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制止强拆误拆,政府也要自我反思
时间:2013-06-19 18:48:34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胡湖 

    广州近日连续发生拆毁历史建筑和古墓葬事件,舆论一片哗然,批判锋芒直指开发商、施工方的强横野蛮。施暴者自然应受谴责和制裁,但负有文化遗产保护之责的政府部门也未尝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商人逐利本天经地义,赶工期、算得失,无可非议,但不能忘了社会责任,血管里应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充溢着对法律的敬畏。问题是,谁来保障商人在法律与道德的轨道内逐利,如果他们见利忘义,谁监管,谁处罚。这个角色当然非政府和法律莫属。从最近的“拆遗”事件来看,政府部门至少在以下三方面需要加强和改进:

    一是如何减少开发商、施工方“铤而走险”的几率。首先,文物勘探、规划与保护工作能否尽量走在前面,尤其是老城区的一些历史建筑,长年累月就在那里,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在卖地、楼盘规划之前,能否就有统筹安排?现在一些文物保护的棘手难题,不少是地已卖了,甚至开始动工了,才突然冒出,解决起来就很难了。其次,实在无法“预前”的,出现“文化遗产问题”,应重视保障开发商、施工方的合同权益,积极协商,或赎回,或换地,或予经济赔偿,政府部门须明白,保护文物有时要付出一些代价。特别关键的是,必须提高决策效率,给出明确的时间表。金陵台强拆事件中,规划、房管部门发出“缓拆令”,值得肯定,但一年多仍未解决问题就值得反思。地铁六号线五座先秦古墓被毁事件中,地铁施工方也在抱怨,考古挖掘速度太慢。毕竟,对开发商、施工方来说,拖一天都是成本,马拉松式的缓拆、慢掘,耗不起。在利益算计下,他们就可能铤而走险。政府部门的效率是否有提升的空间?

    二是如何让开发商、施工方不能越过“雷池”。完善的制度充满力量,否则,漏洞百出,出了问题,责任也被踢皮球。比如:工地管理制度健全,古墓葬发掘现场管理就会完善。如果有文化遗产发掘现场值班制度,那五座先秦古墓,有人违规损毁,马上就会被发现;如果与施工单位有完善的沟通制度,就不至于一方认为“考古工地已两天无人进出,已经勘探完毕”,一方则认为“刷卡机无法刷卡,签到表上均有记录”,更不会“是否口头同意施工”都在各执一词。

    三是如何让开发商、施工方不敢踩踏“红线”。要对违法者严厉惩治,绝不手软,经济上罚到肉痛,法律上穷尽追责。让后来者知所畏惧。损毁历史文化遗产,这绝非广州首例,但严惩鲜有所闻,如自此开端,必为标志性事件。

    亡羊补牢犹未晚。据广州去年的历史建筑普查,1038宗已批未建项目用地中,涉及需保留历史建筑的达数百宗。但愿拆毁文化遗产的恶性事件成为永远的记忆。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