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抵达城市的精神深处
时间:2013-02-20 01:04:23  来源:新金融观察报 

  作者认为城市生活应该要有市民公共精神的形成和对于外来人口开放兼容的胸襟,并且有着独特的文化个性,而这正是目前国内城市文化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所缺乏的。

  不可否认,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之一。随着高铁的陆续开通,产业梯级转移的纵深发展,一场有关城市化的大戏即将开启,几亿需要从农民转为城市居民的有生力量,将为中国经济从“外贸依赖型”向“内需增长型”的转型打下基石,而城市化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也牵扯着千千万万人的生活起居,这是一场涉及生活方式,文化形态和社会精神的大转型,由此需要做好全方位的布局和铺垫。这本《城市的精神》可以称为一本“他山之石”之作,对我国的转型会有所借鉴。

  城市化并不等于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也是养老、医疗、住房等市民福利向新的城市居民敞开怀抱的过程。由此看来,虽然目前中国有大批已经牢牢在城市扎下根的务工者,但真正的城市居民人口比例并不高。而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要求来说,围绕城市化的市民公共精神和城市文化并没有茁壮成长。联想到最近各大城市征集城市精神口号和省份精神口号的活动,不由让人想到,如果脱离了文化形态的良性生长,行政命令式的城市文化形态是不能让市民自觉融入的。因此中国围绕城市化进行的城市文化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其实还任重道远。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理念,认为城市生活应该要有市民公共精神的形成和对于外来人口开放兼容的胸襟,并且有着独特的文化个性,而这正是目前国内城市文化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所缺乏的。

  本书的作者是两位外籍身份的中国大学教授,均有着在世界各地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使得书中提及的城市人文历史和文化特征都有着准确的描述和细致的考察,更为可贵的是并没有拘泥于大学校园的学院生活,他们广泛投身于社会生活的经验,使书中的文字能够更加逼近城市文化精神的核心。作者通过用脚步丈量大地和用内心感受城市的方式,对城市的文化特征用寓意深刻的文字进行了概括,并且对城市的未来进行了预测。

  在涉及每个城市的篇章中,作者都会描述这个城市的发展历史,这使得读者对城市的特征多了一份理解。比如对香港“物质之城”的定义中,没有对于香港在鸦片战争中的地位和经济发展历程的深刻理解,就不会认识到香港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高度实用主义和重视物质欲望满足的城市。作者还通过自己在城市的旅行经历和生活经历、通过与普通市民的交谈,以及对城市文化地标的探寻,来抓住城市文化核心的内涵。一个城市在多年的发展中随着多元文化要素的涌入,往往都会具有多元化的文化精神,但是一个能够在世界城市丛林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城市,肯定具有其不可代替的城市特征。比如作者对于纽约的定义——“梦想之城”,有谁能够想到“梦想”这个金光闪闪的词,又有谁能取代纽约而拥有?美国梦至今是美国最鲜活的招牌,而纽约则是招牌上的明珠。

  作者对于牛津和北京的城市精神求索过程,最令人心生感触。牛津是作者精神成长与成熟的地方,作者对于牛津的学院生活有着深厚的情感,对于牛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多元的学习气氛有着深刻的感恩之情。也许每个人对于学习都有不同的观念和看法,但是不能不说每个人都会有着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奇妙体验,而牛津就是这个给予作者神奇体验的地方。看完这一章,我想到现在常有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确实可以是美好生活的缔造者,如果一个城市能够不断给予市民这样的生活体验,城市将超越一个集中居住地的形态而变为一个可不断更新的生命体。

  对于北京,作者概括为“政治之城”,中国长久以来的政府管理机制和群体潜意识决定了北京的城市文化形态,这是一个的士司机都会津津乐道政治的地方,一个乐于讨论政治的地方是不是一个美好的城市呢?作者没有给予直接的回答,但是肯定了北京作为首都城市文化的进步和城市建设的完善。我想对于公共事务的共同热情和对于透明公共治理的呼唤,也是现代城市文化精神的核心之一吧。

  这本书翻下来,遗憾之处就是对于“城市”这浩瀚的题材而言,一本书的容量显然太少,还有太多的有着鲜明特色的城市,作者没有涉及到。另外,其中某些城市,普通读者也有些难以深刻理解其精神核心。也许以后可以通过续集来继续完善吧。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