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行动”新计划相比老计划有了“升级”。几个变化,更准确地界定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昨天,北京公布“城南行动”的下一步计划。未来三年,北京计划安排232项重大项目,总投资约3960亿元人民币,与百姓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重大项目数量和投资比重都超过七成。
在北京生活的人,对于城市“南北差距”的问题,想必都不陌生。曾有南三环的市民感慨,自家周围环境与东三环、北三环相比,“感觉不像同一个城市”。的确,同在一个城市,如果就因几条街道、几站路之隔,走的路、住的房、周围环境,就存在巨大差距,谁看在眼里,心里恐怕都不会觉得“幸福”。为了市民的幸福感、为了城市的均衡发展,不能让南城继续落后下去。
过去三年,在第一阶段“城南行动”的推动下,南城的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过,相比于其他发达区域、相比于市民的期待,城南“旧貌换新颜”的速度,还应再快一点。
或许也是为了加速改造步伐,“城南行动”的新计划相比老计划有了“升级”:老计划侧重“政府主导市场跟进”,新计划则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老计划更多起到“筑巢”作用,新计划则将目标锁定在“引凤”;老计划侧重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新计划将转向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和产业造血功能的提升。
这几个变化,更准确地界定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让“市场主导”,政府才能将更多精力节省下来,关注民生,做好公共服务。在“南北差距”的诸多方面,公共服务无疑是需要弥补的短板。教育、医疗、养老……这些内容直接关乎市民的生活质量。我们注意到,在新的行动计划中,对南城确实有相当大的民生支出,比如,建48所城乡中小学、10家医院,确保各区各拥有1所400张床位以上的公益性养老机构,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15万套等。
让“市场主导”,政府才能更好地回归协调者、监督者的角色。比如,在建设商业区的时候,不能忽视文物建筑的保护;在拆迁棚户区、平房区的时候,保护好居民的合法权益。“城南行动”是一个大计划,但在执行中,不能忽视每一个“小市民”的感受和权益。
让“市场主导”,还需要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中央在推进减少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北京对“南城计划”所涉项目,不妨也尽可能简化手续,给企业提供最大便利。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对政府职能错位的问题表态,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的确,政府不是“千手观音”,不可能包办所有事情,“城南行动”也是如此,“政府的手”只需管住、管好该管的,让更多“市场的手”发挥力量,南城的变化必然会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