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甘肃贫困县会宁建制镇达到6个 城镇化率达32.7%
时间:2013-06-07 15:51:01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张斌强,李保荣 

    上世纪80年代,会宁县的小学生写作文,总会有这么一句:“滔滔祖厉河,巍巍会师楼”。那时候,会师楼是会宁县城最高的建筑。直到上世纪90年代,县城仅有的几幢三四层高的楼房,还都被尊称为“大楼”;假如有一辆轿车驶过,会引来路人的注目礼;一到深夜,全城漆黑。所以,如果你看到今天的会宁县城,会由衷地为其变化之大而感叹:宽阔笔直的街道,漂亮气派的路灯,鳞次栉比的高楼,遍布街角的商铺,川流不息的汽车,摩肩接踵的行人……

  “小镇子”的大变化

    4月中旬,记者在会宁县采访时,会宁县城正迎来她近十年来的第二次建设高潮。

    “贫困县的城镇化建设,核心是县城的建设。”会宁县委书记甘孝礼对记者说。

    改革开放初期,会宁县城面积只有2.5平方公里,人口1万多人。骑个自行车绕城一周也就十几分钟时间,城里的人几乎互相都认识。直到1992年,县城常住人口也才2万多人,还是个“小镇子”。

    2002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宁城镇化建设步伐逐渐加快,以旧城改造为中心,掀起了县城第一轮建设高潮:第一批商业住宅小区开建,第一次有了红绿灯和斑马线,第一次有了集中供热,第一次有了体育馆和广场,居民家中都通了上下水。一个小县城,渐渐有了城市的模样。2010年,县城常住人口达到10万人。

    2011年以后,会宁县迎来第二轮城镇化建设高峰。随着新城建设、产业开发、面山绿化、河道治理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短短两三年间,会宁县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2012年,县城常住人口已达到12.8万人。

    人气的聚集,促进了县城基础设施、工业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会宁县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合作组织在内的市场主体达10115个,为数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市场主体的不断壮大,靠的就是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会宁县县长王科健说。

    “县城越来越大,路越来越宽,楼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市面越来越繁荣,变化真是太大了。”提起县城的变化,从小在县城长大,退休后担任县老年协会会长的老居民王文清很感慨。

    目前,会宁县城建成区面积已经达到10.6平方公里,是30年前的5倍。在县城的辐射带动下,全县小城镇建设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建制镇达到6个,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2.7%。一个县城的“城市抱负”

    “要围绕城市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产业水平,壮大城市经济,扩大劳动就业,增加人口聚集,形成良性循环。”在介绍县城建设情况时,王科健使用的一直是“城市”这个词:“我们一定要以城市的理念去建设县城。”

    2012年,会宁县启动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他们请来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以城市的标准,重新规划了县城的建设蓝图。按照新的规划,会宁县城城区规划面积由18平方公里增加到30平方公里。

    2012年,会宁县开始了城市建设的“大飞跃”——“一山一河一区一库八条路”建设工程全面展开。

  一山,是县城西面的西岩山绿化,县上立志要把昔日的荒山打造成具有绿色休闲功能的“西岩山生态休闲公园”;一河,是对横穿县城而过的祖厉河的治理,这项工程投资1.76亿元,将把原来脏乱差的河道建设成美丽的城市景观带和市民休闲带;一区,是规划宏大的北城新区建设;一库,是城区供水改扩建工程;八条路,是新建和改扩建总长11.38公里的城区道路。

    “每一项工程都是大手笔,有些工程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会宁县住建局负责人说,“这些工程,为将来县城几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其中,北城新区的建设,可谓雄心勃勃。会宁县城三山夹一河,城区发展空间很受限制。而会宁县城的城北地区,原是一个巨大的河滩,把县城与对面的大片开阔地阻断。如今,一条横跨河滩的宽阔道路已经将老城区和北城新区完全连接在一起。开阔平坦的新城几乎是突然地展现在老县城的“北极”之北,令很多县城居民惊叹不已。新区内已经建成1700多套保障性住房,道路四通八达。会宁县住建局负责人介绍,新城区规划面积380公顷,规划定位为会宁县城市副中心,未来人口容量超过4万人。北城新区,无论面积还是未来的人口规模,一下子把县城扩容了三分之一。

    “将来,可以考虑在北城新区打造一个‘无税无费’的‘特别商业区’,放水养鱼,搞活商贸,大规模培育市场主体。如这一设想能够奏效,我们未尝不能搞出一个‘西部小义乌’。”王科健对新城区的发展充满憧憬。

    如今,一个“陇中区域性特色小城市”正在成型。

   “到‘十二五’末,我们要争取撤县设市。”王科健说。不再为用水“愁肠百结”

    提起会宁,不得不专门说一说“水”的问题。会宁缺水,人人皆知。在如此大踏步的城镇化进程中,在每年城区人口数以万计增长的情况下,会宁如何解决“水”的问题?

    会宁县城的地下水是苦的,穿城而过的祖厉河水是苦的。直到2002年,“引黄入城”工程竣工,会宁县城建成了30万立方米的水库,县城居民才告别了吃苦咸水的历史。当时在论证这项工程时,原来设计的是25万立方米的水库,根据当时县城5万左右的人口规模,水利专家认为足够使用几十年了,工程在实施时,还“超前”建设了5万立方米。谁知短短10年后,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使30万立方米的水库已严重不敷使用。2011年,城区一年缺水达7天,2012年缺水情况更加严重。

    为彻底解决城区供水问题,会宁县开工建设了城区供水改扩建一期工程,这项工程的核心是400万立方米的水库建设,利用靖会电灌工程的黄河水及未来引洮工程的洮河水作为供水水源。工程完成后,会宁县城区日供水能力将达3万立方米,可以满足30多万人的生活生产用水和县城未来20年的发展需求。这一项目总投资达2.8亿元。按照计划,该工程将于今年下半年竣工。

  终于有一天,会宁人不再为用水而“愁肠百结”了。

    记者在正在建设的水库工地看到,水库大坝的坝体已经筑成,工人们正在加紧进行后续工程。据介绍,水库建成蓄水后,还将围绕水库进行大面积绿化美化,最终形成供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北湖公园”。这也将成为会宁史上第一个公园。要让进城农民有事干

    在大规模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吸纳并消化不断新增的人口,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

    这一点,会宁县的认识是清醒的。“要在县城及周边大力发展符合本地特色的工业和商贸业,让脱离土地的农民有事干能就业,通过就业完成进城农民的市民化。”甘孝礼说。

    在平定高速靠近会宁出口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新产业,新经济,新会宁”几个大字,很是醒目。广告牌下方的区域,就是会宁县 “西城产业开发区”。这是会宁县为了发展产业,吸纳就业,壮大县域经济,努力打造的工业产业园区。园区内企业大多为农副产品加工、服装加工、电器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可在符合当地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展工业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记者在园区采访的时候,发现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尚在建设之中,但入驻园区的企业已有不少。在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有一家名叫“西北大磨坊”的企业,主要从事以会宁特色农产品小杂粮为原料的食品加工。去年,这家企业产值达到6000多万元,生产的荞麦米、苦荞茶等产品已经出口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目前,这家公司为扩大生产规模,已流转20000亩土地,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这样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但增加了就业,而且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在西城产业开发区的轻纺服装产业园,已经有北京铜牛、兰州汇成等服装加工企业入驻,建成了标准化服装生产线50条。

    对于入驻园区的企业,会宁县在政策和服务上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在“电器制造产业园”,有一家名为“飞扬电器科技有限公司”的家电制造企业,这家公司提出的产业目标“野心勃勃”:打造西北最大的家电企业!会宁县深受鼓舞,为这家企业在未来环境最为优美的“北湖公园”附近平整了大片土地,而且在生产基地门前规划了连接北城新区的宽达数十米、横跨一条巨大沟壑的“会北大道”。“如果发展顺利,这个企业将来可解决数千人就业。”王科健说。

    目前,西城产业开发区已入驻企业54家,总投资近10亿元,去年的总产值达到12亿元,已提供就业岗位8200多个。到“十二五”末,这里将入驻企业120家,总产值达到5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2万多名产业工人,再从农村带出他们的家庭,至少可城镇化4万到6万人。这样的城镇化才是有根基的。”甘孝礼说。贫困县的城镇化之困

    会宁县的城镇化建设,纵向比,尤其近几年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但目前32.7%的城镇化率,距离全国平均51%的城镇化水平,尚有很大差距。即使今后七八年每年以百分之二点几的速度发展,到2020年左右也才能达到现在的全国平均水平。而每年百分之二的进度,等于每年要让一万多农民成为“城里人”。显然,对于一个贫困县,这是个艰巨的任务。

    城镇化,不仅仅是修路架桥、盖楼建厂,还要面对水电气暖、交通通讯、教育医疗等各种公共服务建设及户籍改革、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仅是县城的发展,还有为数众多的乡镇建设。每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城镇化的不完整,甚至失衡。会宁县的城镇化建设,无疑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

    比如乡镇的建设问题。会宁县目前辖有28个乡镇,其中包括县城所在地会师镇在内,只有建制镇6个,县城以外的镇区总人口不足6万人,镇区道路硬化率只有45%,自来水普及率仅为18%。如何以县城建设为核心,带动全县乡镇城镇化较快发展,这是摆在会宁县面前的一大难题。

  比如产业发展问题。虽然会宁县通过建设工业开发区、招商引资等方式大力推动产业发展,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县域经济基础依然薄弱,城镇二、三产业规模有限,城镇化的产业支撑还很不足,制约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进一步转移。

    比如住房问题。近几年来,会宁县每年新增住房面积都在十几万平方米以上,2013年计划的住房建设面积更是达30万平方米。但由于进城人口越来越多,以及会宁作为教育大县的特殊因素,导致住房需求旺盛,房价持续走高。如何控制房价,并提供足够的房源,让进城就业的农民愿意买房、买得起房,从而真正市民化,是城镇化建设的又一个难题。

    在所有难题中,最难的恐怕还是个“钱”字。城镇化建设需要巨量的资金投入。会宁县在近年来的城镇化建设中,通过争取项目、银行贷款、招商引资、BT模式、土地出让等多种方式,解决了大量资金问题,但提起融资难,仍然让王科健这个一县之长感慨不已:“贫困县搞建设,不缺信心,不缺激情,不缺干劲,不缺思想,缺的是资金、项目。”他迫切希望,在政府融资方面,有关部门能够对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有所倾斜。

    “任务艰巨,难度很大,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会丧失信心。”在会宁县的采访中,这是记者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城镇化,是一个宏大的中国梦。在这个史诗般的历史进程中,承载着红色荣光的会宁县,正执着而努力地前行着。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