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抓住城镇化机遇:如何找准切入点考验银行智慧
时间:2013-03-28 09:44:27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杜金 

    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将城镇化建设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3月11日,被媒体称为新型城镇化改革“揭幕战”的《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开启了新一轮实战。

  面对城镇化的大量资金需求,各银行无疑被寄予厚望,几家大型银行也相继表态要加大信贷支持城镇化的力度。但与此同时,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却始终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作为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产物,政府融资平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从以往经验看,银行的贷款多投向各地融资平台,用以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但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快速增长的负债带来了财政和金融风险隐患,监管层因此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加大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力度。

  抓住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机遇,调整信贷方向,在满足城镇化发展资金需求的同时,有效促进信贷业务发展是各商业银行2013年工作的重点,而如何在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找准切入点,并有效避开风险将考验中国银行(2.92,-0.06,-2.01%)业的智慧。

  事实上,县区级平台贷款的风险一直被认为是目前平台贷款的一大风险点。国开证券宏观分析师杜征征认为:“短期来看,平台贷款的风险是可控的,但县区级平台贷款的风险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

  “目前,多数地方政府主要依靠政府平台贷款融资,同时过度依赖土地财政融资。随着债务量的增加,这种融资模式不可持续。”业内专家表示,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建设所需资金不可能长期依赖土地出让金和财政补贴,关键在于培育城镇自身的“造血”功能。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城镇化不能等同于简单的“造城运动”已成共识,但从目前几家银行与地方政府签订的银政合作协议看,基础设置建设和房地产仍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对于银行来说,未来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切入点应当放在哪里?银政合作将如何发展?这些问题都是不小的挑战。

  “在产业上,大量的基建和房地产,可能会出现‘空心’城镇化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一些配套规划,推动产业发展以吸纳更多人口来推进城镇化进程。在此过程中,银行就能以扶持产业发展的方式投放资金。”某国有银行的有关人士表示。

  但该人士同时指出:“要认清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过程,是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不断升级融合的过程。因此,银行在商业经营过程中,对于客户的选择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把客户简单等同于房地产客户、政府融资平台客户、土地开发客户等。”

  杜征征也认为,整个城镇化是多方面的,银行要根据城镇化建设需要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各类创新型企业发展。银政合作未来还是要以支持地方上有一定规模的制造业、农业企业和现代物流、商贸等服务业为主。

  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城镇化发展与政府平台融资有着“天然”的联系,而银行信贷在这一领域的扩张冲动埋下的隐患令人担忧。如何才能在支持城镇化发展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
  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银行人士表示,一方面,商业银行必须坚持风险可控的原则,不能因为支持城镇化而降低客户的准入条件和其他要求。对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等项目和法人客户,要根据其资金经营周期性特点,加强资金账户监管,确保回笼资金及时归行,对城镇个人创业和农村生产经营客户要做好贷后检查,提高风险预警的前瞻性,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另一方面,在信贷政策上,银行需要有更强的针对性。要根据城镇化建设中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化、现代物流及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信贷需求特点,调整优化现有相关政策,提高信贷政策适用性。

  农行有关人士就此表示:“银行要围绕城镇化建设中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需求,选择区域集聚性强的特色农业,逐步出台差异化的区域信贷政策,建立覆盖主要涉农行业的行业信贷政策体系,在农业产业化项目准入、客户准入和分类管理、风险防控等方面明确差异化要求。”

  “不管在哪些地区,银行都应为地方政府提供一揽子综合性金融服务,努力协助各级政府做好资金筹措计划,积极运用各类社会资金,满足长期项目的资金需求;要通过时间和期限的合理安排,创新并不断丰富融资工具,协助地方政府防范和管理好金融风险,当好地方政府的金融顾问。”有专家说。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