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乡村公益模式 全程陪伴留守儿童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11年,我国有将近5800万留守儿童,因为这些儿童的双亲或单亲外出务工,这些留在家乡的儿童从小便与父母分离,一年也难得见一面,甚至有的孩子几年才见到父母一面。在最需要关爱的童年期,失去双亲的照顾,无疑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可能会引发以后的诸多社会问题。
作为致力于公众环保教育的非营利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简称北京地球村)从2010年开始将目光投入到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地球村的创办者廖晓义女士在重庆巫溪这一劳务输出大县进行帮扶试点,创办“乐和之家”公益组织,逐渐摸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持续的新型乡村公益模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乐和之家“3+2模式”
乐和之家进校项目概述
乐和之家进校模式简称乐和之家“3+2模式”,是为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保留乡村乡土文脉,连结学校与社区,关爱农村儿童的新农村教育公益模式。在政府各级部门单位的协调支持和督导下,公益组织派送社工进校进村服务。在村校成为孩子们的辅导员,音体美德的副科教师;在村社开办家长学校,传播产业实用技术,组建乡村义工队、娃娃团,为留守儿童提供家一样的关爱和教育,再造乡村社会的自助互助文化。
“乐和之家进校项目”经过2012年上半年探索、下半年正式实施,首批试点正在重庆巫溪县进行,为村社与村校紧密依存的地区派送社工。三天服务学校、两天服务社区,故称“3+2”模式,是为破解留守儿童难题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模式,为提高农村儿童和妇女素质以及社工自身能力打造新文化工程。社工立足农村社区与农村学校,同时对接城市社会教育资源,带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资源文化,为乡村建设输送复合型人才队伍。
“3+2”模式的服务内容
社工的任务主要是在学校结合校方需求,担任音体美德等副科的代课老师与辅导员,分担教师教学压力和学生工作;在乡村配合基层政府、社区组织,为放学过后回到社区的孩子们组织娃娃团,开展校外活动,并在社区开办家长学校,为爱心妈妈和爱心爸爸提供生计服务、文化教育培训;为打工父母进行定期的信息对接,让父母知道孩子在家的情况,让乡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
“代课老师” 社工成为农村学校的“音体美德”等副科代课教师,为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农村儿童视野提供教育服务。在学校面向广大农村儿童进行礼仪教化、经典诵读、养生知识、环保行为、爱国意识、公益精神和技艺传习等文化内容的传递。
“辅导员” 社工成为农村学校的校园辅导员,成为孩子真正知心和信任的良师益友,主要负责孩子们的情感陪护、道德养成、心理交流、缓解学业压力。通过亲情聊天、书信表达,聊天谈心等方式,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诉求和实际困难。
“家长学校” 帮助乡亲们发展“耕读游艺养”五大产业,对村民进行开展实用技术的传播与辅导,包括自然农耕、乡土文化、乡村旅游、传统手艺、养老养生产品,通过促进乡村生态经济,帮助妈妈们留在孩子的身边;同时在社区对乡村妈妈们提供教育培训 ; 助推邻里乡亲和邻家的留守儿童结爱心对子。
“娃娃团”孩子们建立自己的良性小社会和小组织,为放学回家的乡村儿童提供课外文化教育,开办课业陪读辅导班、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跟踪个案,建立档案,为留守儿童及特殊困难的孩子提供重点帮扶。
“3+2”模式的实践与意义
巫溪社工站志愿者们先后在巫溪大同小学、宁桥小学、白鹿小学进行校园教育服务的初步探索,为学校设计校园文化,宣传乐和校园理念,设计校园活动方案,开展早自习经典教育、餐前礼仪文化培训,进行系列安全健康知识讲座,体育课上教授养生操与节气功法新颖而健康,更加有利于儿童身心成长。放学后,社工们跟着孩子们一起回到家里,组织课业辅导班,为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答疑解惑补习功课,很多村民听说村里有大学生帮助补习,都纷纷将孩子送来。社工们在开设了课业补习班后,组建村里的家长学校,家长会开到了村子里。羊桥村2社有位老人要表达自己的感谢,她说:“我没什么文化,孙子的学习我一点都看不懂,以前小孩的作业我只能看见他把每个作业本上的格子填满就以为他写完了,他就跑出去玩,我也看不懂是对是错,是不是糊弄我,现在有这些大学生辅导就放心了。老人说孩子的学习提高了,她愿意每月送来600元补课费,但被社工陈小倩谢绝。此后老人看到社工每天要自己买菜做饭,就经常把地里最新鲜的菜摘来带给社工,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也感动着团队里的每个人。
农村学校的老师原来每位教师除了要担任语文、数学等主课的教学工作,很多美术、音乐的副课也要由班主任老师承担,备课都要准备不同科目,教师们根本无心给学生设计新鲜有趣的课外活动。社工进入学校后,首先承担了这部分工作,分担了老师的教学任务,让老师们有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主课的教学中,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也不再是校长每学期担心的问题,因为社工为学校设计了很多具有特色的方案,得到了学生、教师们的认可。
在社区,社工为村民发展产业、生计培训、健康保健常识的宣传,为村里设计发酵床养猪棚和村民一起修建。为村里常年有胃病、高血压的老人教授制作保健酵素的方法,很多老人的身体有了变化。水田村有位老人80多岁了,有一次专门走到乐和大院告诉社工谭国彩,他喝了谭国采教他做的酵素,最近高血压引起的手麻症状得到了缓解,他老伴每天枕着谭国特意在山上采来各种野花做的百花枕头睡觉头疼的毛病好多了,社工们听了高兴了好几天。这样下来,原来不愿意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一些村民也逐渐了解了社工的工作加入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列中。
“乐和之家进校项目”经过2012年上半年探索,下半年正式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乐和之家“3+2模式”在重庆巫溪县进行首批试点实践,需要政府的支持,社工的服务、学校的配合、村社的参与,在多方的共同配合中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使模式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及可推广性。
对于农村儿童,不仅留守儿童及广大农村儿童可以接受到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为学校带去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让农村的孩子得到生命教育的滋养,着重道德情操的培育,强调公益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延续乡村乡土文脉。
对于农村社区,促进乡村社会的再造,乡土文化的保留。通过家长学校挖掘培养社区的公益领袖,通过生计支持,鼓励更多的爱心村民加入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中,让更多本土化的乡村工作者成为乡土社会再造的脊梁,为留守儿童营造家一样的社会环境。
对于社工队伍,有利于促进社工队伍的培养,为基层政府、社区、学校输送新鲜血液,未来为社会管理创新培养更多人才。大学生将全新全方位的感受基层、实践基层、服务基层,为人生积淀宝贵的阅历和经验,寻找一套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公益之路。
对于务工父母,让打工父母的孩子得到关爱,社工联动外出打工父母,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生计支持和培训,让妈妈不走妈妈回家。同时联动打工父母工作的企业,激发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城乡共融的和谐发展。
实践证明“乐和之家3+2”项目适合在更多村校共建地区实施寻找了有效途径。首先,项目开发了操作性强、适用度高的乡村教材,普遍适合农村儿童与社区村民接受,为社工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使更快进入操作。其次,结合大学生越来越具有村校支教与驻村服务的热情,项目能够让更多的大学生走进基层深入基层实践工作,大学生也可在服务过程中更快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保障了社工发展的来源。同时,留守儿童所集中反映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逐被各级步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关注,许多政府、企业更愿意倾向支持此类项目的发展,例如巫溪县教委及巫溪在外父母打工成立的联合商会提出愿意支持家乡教育发展,建更多的乐和校园。
“3+2”模式的社工培养体系
乐和之家“3+2模式”对社工人才的培养实施通过严格的招募培训系统,严密的管理考核系统以保障项目服务品质。
对志愿者的基本要求
1、热爱公益事业,希望为公益活动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对农村的情况有相当的了解,能够在条件艰苦的地方开展工作。
3、有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与疑惑。
4、能够与村民、农村儿童以及学校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5、有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够给孩子带去更多的有用的东西。
6、拥有某一项特长,诸如书法、绘画、手工、武术、讲故事等等。
7、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8、能够服从工作安排,适应强度较大的工作。
志愿者招募渠道
其他公益组织推荐;应届毕业生招聘;社工专业或者师范专业实习生。
志愿者招募流程
网上宣传(校园宣讲)>>发布信息>>接收报名表>>初次筛选>>第一轮面 试(电话或现场)>>安排任务(编写教案、工作计划等等)>>第二次筛选>>第二轮面试>>通知参加岗前培训>>第三次筛选>>进入试用环节>>进行考评>>正式录用。
志愿者培训系统
岗前培训 内容主要包括对项目更加全面和具体的了解、农村工作方法、教学技巧、公益感知、了解社工工作内容以及一些社工工作的基本方式和要求等等。培训结束后社工拥有能够进入农村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在岗培训 根据社工的工作情况、“乐和之家”项目的进展和实际工作需要及时的进行各种培训。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近一段时间以来社工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急需提高的能力。在社工的整个服务的过程中贯穿诸如职业规划、领导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的培训。
志愿者管理系统
志愿者管理体系包括“空间管理”、“目标管理”、“信息管理”三大类。
“空间管理”要求社工时户、日堆、周社、月村、季乡上组织工作;
“目标管理”包括发现问题,了解需求,传播理念,提供服务。要求社工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从问题入手化解矛盾的工作方法;通过与当地村民、孩子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要求社工熟悉社区环境,结合所发现的问题提出评估和解决方案。要求学习掌握乐和之家的项目理念,在社区以宣讲、开会、入户宣传的方式向社区、学校传播乐和理念。社工为校内校外农村儿童提供七盏灯课程教育,为爱心妈妈提供母教课程。
“信息管理”包括日志、周讯、月报、季评、年考等五类。
志愿者服务系统
通过“政府督导、社工服务、社区自助、社会帮扶”的社会管理模式进入农村社区。通过“五陪”模式(情感陪护、学业陪读、人格培养、能力培训、社会培育)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
“3+2”模式资金支持系统
政府购买 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公益组织为政府提供公益活动教案、课程教材、校园文化设计、社区生计技术培训,以弥补农村学校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社区能力建设培养。
社会捐赠 以组建亲友团的方式资助那些走进乡村和学校的社工和那些照顾留守儿童的乡亲,整村认助结对子;或订购 “乐和爱心包”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文体活动等提供人财物的定向捐赠。
生计支持 为耕读游艺产品提供手艺设计、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技术支持;或通过订购爱心爸妈们的安全食物、朴实手艺和乡村旅游,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也鼓励乡亲照顾邻家留守儿童的公益行为,以支持乡村生态经济发展的方式鼓励妈妈不走或妈妈回家。
“3+2”模式学校服务内容
1、走进课堂开展教学
国学经典教育 为孩子进行经典教育,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教学内容为《三字经》、《弟子规》等对于小学生更好理解的经典。
礼仪教育 良好的礼仪表现是对一个人立世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建立文明和谐社会的最基本要求。教学内容为行为举止礼仪、仪容服饰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等。
健康教育 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意识。开展包括体育课、养生课、生理课。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科普教育 让学生去科学的方法去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基本的科学常识,激发科学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学内容包括生物、地理、物理、天文、环境的基本常识。
安全教育 提高学生安全意识,最大限度的确保学生安全。教学内容包括交通安全、防火安全、用电安全、活动安全、饮食安全、法制教育以及自我保护。
环保教育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参与环境保护。教学内容包括环保常识以及开展环保活动。
技能培养 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技能,更加全面的发展,培养综合素质。教学内容包括书法教育、绘画教育、手工教育、音乐教育、演讲与口才教育、戏剧表演教育以及其他一些特长教育。
爱国教育 培养儿童爱国情操。教学内容包括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打造农村特色学校;成立兴趣小组,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身边的环保”“世界水之源日”“无烟日”“科普日”等等,把课堂的教学融入活动中去。
留守儿童帮扶典型个案——巫溪水田村向虎
在水田村有一个14岁的五年级学生向虎,他的家庭条件十分贫困。父亲在长沙挖隧道,多年在外没有音信,也没有给家里寄过一分钱;母亲在向虎一岁时就改嫁,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向虎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靠种地维持生活。由于经常逃学,向虎三年级还被留级。就在我们去学校了解留守儿童情况的前一天,向虎偷了奶奶一个月的低保300元,上网游戏夜不归宿。一晚上就花掉了一多半,还不承认错误。奶奶一气之下找到学校班主任刘老师,刘老师对这个调皮的孩子也只能进行说服教育,但是学生在校外发生的情况,班主任老师也力不从心。
帮扶志愿者把从学校班主任老师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和村支两委、乐和互助会代表开会共同讨论,村里王书记决定要面向全村召开村上妇女的动员大会,把爱心妈妈召集在一起宣讲乐和之家的项目,讲讲爱心妈妈到底该怎么做,做什么。然后针对向虎的问题做一次家访,并给向虎找一位合适的爱心妈妈。但是向虎家很偏僻,周围邻居没有合适的爱心妈妈人选。后来村里在一起开会商量,王书记主动提出让他的老婆做向虎的爱心妈妈,虽然住的远些,但是绝对可以放心地照顾到向虎。我们也很担心,不知道陈贤桂大姐是否愿意做这个调皮孩子的爱心妈妈,但陈大姐很热心善良,也特别喜欢孩子,项目一开始就报名做爱心妈妈,现在知道自己和向虎对接,爽快地答应了。
但是因为两家隔的很远,她还没有见过向虎,第一次去见向虎时,也是学校的老师和我们去家访。我告诉陈大姐,我和老师去向虎家家访,要不要一路去看看,她马上关了自己家商店大门和我们一起去看向虎,还给向虎买了一套衣服,很久没有给小孩子买衣服的她,不知道选哪件好,我就帮她参谋了一下。她也不问价钱,觉得好看就打包起来,一路提着高兴地去向虎家了。
到了向虎家,他正在给爷爷配药,见到我就冲我很腼腆地笑了笑,这让我很意外,因为我第一次见向虎时,他至始至终都是低着头看着手,一句话也不说。陈大姐见到向虎,见到向虎的爷爷奶奶,也从老师那里了解到了更多向虎的情况。她反而更加喜欢和同情这个孩子,决定让向虎去她家住一个星期,她保证向虎的安全,并督促他的学习作业,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向虎也很喜欢这位爱心妈妈,向虎在陈大姐家住的一周里,陈大姐每天都在向虎去上学后给班主任打电话,问向虎是否到学校了。学校老师也反应向虎的学习状态很足,和人说话的语气里都有一种被关爱的幸福感。陈大姐自己还每天写和向虎在一起生活的日记,记录向虎点点滴滴的变化。现在向虎都改叫陈大姐“妈妈”了。
有了“乐和之家”以来,向虎的学习有了长足的进步,性格也开朗起来。曾经的“坏孩子”不见了,向虎变成了懂礼貌,讲卫生,爱劳动,爱学习的好孩子,经常帮陈大姐做家务。有一天,爱心妈妈陈贤桂病倒了,向虎到医院看望她时难过地说:“妈妈你怎么病了呀?你要赶快好起来……”
上磺镇羊桥村向家琴案例——位小社工的成长故事
向家琴,今年16岁,重庆巫溪上磺镇羊桥村人。她自幼父母离异,由父亲向吉友抚养成人。向吉友是羊桥村有名的爱心爸爸,他照顾了两个留守儿童。不幸的是向吉友在2012年8月份去世了。向家琴继承父亲的遗志,加入乐和之家项目,成为一名为留守儿童服务的一名小志愿者。用她自己的话说:“我父亲投入到这一项事业中,乐和之家的人也在父亲病重期间帮忙照顾了很多,我希望自己能够为身边的人带去一份帮助,尽我父亲的遗愿,回报这个社会。”
在加入乐和之家之前,向家琴就是一位比较听话的孩子。2011年8月作为乐和之家读经团的一份子,她在北京和读经团一起做了汇报演出。在其父亲病重期间,小小年纪的她每天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直到她父亲离开人世。
走入到乐和之家的大家庭中的向家琴,积极工作,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身边的留守儿童。她细心照顾身边的孩子,积极宣传乐和的理念。在乐和之家组织的娃娃团活动中,向家琴积极参与到孩子当中去;在羊桥村的课业辅导班上,她积极为孩子讲解课后习题、认真检查孩子的作业;在羊桥的爱国教育活动中,她向小朋友们宣讲乐和之家的理念。
精彩点评
于长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本身我是被廖大姐行为打动的人,巫溪这样一个行动在现在中国的环境下,必须依靠一些义无反顾的人,以这种宗教式的热情才可以将公益事业做下去。当然,当地也要有这样的环境,尤其当地政府、当地主要负责人要有这样的情怀。
这件事情放在大语境里,一般是以社会组织的身份出现的。在基层,我们叫做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实际上,在二三线城市,管理和服务还没有到这么高的程度。这里更主要的是社会重建的问题。因为我们现有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很多内地二三线乡村是残破的社会。我们经常说,一个不健全或者残破的家庭往往他们的孩子会出现问题。二三线城市的很多地方,社会本身就是残破的。所以,不光是孩子,很多成年人也受到这样的影响,这不是一个正常的自然的人类可以长久生活的社会。
社会的重建,不仅仅是乡村,城市也有这个问题,我们整个社会都面临着重建。城市和乡村为什么要变成二元对立,好象一说城市化,乡村就要凋敝,一说农村,是不是资金都放到农村去了,没有能力建设城市了。我认为城乡应该兼容,这也不是我的观点,我们社会学一直有这么一个概念。可是,这种思路一直没有成为主流。尽管有些领导人也支持,但实际上从来没有成为实践的主流,这个问题搞到最后总是很悲壮,全靠志愿者的奉献情怀来支持。我就想引出这个问题,比如这个案例,在乡村,有教师,也有基层的行政机构,包括农村也有健全的村委会等等,这么几套体系如此健全,为什么还需要这样一个志愿组织才可以推动这件事情?问题出在哪儿?到底志愿者跟当地人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志愿者就可以这么做?我们看到,当地人是在当地具体的体制下,是在讨生活的状态,他们要考虑自己的待遇等等,而志愿者就不是。志愿者存在的逻辑、去的原因,包括活着的目的是不同的。那么志愿者本身是为一种意义而生活,而当地人不是。他们也不可能这么奢侈,只能从现有环境中,为了自己的生活、为了家庭的生计来努力,所以思路很不一样。我想,志愿者进入基层社会以后,真正做到的,除了帮助他们之外,实际上更重要的意义是帮助留守儿童灌输一种人生观。就是说,虽然你们是留守儿童,地位好像很低,但你可以影响生活,你不是活着,而是生活,可以建构自己的生活。
我相信,这批志愿者对儿童的影响不仅仅是帮助他们,更主要的是使留守儿童有了这种为有意义的生活而努力的精神,就是把价值还给社会,把意义还给生活。让每个人变成有自己生活意义的志愿者,这是我们这个活动特别需要的。
李人庆: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我们前一阵做成都的社会调查发现,传统社会是互惠的。比如,农村建房是请一顿饭,你帮一把、我帮一把,房子就建起来了。社会的互惠在人的生活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但当城市过渡到商业化,过渡到价值取向,隔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造成了社会的不幸福感,很多社会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现在,新型的社区需要很多聚集,不仅仅是人群聚集,还需要公共服务集聚、公共服务多样化、专业化。这些完全由政府或者某个人是很难承担的,需要公益社会组织来承担这个任务。实际上,未来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并不仅仅是建筑空间,而是生活空间。生活空间是需要社会组织来承担的。
根据我们在农村的调查,农民收入80%以上都是非农收入,空心化也十分严重。作为产业来讲,中国已经实现了转型,但是从居住角度来讲,它是半城市化,并没有完全移居到城市,城乡二元制度没有给他们实现的这种可能性,产生了很多像德州这样的做新型社区建设的案例。
中国现在城市化面临新的发展阶段,从国际来看,城市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在城市住房改革以后发生的,现在再加上土地财政的赤字作用,城市发展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这个突出表现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生产性,过渡强调了经济价值,忽视了文化价值。另外,现在很多城市不是集约了,而是过度集约了,产生了负面的效果。就单一的价值标准来看,我们谈经济集约、土地集约,实际上城市还是生活空间,应该体现为多功能的生活空间,是美的空间、人文的家园空间、环境空间的集结,不能简单用经济土地价值来衡量。
很多农村生活方式已经完全城市化了,而人的城市化关键在于生活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生产关系的转变。城市化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破坏,我们没有重建。那么我们在建筑上要考虑社会性,考虑发展性,考虑人文的关怀,给不同群体提供一个美好家园。
郑向东:中共南岸区委副书记、重庆市南岸区代区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我在巫溪工作了六年,这是重庆最偏远的一个县。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城乡之间的差距,我觉得这次会议的主题非常好,叫人的城市化,这是讲到了城市化的本质。我理解我们看到的城市形态的变化,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有一座看不见的城市需要关注,就是城市背后的农村。我想呼吁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农村、关注人。
作为一个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我也有一点体会,怎么能够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同时也能推进它的速度。其实,质量和速度取决的因素不在于我们下多大的力气,投多少资本,而在于城市化的边际在哪里。尤其像重庆这样的地区,包括沿海发达城市,其实城市化的边际已经出现了。农村的情况,现在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城市贫民窟的情况已经制约了我们的发展,未来将会成为我们的负担,可以说是潜在的、影响很大的因素。我的体会就是不着急、再回首、向内看,这样的城市化才是有质量的城市化,才是人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