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4-12 10:53:06
来源:中国网 作者:周裕妩
本报上海讯 (记者周裕妩)在昨日于上海举行的“华侨银行(中国)2013春天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表示, 未来十年若能顺利完成城镇化,中国将是第一个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推进和接近完成城镇化的大国。
巴曙松认为,人、土地和资金是评判地区城镇化的三个要素,其中人又是最主要的部分。
据统计,2011年中国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人口占比是51%,共6.9亿,其中有户籍的只占35%,这意味着,有2.6亿的人口在城里生活但是不是城市的人口。“这2.6亿人以什么方式被城市吸收和接纳,可以说是新型城镇化的第一个中心任务。”巴曙松说。
巴曙松表示,政策的意图是不能过分依赖大城市,要发展城市集群,发展中小城市,形成合理的分工。不过,巴曙松也提醒,很可能政策的引导是一个方向,但城市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双手做出来的选择是另外一个方向。
他举例说,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东京的城镇化差不多进入到了加速的后期阶段,东京人口也破了1000万,也出现了汽车尾气污染,和北京、上海现在的情况相似,于是著名的东京疏散计划出炉,要把人从东京疏散到周边的城市,建立一个城市的集群。疏散之后,更大规模的人群重新在这个中心城市集聚,人口上升到4000万。政策希望把核心人群疏导出去,结果产生的实际效果是更大规模的人群利用便捷的交通网络挤进了中心城区。
同时,巴曙松认为,如果城镇化率达到60%的话,下一阶段基础设施的建设会逐步从高铁、高速公路和港口转向地铁、城际交通网和城市供水等等这些设施。从数据来看,港口和公路投资的高峰出现在2000年至2006年,铁路投资的高峰是2008、2009年,而到2012年,发改委审批的项目已经主要集中在城市的轨道交通和机场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