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0月0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处罚闯红灯”遇阻力是惯出来的毛病
时间:2013-04-11 17:30:19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曹林 

    看得出来,中国这一次真的要向“中国式过马路”这种违法陋习开刀了。多地都严查行人闯红灯,动用了各种手段,协管员劝导,媒体曝光,交警罚款。尤其是罚款这一招,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北京处理一起闯红灯就需要半个小时,交警甚至被打。媒体报道了不少闯红灯的行人阻挠交警执法的案例,比如南京一位大妈乱穿马路,交警说:“旁边就是路口,多绕几百米不就到了吗?”大妈反击:“人生能有多少个几百米,每天都绕几百米,那人生很大一部分就荒废了!”

    这样的狡辩让人啼笑皆非,很多国人都把哲学用在这种狡辩上,将思辨变成一种油滑,而在公共问题上缺乏真正的思辨意识。这些人平常也会谈“法律信仰”,可仅仅只在自己处于弱势位置、寻求法律救助、法律对自己有利时,才想到“法治”;一旦处于某种强势位置、法律对自己不利、能从违法中获益时,眼中就没有法律,而成为阻碍“法治”的钉子户了。天天喊着法律,不过是指望别人守法,而自己是例外者,凌驾于法律之上,享受别人守法带来的便利。我们生活中这种“伪法治主义”者大行其道。

    “中国式过马路”应该是一个让中国人感到脸红的词条,就像“中国特色”有时让人感到尴尬一样,这不是对“特立独行”的描述,而是一种反文明、反法律、反秩序、缺乏公德的野蛮状态,对应的是没有规则意识:人家过马路都循规蹈矩,而中国人却不守规矩——就像世界很多旅游景点专门以中文提醒游客要守规矩一样,“中国式过马路”中的批评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只要批判不指向个人,不触及个人利益,“中国式过马路”这种仅让集体难堪的污名标签,很难触动国人反思。前几天,我在课堂上进行过一次统计,问学生“谁从未闯过红灯”,只有一个女生弱弱地举起了手。

    此次交通管理部门严查严罚“中国式过马路”,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与一些外国朋友聊到这个话题时,他们对此感到非常困惑,闯红灯的行人有什么理由阻止交警的执法呢?“不闯红灯”的要求是天经地义、世界通行的交通规则、法规的明文要求,有什么理由去抵制和拒绝呢?

    这种阻力在法律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剩下的只能是像南京的那个大妈那样去诡辩了。阻碍的理由无非有三:其一,闯红灯的人非常多,很多人已经养成闯红灯的习惯,处罚应该考虑到这个国情,法不责众,治理应该循序渐进;其二,以前闯红灯怎么不罚,现在突然开罚,让人受不了,不应该“运动式执法”;其三,交通规则存在问题,很多路口通行信号灯太短,或者机动车不讲规则,如果不闯红灯就很难过马路,行人是弱者,不应该处罚行人。其四,闯红灯只是一种不文明陋习,不应该以罚款方式去治理。

    显然,这四个理由都是胡搅蛮缠,毫无道理。其一,违法的人多,并不就有了正当性;其二,以前闯红灯未被处罚,是法律执行不够,并非以前就可以闯红灯;其三,不能为“守法”设置条件,即使交通规则有问题,即使行人与机动车在路权分配上有问题,也不能成为可以违规闯红灯的理由。法律如果有问题,可以通过民主方式和立法程序去矫正,有问题的法律在修改前也应该遵守,这才是真正的法治精神。其四,不要再以轻飘飘的“不文明陋习”去辩护,闯红灯本身就是“交通违法行为”。

    众多阻挠的理由归结到一条:这是长期以来交通管理中“弹簧式执法”惯出来的毛病。如果从法律实施开始,就严格执法,对过马路闯红灯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就没这么多理由了。可管理部门执法不严,先没把行人闯红灯当回事,行人当然也就有法不依,甚至误以为“红灯可以闯的,不闯才是傻瓜”。执法者的娇惯和纵容,最终使得行人不把红灯放在眼里,竭力阻碍“严查闯红灯”。

    此前,管理部门已进行过多轮闯红灯治理,可在这种惯出来的巨大阻力下都流产了。越是“作罢”,越是继续娇惯,越是给闯红灯者一种错误的暗示:只要民间阻力足够大,就可以绑架官方,官方对闯红灯的治理就不得不作罢。

    终结这种怪圈,惟有持之以恒的严格执法。每一次“一阵风后便作罢”,都会让下一次的治理更加艰难,阻力更大。“行人闯红灯”这种最庸常的、处处可见的交通违法行为都治不了,何以能建成什么法治社会?连严查闯红灯这种小事上都没有执法的韧性,这种“微利益”的阻力都突破不了,又何以能树立国人对法律的信仰?闯红灯问题只是中国很多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没有不可以突破的阻力,阻力都是惯出来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