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0户农民告别炉子搬楼房
2月19日,正月初十。记者走进密山市白鱼湾镇农民孙天福的家。他家年前刚刚搬进新楼,门上的大红福字还在传递着春节的喜庆气息,屋内,大理石地面擦得锃亮,白色的家具干净整洁。
孙天福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住上楼房了,再不用烧柴火、烧煤,也不用点炉子、掏灰了,这个年过得老舒坦了。”
近两年,密山市从“做大县城、做强乡镇、撤屯并村、全面改造提升”的思路入手,深入探索可推广、可持续、可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模式和机制,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城镇化建设新路子。截至目前,这个市共投入资金32亿元,实施城镇化建设项目197个,拆迁农民2017户、19.6 万平方米,3800户农民迁入新居。
资金是城镇化建设的血脉。在资金投入上,密山市通过“九个一块”,即财政挤一块、向上争一块、政府开发省一块、置换土地增一块、乡村农民筹一块、单位帮一块、招商引一块、政策免一块、精打细算降一块的办法,有效破解资金难题,争取到国家和省投城镇化建设资金4亿多元,节省资金近1000万元。引进浙江海宁立德集团、北京巨擘达投资有限公司等战略投资者,通过资产置换、商业开发等形式,引入城镇化建设资金11亿元。
密山市按照“宜楼则楼、宜平则平、宜改则改”的思路,对基础条件好的村屯加大改造提升力度,实施“穿衣戴帽”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记者走进方虎公路边的兴凯镇东发村,一排排白墙蓝瓦的民居错落有致,红辣椒、黄玉米挂满院墙,堆满小院,在皑皑白雪映衬下,宛如画中。2012年这个市投投资1500万元,改造农村危房和泥草房1800户,农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2%。今年他们将继续扩大城镇化建设试点范围,将两个乡镇纳入整乡(镇)推进城镇化建设试点,还将选择两个产业基础好、承载能力强、农民热情高的村,打造城镇化示范村、样板村。
在城镇化建设中,密山市既注重“硬设施”,又关注“软环境”,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就业等“软”环境,让农民自愿上“楼”,并能安居乐业。根据实际,这个市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出六种城镇化开发建设模式,即政府开发模式、企业投资建设模式、农民自筹自建模式、集体开发建设模式、市场化运作建设模式、场镇共建模式。以场镇共建模式为例,密山市与农垦建设资金共投、公共设施共享、住宅楼互售共居,实现了农垦与地方城镇化建设有机融合。兴凯镇与农垦8511农场共同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建设农民住宅2.4万平方米,实施道路、供热、给排水、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300多户农民进入城镇居住。
密山市委书记王吉利表示,今年全市计划投资30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80个,进一步加大“三供两治”、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