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01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石定寰:稳步发展分布式能源需全社会努力
时间:2013-04-25 13:48:30  来源:亮报  作者:曹吉生 

    日前,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秘书长、城市化委员会专家委员石定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稳步发展分布式能源需全社会努力。以下为报道原文摘录。

    《亮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各国都把分布式能源发展列入能源规划中,请您介绍一下国外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情况?

    石定寰:在未来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将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国光伏装机容量不断上升,光伏“十二五”规划装机目标从2011年的1000万千瓦,逐步被提高到1500万千瓦、2100万千瓦,我认为,在未来还有可能增长的总量中,大型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会各占一半份额。

    在世界各国,集中式和分布式能源各有发展。

    美国西部太阳能资源丰富,内华达州是美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州,那里建设了美国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系统,装机容量达到29万千瓦,产生的电量通过高压线路传输到南加州。而在美国的南加州,光照资源不能满足大型光伏电站的建设要求,所以,那里建设了很多分布式光伏系统。美国通过制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鼓励居民安装分布式光伏系统。

    在欧洲,德国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典范。公开数据显示,德国目前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量已近3300万千瓦,主要是分布式光伏。德国从本国的自然条件和电网建设情况出发来发展分布式能源,比如德国有些地方光照资源条件不好,年平均有效利用小时数仅为800小时左右,同时受到土地利用、电网结构等方面的限制,这些地方的光伏发电就以分布式开发为主。

    德国也有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站,如北海海上风电正在开发中,计划通过远距离高压输电线路,将北方集中式的海上风电运输到南部。然而,不论是分布式光伏,还是海上风电,都给德国电网的调度、运行带来很大挑战,他们正加大配网和远距离高电压输电线路的建设,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亮报》:对比国内外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情况,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石定寰:发展清洁能源,每个人都要做出贡献,不管是电力的消费者还是生产者。

    相关生产企业要把握住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机遇,在获取利润的同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政府也应意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并拿出有效措施来应对。譬如,加大公众宣传力度,引导电力消费理念,结合城镇化的发展,将能源规划加入到新城镇建设中去。

    电力消费者想获得好的环境,看到蓝天白云,如何做到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发展分布式能源的经验。比如,美国的很多州都强制规定销售电量中要包含可再生能源电量的配额,这个配额的最终承担者是电力消费者。美国的大型光伏电站在建设之前,就已经与买主签订了购买合同,这就使电站建设者和光伏发电商的效益得到了保障。而在我国,一般是电站建设完再考虑发电和卖电等事宜,这就有可能挫伤分布式能源相关企业的积极性。

    《亮报》:今年2月,国家电网公司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将所有类型的分布式发电方式纳入并网范围,分布式能源并网的前景更加广阔。那么,当前影响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

    石定寰:和国外相比,我国支持分布式能源发展的政策手段比较单一,只有减免税,且补贴发放也不够及时。德国是全球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在电价和技术标准制定上对我国有很好的启示。

    在电价上,德国政府规定了强制光伏上网电价,电网公司要高价优先收购光伏发电量,再由财政对全国电网进行分摊补贴。这就意味着,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成本是通过电力市场以销售电价的形式由全体电力消费者承担。而我国电价是政府管控的,并不能反映市场真实价格,因此,可再生能源电价使用成本并没有体现在现行电价中。

    在技术上,统一的技术标准是安全的保证。光伏发电并网给德国电网的调度运行带来了很大挑战,与此相应,他们的技术也相对成熟。德国在电网相关设备维护、调峰电源建设与可再生能源接入等方面的技术走在世界的前端,对我们有借鉴意义。但技术攻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

    总的来说,发展分布式能源,需要相关方共同努力,建立良性发展的氛围。

    发展清洁能源,每个人都要做出贡献,不论是电力的消费者还是生产者。相关生产企业要把握住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机遇,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政府也应加大公众宣传力度,引导电力消费理念,结合城镇化的发展,将能源规划加入到新城镇建设中去。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