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镇化:既尊重人也尊重GDP
时间:2013-07-11 18:08:59  来源:人民网  作者:史燕君,王全浩 

    有专家高谈,“城镇化是中国进一步工业化、产业化相伴的产物,是改革的结果,城镇化意味着投资、消费的扩张,是新一轮改革的抓手。”有媒体近日报道,“城镇化规划正在制定中,并有望在年内出台,将直面户籍改革问题”。

  2013年,新型城镇化破题之年,新一届政府如何规划城镇化道路,为世人所关心。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举债投资、人工造城,快速提升城镇化率的同时,不但造成土地价格高企、社会成本高昂、债务风险高悬的“三高”现象,而且多地出现房地产入住率过低、入城农民待遇过低、被征农村土地补偿过低的“三低”现象。如何在城镇化推进中降“三高”提“三低”,既需要城镇化顶层设计,也要求地方政府真正做到以人为核心实现城镇化。

  搞户籍改革就是尊重“人”

  由于户籍制度的阻碍,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民工不能享受同市民一样的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社会资源,形成了制度上的不平等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发展服务业、创新驱动、淘汰落后产能等为抓手,加大结构调整力度。”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时这样形容新一轮城镇化。

  毫无疑问,以人为核心是本轮城镇化的特点。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但是,这一城镇化成绩的背后却伴随着“城市病”。其中一大核心问题便是“人”的城市化。

  “在多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几亿农民走出土地,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这些人虽然走进城市,却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时代进步,这一矛盾越发明显。一方面,新一代农民工在思想意识上更加青睐于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候鸟式”的迁徙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大量的农民工选择了在城市扎根,将家庭带到城市。

  “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阻碍,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民工不能享受同市民一样的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社会资源,形成了制度上的不平等。”宋颂兴认为,这显然是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城市发展,更不符合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因此,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性愈加凸显。

  宋颂兴认为,“人”的城镇化,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转化为城镇人口,一方面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共同享受社会资源与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的土地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与城市的发展更加协调。

  6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报告中也透露,户籍改革成为报告的最大“亮点”。报告称,要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报告还表示,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覆盖城镇常住人口。

  不唱“空城”计就是尊重GDP

  城镇化建立在工业化之上,没有工业化的基础,不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盲目城镇化,只会造出更多的“空城”

  上一轮城镇化的一大“病症”是“造城运动”带来的空城运动,最近美国曝光的中国“鬼城”便是一记警钟。据悉,美国是通过商业内幕网站的卫星图片展示了一些他们所认为的中国“鬼城”:整座城市街道空空荡荡,政府大楼宏伟壮观,有些城市甚至建在完全不适合人居住的不毛之地。

  “这种现象的实质问题是城镇化和产业化的关系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廖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城市发展不仅仅是一个“造城运动”,没有产业,没有人口就成了“空城”、“鬼城”。

  “不能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城镇化的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上海交通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高汝熹称,城镇化建立在工业化之上,没有工业化的基础,不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盲目城镇化,只会造出更多的“空城”。显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

  宋颂兴也认为,城镇化一定要注意与产业分工的协调性。“在新一轮城镇化中,一定要切记城镇化不可能空壳化,必须要有经济基础与产业基础。”

  对于城镇化发展模式,宋颂兴建议,“今后城镇化的发展,要形成合理的大、中、小城市结构,优势互补。”区域中心的超级城市仍然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同时,在关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重视小城市的发展。在三级的城市体系下,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大到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小到远郊乡镇,都有自己明确的产业规划与合理的产业分工,优势互补,形成大、中、小城市联系密切,齐头并进的三级城市发展体系。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新型城镇化强调有质量的城镇化,其目的是实现收入翻番,核心是从土地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过渡,理念是“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抓手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支撑是农业现代化,手段是围绕市场机制深化改革,前提是工业化,而约束则是“美丽中国”。

  “人口城镇化必然对资源环境造成挤压,一方面,城镇将吸纳更多的资源与环境容量;另一方面,推进人口城镇化后,农村地区也将因此而提高平均的社会福利水平,从而加大‘人地’矛盾。”李志青表示,因此,环境承载力是城镇化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