投资1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就达16个。为完善园区配套功能,支持产业发展,还动工建设了2234套新市民公寓用于企业务工人员居住。

城市的大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大繁荣。去年,赣州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经济形势逆势上扬,全市财政收入达到111.29亿元,增长11.1%,净增收11.2亿元。今年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又大幅攀升,特别是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GDP增长28%,财政收入增长67%,完成1.87亿元,增幅全市第一。

站在即将竣工的赣州大桥上,一幅关于这个城市未来的画卷,在我们眼前缓缓铺展——200至300平方公里面积、200万至300万人口、彰显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魅力……这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城市,该有一个多么令人期待的明天啊!

点评:建城容易造市难,我们看过太多房舍俨然,但是人气冰冷的“空城”“睡城”,原因就是市场的缺位和缺失,难以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造成有城无市、有城无人的境况。赣州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注重建城与造市的关系,投入重兵先行启动产业项目,在产业布局上,充分发挥稀土、钨矿等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为城市繁荣提供了强大支撑。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