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查一查瓶装水乱象背后隐藏着什么
时间:2013-05-09 10:29:41  来源:新华网 

    网上舆情要览:瓶装水作为价格不菲的直饮水,按说水质标准应该高于不能直饮的自来水,然而瓶装水的一些病菌和微生物指标竟然不如自来水。这让人不得不问,涉及广大消费者权益的瓶装水,为何标准如此之乱,监管如此之乱?到底是什么让本该清澈透明的瓶装水变成了让消费者难以搞清楚真相的“混浊水”?这种“混浊水”又对我国食品监管发出怎样的警示?

  新闻背景:

  近日爆发的“农夫山泉质量门”引发舆论对瓶装水的关注。记者采访了国内相关领域十多位专家,收集对比了饮用水行业共几十份国家、地方、企业标准,发现理应公开告诉消费者的企业标准,却成为“商业机密”;“天然山泉水”与“天然矿泉水”一字之差,在矿物质指标上却相差甚远……这一切的背后,呈现出中国瓶装水行业质量隐忧和标准的乱象(5月2日《新京报》)。

  媒体论道:

  清澈的瓶装水里藏着多少浑浊秘密

  在一些行业标准中,我们总会被眼花缭乱的数字所迷惑。看不明白没关系,只要有关部门能够看明白,只要拿着公众税金开出俸禄的公职人员,在能够看明白的时候,还愿意看明白的话,就是公众的一大幸事。

  然而,让我们失望的是,早就能够看明白的行业标准,却被有些人故意不看明白。行业标准不再是维护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器,而演变成了利益群体的自我保护器。什么样的标准对自己有利,就制定什么样的标准。正如这个牵涉百姓健康的瓶装水一样,为什么还在延续很多年前的标准?对于这样的标准不能用“不知”回答,更不能用“可行”搪塞,这是无论如何也难以自圆其说的,就算你有三寸不烂之舌,公众也不会轻易相信。最可行的解释就是“用几十年前的标准可以给企业行个方便”。在自来水都有了106项检测标准的时候,瓶装水才有20多项检测标准,这样的纯净水还能纯净到哪里去?106项标准之下的自来水依然是诟病多多,用老掉牙的标准检测过关的瓶装水质量有多高就可想而知了。

  为什么在行业标准里,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诟病?这和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有关,更和企业和监管部门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有关。行业标准究竟由谁来制定,制定后由谁来通过,通过后由谁来执行,不摆正、疏通这些环节上的疙瘩,受害的永远是消费者。

  这要说到一个问题,监督部门和企业的关系,是兄弟,是父子,是夫妻,还是敌人?其实,从维护市场的角度出发,从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出发,监管部门和企业就应该是天敌。有了这样的天敌意识,才能更好的监管市场,才能在制定行业标准的时候脱离行业,跳出行业。没有了企业的建议,没有了企业的参与,没有了企业的身影,标准的制定才会是“为了消费者”,同时也会“惠及企业家”。

  在公众要拿“纯净水”去洗澡的今天,在“纯净水”暗流渐渐浮出水面的今天,在连够斌多多的自来水都比“纯净水”还纯净的今天,行业标准早就成了聋子的耳朵。企业参与制定、通过的行业标准只是一朵罂粟花,看着迷人,吃起来就毁人了。于是也就出现了按标准检测的“优质产品”比“伪劣产品”还劣质的尴尬。

  清澈的瓶装水里藏着多少浑浊的秘密?我想秘密之一就是监管部门和生产企业间的勾肩搭背和“亲人关系”!在制定行业标准、执行行业标准的时候,为什么会有企业的身影?就是因为一些监督部门忘了自己“啄木鸟”的身份,俨然和生产企业成了“两口子”,成了“父子兵”! (中国青年网/郭元鹏)

  底线失守滋生瓶装水标准乱象

  借由媒体梳理,“瓶装水标准”疑云,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场质疑风暴中,舆论所指大致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某些瓶装水地方标准远比国标宽松;其二,现存的“瓶装水国标”,竟不及自来水标准来得全面和严格……尤其考虑到,先前公众对“瓶装水品质”近乎偏执的信任,其所参照的“标准”之低,令人难以接受。在尴尬的现实面前,那些由持续营销所塑造的“好水”形象,无可避免陷入危机。

  当然,事态也许没有想象中严重。即便愤怒不已,某些事实也须说明。首先,按照既有规则,“地方标准中的相关指标,不得与国家标准相违背”。那么,极尽宽容的瓶装水地方标准,似乎并无实存的“指导力”;此外,“瓶装水国标中水质指标,远少于自来水国标中同类指标数”,也存在另一面“瓶装水国标明确,原料用水应符合自来水国标”。正是有此前提性规定,“瓶装水国标”才会看起来不如“自来水国标”事无巨细。

  一味指责“瓶装水标准”宽松,也许并不精确。真正的问题在于,某些商家生造出“山泉水”等伪概念,偷梁换柱,避开国标的约束。对此类打擦边球产品,地方职能部门则量体裁衣,出台对应地方标准予以配合,从而确保其能身份漂白、上市销售。在“地方瓶装水标准制定,大多都有企业参与”的语境下,所谓地方标准不仅无法发挥应有的规制作用,反而更像是保障伪概念水产品得以合法化、获得入市许可的“工具”。

  一方捏造概念规避国标,一方定制“地标”予以放行,在瓶装水市场,官商间的无缝对接、亲密配合暧昧而耐人寻味,并最终诱发了一系列的混乱景象。凡此种种,之所以得以发生,原因可谓多矣。比如,“国标”自身疲软,适用性、囊括性堪忧,以至于太多“例外”存在,留有太多漏洞可钻。且,“国标至上”的原则,也缺乏一套强力机制兜底;而根深蒂固的“地方保护主义”,又驱动着各地监管机构,对本地水企大开方便之门。

  其实,产品营销自然可以大玩概念,但质量检测应当守住稳定、精确、统一的规范底线。时至今日,混乱的瓶装水商品,与纷繁错乱的“地标”共同作用,正摧毁着消费者的信心与购买欲。于此,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说到底,一个缺乏自律,又罕有他律的行业,只会走向市场萎缩的结局而已。说到底,若要自赎,一系列的改变,是该开启了。(河南商报 然玉)

  瓶装水标准纷乱,谁来一锤定音

  瓶装水标准统一,指望相关部门和地方,依法行事,主动解决标准打架的问题,恐怕是奢望,对此,卫生行政部门需要积极作为。

  小小一瓶水,国家标准就有4套,如果再加上生活饮用水标准,我国关于饮用水的国标达5个。而国标之外,还有着五花八门的地方标准,而这些标准多为企业主导制定,大玩华而不实的概念炒作,如山泉水、天然水等。瓶装水之乱,不仅让消费者无所适从,也埋下了健康安全的隐患。

  显然,瓶装水不需要这么多标准。以国标为例,分属轻工和卫生部门的两套标准“瓶装饮用纯净水”标准和“瓶(桶)装饮用纯净水”标准,两套标准的指标大致一样,只不过有一些包装规格、净含量、储存条件等有一点差异。按国际上的一般惯例,瓶装水只有矿泉水和其他瓶装水两个标准,多套国标并行的情况在其他国家非常罕见。

  再看看地方标准。我国《标准化法》明确规定,“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在公布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之后,该项地方标准即行废止。”而相关国家标准,早就将所有瓶装水产品涵盖了,各个省市根本没必要重起炉灶,另外制定一套;已经有的,也应该废止。

  瓶装水标准混乱,是利益的产物。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掌握了标准,也就掌握了行业管理的话语权,所以,谁也不愿把到手的权力轻易放弃。对于企业而言,主导了标准,就意味着在竞争中能占领主动,排斥其他企业,所以它们自然想方设法让标准为自己“量身定做”。在此情况下,虽然瓶装水标准统一的问题屡屡被提出,但都无果而终,这次农夫山泉事件之后,浙江卫生厅曾表示,浙江省质监局制定的瓶装水浙江标准应自行废除,不过这个要求至今未得到浙江省质监局的公开回应。

  瓶装水标准统一,指望相关部门和地方,依法行事,主动解决标准打架的问题,恐怕是奢望,对此,主管部门需要积极作为。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也就是说,国家卫生计生委有责任也有权力站出来,对混乱的瓶装水标准一锤定音。

  上月,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将加快包装饮用水标准的清理,对相关标准中的安全指标进行整合,及时制定包装饮用水通用标准。瓶装水取消地方标准,统一国标,方向已然明确,关键在于卫生部门能否履行法定职责,无惧各种利益阻力,当好公众健康看护者的角色。(新京报)

  瓶装水标准有废还要有立

  地方标准的废止,并不意味着瓶装水标准就不乱了,瓶装水就彻底安全了,因为国家标准本身还有很多问题。因此,既要废止瓶装水的地方标准、不合要求的企业标准,更要重新制定国家标准,统一国家标准

  这场瓶装水质量风波始于今年3月15日,涉及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和新闻媒体。相比最近媒体集中“炮轰”农夫山泉,《新京报》这条报道则为我们深度揭示了整个中国瓶装水行业的乱象:不仅标准很乱,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而且标准滞后,有的标准还是旧式前苏联标准;不仅企业标准对媒体和消费者保密,而且企业还参与制定地方标准;另外,矿物质水用自来水添加制造明显是造假行为,某些指标半年才检测一次……种种乱象让人对瓶装水安全充满忧虑。

  瓶装水作为价格不菲的直饮水,按说水质标准应该高于不能直饮的自来水,然而瓶装水的一些病菌和微生物指标竟然不如自来水。这让人不得不问,涉及广大消费者权益的瓶装水,为何标准如此之乱,监管如此之乱?到底是什么让本该清澈透明的瓶装水变成了让消费者难以搞清楚真相的“混浊水”?这种“混浊水”又对我国食品监管发出怎样的警示?

  从表面上看,瓶装水行业的乱象主要乱在标准太多,但标准太多太乱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在笔者看来,首先,多种标准并存说明对标准缺少规范。按理说,瓶装水有国家标准应按国家标准统一执行,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只能比国家标准严格,不能比国家标准宽松。然而,我们看到地方标准中“天然泉水”、“山泉水”概念正在各地悄然兴起,而山泉水地方标准却不及矿泉水国家标准。

  其次,即使是国家标准也不严格、不完善、不合理。比如,瓶装水的国家标准比自来水的标准还宽松,例如,瓶装水国标中大肠菌群指标为MPN/100ml 3,而自来水国标中则要求不得检出。再比如,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关于饮用水的国家标准共有5个,分类混乱,相互间出现了交叉和空白。连国家标准都不合理,瓶装水企业自然有漏洞可钻,这说明国家标准制定背后或许还有很多秘密。

  再者,标准之所以混乱无非是因为经济利益。任何一种不合理的标准背后很可能都隐藏着某种利益,例如,企业标准对消费者保密,看似涉及商业秘密,实则恐怕是为了掩饰某些不合理的指标,以便正常销售获得利润;山泉水地方标准林立,其实每一种地方标准都是为了照顾本地企业而制定,即为了地方税收等。当然,不排除在不合理的地方标准背后还隐藏着腐败。

  另外,消费者权益在瓶装水行业没有得到应有保障。一个重视消费者权益的行业,不应该只以自己的利益为重,漠视消费者的健康权、知情权、监督权。显然,如果一个行业的国家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消费者意见,把消费者利益放在第一位,相信不会出现信任危机。在我国食品行业,国产奶粉已经有前车之鉴,希望瓶装水不要重蹈这样的覆辙。

  据悉,国家卫计委针对近期的瓶装水质量风波表态:国家标准既出,地方标准废止。可以说,这一表态对于这场风波“一锤定音”。然而,地方标准的废止,并不意味着瓶装水标准就不乱了,瓶装水就彻底安全了,因为国家标准本身还有很多问题。因此,既要废止瓶装水的地方标准、不合要求的企业标准,更要重新制定国家标准,统一国家标准。(法制日报 张海英)

  矿泉水正走奶粉和食用油老路

  据《新京报》报道,目前北京市场上公开售卖的瓶装水存在不少问题,其标准甚至不如自来水的标准。包括矿物质水,天然水等瓶装水都存在一定质量隐忧,有专家对市场上瓶装饮用水溴酸盐(潜在致癌物)含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矿泉水的合格率仅50%,矿物质水合格率为66.7%,山泉水为71.4%。

  上述调查涉及饮用瓶装水的方方面面,内容相当详尽。由于瓶装水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复杂性,采访记者无法对瓶装水的质量问题给出否定性或肯定性的结论。但只要认真读过这一调查报道,人们对饮用水安全问题的疑虑恐怕只会加深,不会减少。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学会利用水资源的,不必说“秦渠”、“郑渠”、“邗沟”、大运河那些水利工程,就以饮用水来说,中国人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地下水最早的民族,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发现的一口水井,其年代距今约5700年。而且,那是一口相当精巧的方形木结构井,工程技术达到相当水平。由此推断,更早一些时候,中国人的祖先就已经摆脱了只能在河湖溪泉之畔逐水而居的原始生活形态,依靠水井解决饮用水的需求,使人类活动足迹向更广阔的地方扩展,从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饮用水的“商品化”方面,中国也是有历史了。不算“引车卖浆”,不算《清明上河图》中的那些茶肆,就在明清时期的北京,“卖水”就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那时候,玉泉山的水可能是最好的品牌,除了皇宫王府里用,城里有钱人家也肯掏钱买。每天天未亮时,西直门(当时即俗称“水门”)内外拉水的骡车驴车络绎不绝,辔铃叮咚,走向深宫大宅,消失在大街小巷中。

  “当年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随着饮用水彻底的商品化,“买水喝”成为生活常态。特别是在关于自来水水质“有问题”的传闻传播开来后,瓶装水(包括桶装水)更为人们所依赖。不料,现在突然听说瓶装水的质量也靠不住,这让人如何是好?让人还能相信什么?

  如果媒体的相关调查准确无误,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继“三氯氰胺”、“地沟油”之后的又一起事关食品安全的严重事件。而与“奶”、“油”问题相似,瓶装水问题暴露出的同样是生产企业的诚信缺失和主管部门的失职。

  先说主管部门。其失职首先体现在产品标准的制定方面,国家主管部门该制定的标准没有制定,标准该配套的不配套,客观上让一些地方和企业有空子可钻。其次,标准的执行混乱无序。按规律,国家标准相对滞后于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是允许的。但按规定,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必须严于(或者说高于)国家标准,否则是不能被批准的。现在地方、企业堂而皇之随随便便搞出某个“标准”,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却视而不见,不是失职是什么?第三,监管不作为。瓶装水究竟有没有问题,有哪些问题,有关部门领导可能是看了新闻才知道吧?此前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产企业的诚信问题其实是老生常谈,多说无益。在此我们不想过多追究那些习惯于掺杂使假鱼目混珠的新厂子,我们想问一下雀巢、可口可乐、康师傅和统一等多家知名企业,他们生产的瓶装水执行的是什么标准?这些标准消费者是否有权知道?如果他们的企业标准以“商业机密”为名讳莫如深,是否意味着有难言之隐?还有,声称“不生产”水只“搬运”水的农夫山泉,搬运的到底是什么水?拍拍心窝比一比当年在西直门下搬运水的老辈儿人,敢说自己良心无愧么?

  当然,企业的问题与主管部门的问题其实是很难理顺择清的。中国的标准化制定与管理多年来的一大弊端就是企业深深地介入标准制定,而且往往是“付费介入”。在这样的机制体制下,即使排除“官商勾结”、“恶意串通”的猜测,也难避免腐败的滋生。最起码,“拿人钱手软”,管理混乱、推诿扯皮、失职不作为之类的事情不是没有原因的。

  现在,瓶装水的问题被提出来了,恐怕要被进一步深究,要有一个水落石出的结果。毕竟水虽至柔,其动也刚,如果老百姓连放心水都喝不上了,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经济观察网 高初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