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山高城市化率背后的忧虑
时间:2013-01-31 09:15:12  来源:中山日报 

    去年,中科院发布 《2012 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称,中国内地城市化率达51.3% ,而广东省统计数据显示,全省城市化率约64% ,珠三角城市化率超过80%。中山城镇化率已达87.9%,但仍面临土地资源紧缺、人才聚留难等发展瓶颈。

    去年,中科院发布 《2012 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称,中国内地城市化率达51.3% ,而广东省统计数据显示,全省城市化率约64% ,珠三角城市化率超过80%。

    与其他城市相比,中山城市化率高企,城镇化率达87.9% ,中山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加速期,从珠三角传统农业县发展成为珠江口西岸的现代化城市。对于中山城镇化率目标,《关于提高中山市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意见》指出,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将近90%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明显,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中山城市发展还处在快速外延发展阶段,实际许多城镇还处在“半城市化”状态。城镇化发展还面临诸多不足,主城区首位度不高、城市化根基不深、粗放型传统发展方式占主流、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差异大等。在《2012 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中,中山“城乡发展动力”指数仅15.1% ,“城乡发展质量”指数14.4%,“城乡发展公平”指数为14.6%。

土地资源:土地开发强度接近国际警戒线

    “30%”是国际公认的土地开发强度临界点,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吴伟强表示,“中山目前土地开发强度已经接近30%”。

    土地开发强度的警示表示中山后续可供开发的土地指标不够,土地指标不够,对中山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转型升级受阻,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日前表示,“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提升制造、拓展服务,狠抓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集群、重大平台建设与重大核心技术突破……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而想要重点项目落地,就必须提供土地资源。

    但是,中山的土地开发强度已接近30%,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山经济发展每年需要消耗建设用地约2万亩,而省从1997年到2010年给予中山的全部用地指标仅为6万亩,供需缺口相当大,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2011年省下达中山年度用地指标计划5167亩,中山争取省厅支持,才追加新增用地指标4600亩;而2012年中山共获批土地9897亩,64个符合报批条件的省、市级重点项目,有57个获得用地批文,对于其余的7个项目因为没有土地指标,项目上马的时间自然延后。

    与此同时,中山以消耗土地等资源的粗放型传统发展方式也触碰到了 “天花板”,难以为继。吴伟强说,下一步除了继续争取用地指标支持外,更多还应放在提高每亩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效率,争取开展城乡统筹土地整治的试点。“有土地没项目,有项目没土地”,这成为许多镇区新一轮发展中的窘境。在全省转型升级战略中,拥有16个专业镇的中山如何率先破题,促进区域内协调发展,考验着主政者的智慧。据了解,中山已经提出“进一步完善要素资源分配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土地指标、环境容量、扶持资金等要素,向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聚集”。

    副市长冯煜荣从另一个方面介绍中山土地资源的限制,中山目前很大的问题是,制造业是中山的基础,但是制造业面临成本上的困扰,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土地成本问题,“中山除招商引资的大项目外,一般的工业项目通过土地公开招拍挂进入中山市场,一般的土地招拍挂基本上找不到50万元/亩以下的工业用地,民众镇、三角镇等土地一般都要50万-60万元/亩,工业用地价格高,虽然中山的产业配套好、政府服务好,但是土地成本高,自然影响制造业的利润,所以希望中山下一步发展要想办法。”

人才要素:城市化动力高端要素人才聚留难

    “没有人才,人都不够你怎么发展?即使给金融业你做,也要有人先得 (才可以)。”市发改局局长黄桂光提到制约中山发展的人才问题,显得非常激动。南区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留住人才,我们给中高层员工买房、买车,就是希望他们能留在企业,但是每年招聘过来的大学生一年就流失一半,去了周边大城市了,虽然可能工资还没有中山多,但是他们反馈说机遇多、平台大。”

    2007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来中山工作的马先生在中山工作两年之后,就又去了上海,“在中山感觉很孤单,工厂在镇区,下班后就只能对着电脑,周末的时候去超市采购一堆东西,就是一个星期了。”这种孤独感或许是刚到一座城市所必经的适应期,但或许也不尽然。

    从事商业地产的赵蕊告诉记者,毕业之后一直就从事地产工作,先后在深圳、广州、惠州等地做过,“没有一个地方像中山这个‘封闭’,像深圳他们尊重人才的价值,也利用人才创造价值。而在中山,我像是被展示和炫耀的,整个工作氛围感觉很不好,在东升一家楼盘做时,老板很有钱,开得工资也高,但是却不尊重人;在城区一家商业地产做了一段时间,做事的感觉像是在国企,所有的程序都有可能被卡,一个客户谈了一年还没定下来合同,仅仅是因为财务的主管没能安排自家亲戚在公司上班,做得很累。”

    “因为被贴上了‘引进人才’的标签,感觉周围的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你,研发室还有一位已经做了很久的主管,他就宁愿用自己熟悉的人也不用你。”一位曾经来到中山的“人才”这样描述自己,他认为“人才引进之后,应当正视人才,相信人才,给人才空间,而不要认为他们是过来分享成果、抢占资源的。”

    中山让多少人才成为这座城市的 “过客”我们无法统计,要想留住人才,必须有适合人才生长的土壤,比如产业平台够大、生活配套齐全、基础服务设施完善等。

    市发改局副局长李永东表示,例如我们在规划一个园区的时候,要作为一个人在里面工作生活的要求来进行规划,也是以人为本,不能把人只是当成生产机器来使用。“现在人的自我实现的愿望提高,如果是枯燥的生产方式,人的价值体现不出来,所以工业园区规划的方面,要把人作为社会人来看待,而不是机器人看待,把他的各种需求满足,归属感都会有比较大的促进。不少镇区,白天很多人,晚上可能就空了,这样的话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公民个体人的发展也是没有一种安全感的。”

公平失衡:城镇化需要人的现代化

    2012年,中山启动户籍登记制度改革,这是城镇化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农村人和城里人的身份壁垒被打破,淡化了身份识别。但是如果只是通过换个名称,“取消”甚至“废止”狭义户籍制度,甚至想通过模糊城乡户口本的区别,来实现城乡人口的无差别待遇,不仅进展缓慢,而且是南辕北辙。因此,户口统一名称还远远不够,而在于要落实待遇、统一待遇、取消城乡居民的福利差别上。

    2004年深圳就宣布取消农村户口,变成中国第一个 “没有农民”的城市,然而2004年后,在深圳仍然存在原城区与农村地区、原二线关内地区与关外地区的巨大鸿沟,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均衡,政府也没有真正在推动社区经济转型等方面转型,由此就有了一大批拥有城市户籍但仍 “享受”农民待遇的“不农不城”居民。

    户籍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比较敏感,附带了太多的利益,特别是农民,因为这个小小的本子决定了他们在农村的利益有没有得到保障。尽管国家的户籍制度还没有根本性改革,但这是一个趋势,在这个背景下要尊重历史,农民意愿。“一下子下一剂猛药,没必要,要在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推进改革。”李永东表示。户籍登记制度要看政府释放的一个信号和导向——城乡要统筹,农民要市民化,农民工也要市民化,政府需要多管齐下推动整个社会人的改变。

    而在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平上,在读书郎电子有限公司任职的彭岸青告诉记者,“我身边有许多第一代来中山打工的人,现在年龄都已经四五十岁了,因为学历不高、没有房产,即使按照现在积分入户政策也无法入户,一面是已经回不去的故乡,一面是生活大半生的中山,他们迫切希望融入中山。”

    李永东说,新型城市化要求中山在社会管理方面有更多创新。“今年民生工程向社会公布,让老百姓选民生工程,也是一个体现,以人为本的体现,中山有一个好的基础,也有好的执政理念,接下来可以做得更好。社会中介组织参与管理,社会中介机构,承接政府转移出去的职能,调动社会更多方面的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多元善治的要求。”

    与此同时,企业的生产和市民的生活方式也要跟上城镇化的步伐,更加绿色低碳环保。低碳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很重要的趋势,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很重要的外部力量,以前消耗资源比较多,带来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比较大,我们很多资源不可持续,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土地资源消耗不起,走集约化发展道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用尽量少的资源取得快速发展。

区位因素:城区需扩容提质对外抓住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机遇

    张珂表示,在10年前开始编制第四轮《中山市城市主体规划》的时候,当时的分析,在交通方面就感受到“中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从大的区位和实际区位上来讲,中山永远都处在珠三角的核心地带,为什么当时又提出来“中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呢?张珂称主要就是交通因素,因为当时中山的交通不便,尤其对外交通上,对外交通的几大构件,包括飞机场、铁路等,当时中山都不具备,都要依附于其他城市,而其他城市不仅仅有这些构件,而且抵达这些现代交通的时间成本远远低于中山。

    张珂说,“并不是中山一定要建机场、铁路、港口,关键是中山使用这些现代交通工具时,时间成本都很高”。他表示,深中通道的建设将使中山位于一个重要的交通节点上,深中通道建成后,中山抵达深圳机场只需半个小时,这是机场和城市最理想的互动关系。“从某种关系上,以后深圳的机场就是我们中山的机场了,因为我们过去可能比深圳中心城区过去还要方便。”

    对中山自身发展,内在交通也很重要。“中山20多个镇区发展不平衡,仔细分析,往往落后的地区都与交通有很大关系”。

    目前中山正在编制 《中山市综合交通规划》,这其中既有各个镇区之间联系的市内交通,也有融入珠三角的对外交通,一、二、三环是该规划编制过程中部分成果的体现,“三环”中既有市内交通也有对外交通。张珂介绍说,按照“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60、30、15”,即60分钟的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30分钟镇区互达,15分钟可上高速的要求,该规划提出中山要建设 “5轨道7高速6纵5横”的交通体系。

    张珂表示,以往中山城镇化发展是以工业化拉动的,这符合城镇化的发展规律,也是一种内在关系,由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现在城镇化水平到现在这样的水平,就要倒过来,通过城镇转变来引领和带动产业转型,也就是产城融合。以往中山港港区就是工业区,现在就叫 “新城”,城市不是单一的职能,而是综合的职能。在新兴城市化进程中,在内部发展上,中山要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对中心城区扩容提质,而在珠三角城市群的飞跃发展中,中山也要抓住这次机会,扩大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张珂介绍说,目前中心城区包括六区四镇在内只有10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市人口可达到420万人,中心城区人口可达到187万人,约占到全市人口的40%。张珂表示,交通可以提升区位优势,通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也可以提升城区首位度,拉大城市框架,这也是中山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完善城市功能吸引高端要素集聚所采取的措施,“通过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完善公共服务,可以发挥集聚作用,吸引到更多产业和人才,有集聚才有辐射引领全市发展。”

新闻链接

中山城镇化率2015年近九成

    中山市委、市政府在去年已经发出《关于提高我市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意见》,根据《意见》中山城市化的发展目标已经确定,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明显,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城市经济实力、增长动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城镇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干线为纽带,以主城区为核心,东部、西北部与南部为副中心片区,多个特色镇为节点的“一主三副多节点”城市格局。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功能性枢纽性设施更加完善,公交体系、信息网络、生态保障、节能减排等全面进步。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孙中山文化时代价值不断提升,全民修身行动成效明显。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接近90%,新型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

    在具体做法中包括,从2012 年开始,市政府每年安排7500万元用于城市空间规划。对接省建设珠江口世界级城市群的要求,完善我市各项规划,加快制定和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谋划全市产业布局,人口分布和土地利用,加快形成经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格局。到2015 年中山要完成复兴岭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5处,全市建成省级宜居社区59个,全市完成名镇建设2个、名村建设28个,全市建成绿道网420公里,全市范围内完成建设3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全市完成建设绿色建筑200万平方米。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