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苏州工业园转型升级 用全球视野定位\"园区智造\"
时间:2010-03-19 12:21:58  来源:新华日报 
 苏州工业园区的全球化战略棋落何处?

    在举世瞩目的关注中,园区人自信地给出答案:用国际视野谋划产业转型,提升全球产业链地位,奋力抢占产业制高点,最终通过5年的努力,初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新城区,打响国际一流园区品牌。

    从“园区制造”迈向“园区智造”

    “苏州工业园区诞生于国际合作。这决定了苏州工业园区自身的定位要向国际先进开发区看齐,而不能将目光停留在国内这一有限区域”。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说,园区的使命就是打造“具有世界水准的现代化国际化工业园区”。

    随着制造业的崛起,工业园区由此跻身国内一流开发区行列。至目前,园区已引进世界500强项目131个,而园区人却对此保持清醒。

    “新加坡面积很小,能够跻身先进发达国家,就在于新加坡人在走国际化道路时,很注重在国际化分工中的地位,要做就做到第一。”曾经多次去过新加坡考察的园区工委书记马明龙十分感慨地说,转型升级的“二次创业”期,园区要在世界经济大循环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利用现有的制造业优势,在国际资本的新一轮流动中,抢抓发展机遇,推动“园区制造”向“园区智造”转变,力求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价值链高端。

    园区引进的第一家“世界500强”是韩国三星集团。三星1995年入园,三星的家电、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等项目相继落户。园区也成为三星目前在全球的重要制造基地之一。

    2009年10月,三星电脑在园区的新研发大楼启用,研发中心内的研发人员也逐渐从原先的200名增至300名,研发规模将与韩国总部平分秋色。

    瞄准国际先进给自己“动刀”

    作为园区转型升级的“先行军”,国际科技园的发展令人惊叹。2009年,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835家,企业总产值超过50亿元,同比增长25%。而这样的业绩,就诞生在这个占地仅0.3平方公里的小区域内。

    自2000年启动建设后,园区国际科技园就将目标锁定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至今,科技园已经聚集包括新电、微创、新宇、大宇宙等在内的6家全球服务外包百强企业,全年服务外包总值22.6亿元,约占该园总产值的45%。动漫产业出现井喷式的增长,获得发行许可的原创动漫产量达到了9891分钟,是去年的6倍。

    放眼整个园区,高楼林立之中,很大一部分不是工厂,而是像国际科技园这样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和新兴产业集聚区。园区人说,之所以能在金融危机中依然保持15%的高增长,这些“功能区”功不可没。

    “要不是当年未雨绸缪,先人一步走上了转型之路,就不会有这些‘新生力量’的崭露头角”。马明龙说,园区几年前对比国际上一些先进开发区,发现自身产业结构偏“重”,从2005年起,开始有计划、有系统、有重点地给自己“动刀”,相继实施了“四大计划”,即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行动计划,以改变制造业比重偏大的局面。

    从制造业一枝独秀,到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百舸争流,一条超前布局、率先转型的创新发展路径,在园区清晰可见。

    站上新的制高点描绘未来

    在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产业正在成为赶超世界先进的“独门秘笈”,园区已逐步成为纳米技术的国际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去年12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顺利通过验收。出席会议的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表示:“苏州纳米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筹建任务。”

    4年前,园区和中国科学院合作,成立纳米仿生研究所,建立生物纳米园,吸引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企业聚集到园区,聚集了150多家掌握世界前沿技术的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和医疗器械企业。纳米所累计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研发人才470人,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3项。

    决胜未来,园区希望在更多的优势产业上取得突破。去年底,园区推出“3+5”产业规划,把产业优化升级作为转型发展的首要目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机械制造和现代服务业3大主导产业,以及生物医药、纳米光电新能源、融合通信、软件及动漫游戏和生态环保5大新兴产业。根据规划,到2012年,园区将在5大新兴产业领域建成一到两个百亿级特色产业基地。 (记者 高坡 嵇元 李仲勋 潘朝晖 周铮)(编辑 秦小东)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