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公共救助里不该有捞尸费这个“死角”
时间:2013-05-28 13:43:09  来源:观点中国  作者:王传涛 

    对于公共救助而言,捞尸费是不应该有的死角。事实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城市,都有相应的河务和水务管理机构,但是,我国却基本没有溺水事故救援和水域应急管理体系。

    25日晚上11点左右,台州温岭一对情侣跳河,再也没有上来。死者家属赶到后,警方帮忙联系打捞队,可打捞队员一直拖到第二天上午10点多才赶到。到了现场后,打捞队员先谈价格,开始要价一万二,最后在当地村民和民警的调解下,价格降到三千。警方表示,温岭有许多这样的打捞队,大多是民间自发组成的。(央视网5月27日)

    前几天,2010年获中国新闻摄影年度最高奖《挟尸要价》的作者张轶,因病去世,年仅28岁。3年前的张轶,向世人展示了一个能够刺痛很多人神经的社会问题——捞尸费的存在。现在,3年时间过去了,捞尸费仍然存在,并且还是一种普遍现象。可以这样说,对张轶而言,比英年早逝更能让他痛苦的是,直到去世,也没有看到“捞尸费”的终结。
在浙江温岭,从12000元降到3000元的捞尸费,再一次成为被广泛关注的热点。有网友戏谑到,在湖河中溺亡已经成为高成本的死亡方式,甚至比天价墓地更不靠谱,墓地无论有多贵,至少能买到一块地方,而捞尸费的存在,却只意味着尸首的回归——中国人,又多了一种死不起的方式。

    捞尸费,是一个“死角”。与公众对捞尸费的痛恨形成对比,捞尸费已经在许多地方成为了一个产业。在“黄河浮尸”事件的曝光过程中,我们知道了一个叫做“黄河捞尸人”的职业。这个职业,夏天忙,冬天闲,每年人均收入能够超过10万。这个产业的存在,让人五味杂陈。一方面,我们可能羡慕打捞尸体人的收入,可是,对于一个整日面对死尸的职业而言,又有多少人能够踏踏实实地去认真工作?

    捞尸费的存在,表面上看是伦理和道德问题,实则不然。在市场经济时代,所有的行为都会有成本。对打捞尸体而言,同样需要人力、船只等成本。要想成为“黄河捞尸人”,首先要配备一只手续齐全的、价值4万元左右的船艇,捞尸人还要搭上无数个恐怖之夜。因此,一味指责打捞人对于生命的漠视、对死者为大的默然,都不尽完全合理。可问题是,捞尸固然不是别人的义务,漫天要价也并不应该大摇大摆、堂而皇之地成为市场交易的常态。尸体,是人的生命终结的象征,尸体的处理需要一个庄严的仪式,但这样的仪式不应该充满铜臭。

    对于公共救助而言,捞尸费是不应该有的死角。事实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城市,都有相应的河务和水务管理机构,但是,我国却基本没有溺水事故救援和水域应急管理体系。对比之下,国外许多地方对于此领域的管理就值得我们学习。据了解,国外许多城市政府都设立有溺水事故救援队伍,这个队伍之中,包括急救医生和救援打捞人员。即便是活跃在民间的水上救援团体,这些团体成员也在政府的监管下,在市场竞争中生存。捞尸费用也不会高得离谱。

    打捞尸体,是对逝者最后生命权利的尊重。因此,政府部门对于打捞尸体之事,是责无旁贷的义务。眼下而言,打捞尸体,要么进入公共管理的范畴,要么进入公共服务的范畴。进行公共管理,就是加强在打捞公司的管理,杜绝垄断的同时,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进入公共服务,则应该完全免费,由政府负责成立打捞队伍。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