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桥样本: 一个百强镇的城镇化探索
时间:2013-06-28 11:26:5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海平  

    强大的产业,是支撑新桥城镇化的动力来源。可即便财力如新桥镇者,想实现新老市民的同等待遇,也还需要足够耐心的等待。

    中国国务院26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一份报告显示,国家城镇化规划已起草形成规划文稿,目前正在广泛征求意见并抓紧修改完善中。

  该报告提到,要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这对于小城镇的未来发展无疑是重大利好。对于小城镇发展的典型——新桥镇亦是如此。

  此前新桥镇地方官员向本报记者表示,“我们可以让新市民享受与老市民一样的住房、水、食物、空气,但我们无法在社保医保等领域达到统一的均衡,特别是户籍问题,这不是一个镇可以解决的。”

  新桥镇隶属无锡江阴市,位列中国百强镇前20。2012年,新桥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亿元,工商业开票销售436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5.7亿元,公共预算收入比2001年增长10倍,是近10多年来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发展成长的典型,“几乎每个礼拜都有人来参观访问学习”。

  新桥镇隶属无锡江阴市,是近十多年来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发展成长的典型,“几乎每个礼拜都有人来参观访问学习”。

  就在3月27日,李克强就任总理后的首次调研恰是选择在新桥镇。考察中李克强提到“小城镇建好了,会比大城市生活更方便”。

  为外界所不熟悉的是,新桥镇初始并无“城镇化”这一明确概念,而是根据实际的发展需要在2001年推动了“三集中”建设,即采用“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住宅向镇区集中”的模式,以解决“土地少、人口多、企业散、农业弱、村容差”的困局。

  不过,不易复制的是,作为“苏南模式”的代表之一,早期位于镇域内(并非在镇的开发区内)的多个乡镇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后,形成了销售超百亿企业2家、上市公司3家的庞大“镇域经济”。

  这也意味着,新桥的城镇化动力源,有着强大的产业支撑和实际需求。

  坊间认为新桥镇理应有更大的财力来负担新市民的同等待遇。不过本报采访了解到,要实现进入城镇新市民的同等待遇,即使如新桥镇,也还需要一段时间。

  坊间认为新桥镇理应有更大的财力来负担新市民的同等待遇。不过本报采访了解到,要实现新老市民的同等待遇,即使如新桥镇,也还需要一段时间。

  新老市民的生活

  今年36岁的姜小兵原籍系江苏盐城东台人,他和家庭在地方上的融入,可谓是新桥镇的新市民代表。

  2000年10月,专业财务的姜小兵应聘进入海澜集团,在后勤管理公司承担行政和会计的工作。此后数年,姜小兵参与了海澜集团的热电厂建设和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至2010年他已成长为海澜集团的中层管理者。

  2007年,姜与同在海澜集团工作的妻子(原籍南通)结婚,并在地方上购买了一套住房,同时将两人户口迁了过来。就这样,通过购买住房的方式,姜小兵一家成为了江阴新桥镇的新市民。

  “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有房有车有家,在这里生活真的不比大城市差。”姜小兵对本报记者说。十多年来的工作生活,姜也学会了说地方方言,尽管他用得并不多。

  而73岁的徐荷芬老人则是土生土长的新桥镇人,她原住在何巷村,目前搬进镇政府安排的集中居住地有10年了。

  “之前虽说有一套三上三下的楼房,但建筑年代很早,有的地方还漏雨;有3亩地但要养活8口人”,老人用不太纯熟的普通话告诉本报,“生活挺苦的”。

  老人说,“一开始我们也觉得住在老房子老地方挺好的,后来看到邻居们都陆续搬了,而算账下来发现还是很划算的”。

  在“农民住宅向镇区集中”的过程中,老人和她的老伴以及女儿分到了一套房子,两个儿子各一套房子。

  老人现在居住的房子是125平方米,10年前作价11.5万元买入,“当时没有交全款,因为宅基地和耕地交上去后,政府每个月都发钱,可以用这些钱慢慢还”,老人说。

  不过,老人居住的房子现在尚没有拿到房产证和土地证,这在如今的新桥镇还占有很大部分。这是因为,“何巷村现在还没有整体搬迁完毕,意味着土地置换还没有对清,国土部门卡得很死,所以暂时不好办手续”,新桥镇政府官员告诉记者。

  通过“三集中”,截至2012年底新桥镇13000多亩农田已有11800多亩实现了规模经营,集中度超过90%以上,其中高效农业占比超95%。经计算,农田亩均产出达到6500多元。

  产业驱动城镇化

  “搞‘三集中’,是当时对苏南模式的一个思考”,新桥政府人士向记者表示。

  早期苏南模式在发展中留下隐患,那就是工业企业布局分散,“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企业与农村、村民的矛盾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集中爆发,特别是企业污染问题,“村干部同时也兼着乡镇企业的负责人,无力搞经营。”

  本报独家获悉,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乡镇集体企业转制,资产退出经营领域,新桥镇财政由此获得转制款近7亿元,这成为了新桥镇实施“三集中”建设的首笔启动资金。

  新桥镇域面积约19.3平方公里,人口已接近5万。丰厚的工业原始积累是新桥推动“三集中”的前提。2000年,新桥全镇完成国内工农业产值57.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2.26亿元,人均生活水平6800元,全镇拥有总资产68亿元。

  在当时,新桥镇海澜集团、阳光集团等龙头企业迎来一轮迅速发展转型期,迫切需要更大的生产基地、更多的员工,亦需要更多的住房。这些企业使得新桥成为全国最大的毛纺面料和职业服装生产基地。

  “地方要留住GDP,需要为本地企业提供更多的土地”,江苏省社科院一位研究员对本报表示。当下,海澜集团约有1.2万名员工留守总部工作,这占到新桥镇常驻人口的五分之一。

  统计显示,海澜、阳关等几个龙头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4万,完全覆盖了新桥就业

  年龄段约1.5万人。此外,远超过本地居民的外来人口大量涌入,迫使地方党政不得不重新思考。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新桥镇“三集中”下意识地敲开了城镇化的大门。

  本地大集团龙头企业的快速持续壮大以及工业向开发区的集中,保证了新桥镇财力的稳定递增。2012年,新桥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亿元,工商业开票销售436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5.7亿元,公共预算收入比2001年增长10倍。

  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共同作用,造就了新桥如今的新型城镇化面貌。海澜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建平向本报记者表示,企业实行的“总部、品牌、资本、生态、标准”五大经济战略,也适应了地方少地无地发展、生态环保、人口就业、收入同升的步伐。

  据新桥政府人士介绍,能够在江苏率先“三集中”,是市场调节、自然发展与政府调控、规划引领“合力”的结果。

  “如果地方没有较好的财力支撑,或者说支撑的财力是通过卖地等短视行为,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硬件效果,但不符合科学发展”,上述研究员表示。

  服务均衡化考验

  即便如此,新桥镇新老市民的待遇仍未完全一致。

  “被征地农民是住进高楼了,但他们的生活可以和市民一样吗,若不能解决他们看病、子女上学等的后顾之忧,这样的城镇化还不如不搞”,江苏省社科院课题组早在2年前就向省委省府提出建议。

  新桥政府人士在与本报记者的交流中谈到,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下小城镇建设中最现实最严峻的问题。

  “以现有的情况看,新桥的常住外来人口在就业、子女入学、社区服务等方面可享受同城待遇,但说实话,与本镇户籍人口相比,在医保、社保等方面还有差距”,上述新桥官员坦承。

  截至2012年底,新桥镇本地户籍人口2.4万,其中本镇户籍居民超过1.5万人参加城保,目前平均退休金达到1400元/月以上,而农保人员平均养老金为488元/月左右。

  其中,被征地农民(女性50周岁、男性60周岁)无城保人员补贴430元/月,有城保人员200元/月;老年农民基础养老金(男60周岁、女55周岁)为210元/月。此外,新桥另设立总额4000多万元的慈善基金,专用于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配套。

  最为现实的问题是,10年来新桥在“三集中”建设中累计投入超过15亿元,每年一般预算中超过90%的财力投入民生领域,但尚不能做到完全覆盖。

  周建平向本报记者表示,为了吸引高级研发人才,他愿意出高出上海同等工作收入两倍水平的工资,“但很多人才都不愿意来。”

  “镇级空间其实很小,美国的很多国际知名大学都在小镇上,但我们可以搞大学吗?”,地方人士反问本报记者,“现在中学的数量都比以前少了,虽说交通发达,但毕竟远了。”

  “仅硬性支出,每年会增加约1500万-2000万元,这对政府财力是一个考验”,上述地方官员表示,比如进城农民面临生活成本增加的现实问题,镇级财政必须做相应支出,这就面临与外来人口的平衡问题。

  “总理在新桥与海澜集团的一线车间工人交流,是否意味着要更加重视这一群体?”地方人士这样思考。

  本报记者从新桥镇提供的有限财政支出数据发现,近3年来,用于保障教育医疗的支出呈现“忽大忽小”的波动,但占一般预算收入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41.7%下降到2012年的39.2%;公共基础设施从14.1%上升到15.5%。

  地方官员认为,如何更多渠道、更大幅度地增加镇级财政收入和进城农民收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