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上元村:一条陶瓷村的十年城市化嬗变
时间:2013-01-28 15:25:55  来源:南方日报  

    上元村:一条陶瓷村

    十年前,从石南大桥上空掠过,会发现以东平水道为界,石湾街道和南庄镇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观。

    在水道东岸的石湾,高楼林立,城市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格局初步显现。而在水道西岸,原本清晰的视线变得模糊,浓烟正从11根高达50米的砖砌烟囱中不间断地喷涌而出。这里是上元村,南庄最早从事陶瓷生产的村组之一,由于地处石南交界,上元村还承担了作为南庄门面的职能。

    十年后,再回上元村,一根根作为陶瓷大繁荣时代标志性建筑的烟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黄白相间的现代化住宅楼。上元村,这个原本笼罩着灰尘的门面,正在城市化的轰鸣声中染上一抹亮丽的色彩。

    过去十年是禅城城市化提速的十年。反映在农村,每一天,低矮的厂房越来越少,恢弘气派的高楼越来越多;每一时,空气越来越清新,环境越来越好;每一分,村民的笑容越来越灿烂,钱包越来越鼓;每一秒,现代化气息不断扩散,填补了一片又一片城市空白。

    从农业到工业,上元村痛并快乐着

    “那时候两天不擦桌子,就能够在上面写字,靠近工厂的房屋一年不敢开一次窗。”在汇银上元售楼部,村民阿礼向记者讲述了过去陶瓷生产给村民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虽然11根大烟囱已经在2010年全部拆除,但那段历史依然给村民留下深刻记忆。

    上元村是南庄最早从事陶瓷生产的村组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上元村就尝试做农村烟囱专用的琉璃瓦,及至1982年正式建厂,开始生产马赛克。由于建厂时间要比南庄其他地方早,采用的生产工艺较为落后,上元村建起的那11根大烟囱便成为了南庄独一无二的标志。

    尽管生产工艺落后,但在那个工业积累的初级阶段,任何顺势而为的尝试都能够轻易获得成功。这一步棋,上元村走对了。

    “产值最高的时候达到7亿元,村里1700多个劳动力有1400个在陶瓷厂里工作,加上外地员工,总员工数超过了5000人。”上元村负责人霍润昌向记者介绍,“上元牌”成为了广东省第一批著名商标,并成为国家免检产品,在南庄陶瓷界远近闻名。上元村也凭借着起步早的优势,经济实力一度进入到南庄18个村组的前三名。

    陶瓷在给上元村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透支着这里的环境资源。“由于陶瓷厂和村里的居民区很近,那时候工厂一开工就很难在户外看到人影。”霍润昌介绍,从陶瓷厂排放出来的粉尘顺着北风扩散到整条村子,村民在户外待上一段时间就变得灰头土脸。

    除了限制村民的活动,严重的空气污染还阻隔了南庄和禅城老城区之间的交往,阻碍了城市化进程。“那时候石湾的人很少过来南庄消费,都是我们过去消遣比较多。”阿礼介绍。

    现在看来,环境污染给上元村带来了诸多危害,似乎早该淘汰了。但在那个“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年代,这样的要求对于养活村里七成以上劳动力的陶瓷厂而言未免太苛刻。“人就是这样,在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你不能奢求他为了保护环境放弃生计。环境保护只有在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才有意义。”阿礼的话道出了很多村民的心声。

    就这样,陶瓷产业“痛并快乐”地存在着,上元村民在忍受环境污染的同时也获得了不菲的收入,“最高峰的时候人均收入5-6万元一年。”霍润昌介绍,这在上世纪90年代是一笔非常可观的金额。如果能够一直维持下去,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但事情的发展并未如人意。

    竞争倒逼转型,迎来短命的“租金”经济。转折发生在本世纪初,导火线是市场竞争。上世纪80年代,在市场经济破局之初喝上了“头啖汤”,让上元村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企业自身的弱点也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

    随着陶瓷行业的发展与成熟,国企、集体企业、私企之间的竞争逐渐白热化,不同所有制孰优孰劣在残酷的竞争中得到了检验。“首先是国企不行了,纷纷转制;然后是集体所有制的陶瓷企业也在竞争中逐渐处于下风,最终也不得不进行转制。”霍润昌讲述了当时激烈的竞争情况,集体所有制的弊端在于村民更加注重短期效益,对企业的长远发展缺乏考虑,无论在管理、技术还是经营的灵活性上远不如私人企业。

    踏入世纪之初,伴随着私营企业的日益壮大,上元村的陶瓷厂开始走下坡路,利润逐年递减,债台高筑,最终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品牌遭到了市场无情的淘汰,不得不走上转制的道路。

    “当时反对的声音很大,我们成为了南庄最后一家转制的企业。”霍润昌回忆,对于上元村的村民来说,转制就意味着失业,因为很多村民从建厂开始就在厂里工作,并没有其他工作经验,转制让他们的前途变得不可预测。

    “每个人都很徬徨,虽然知道工厂再办下去也支撑不了多久,但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阿礼也是失业大军的一员,他在厂里负责质检和维修工作。

    为了缓解转制对村里的冲击,上元村委使尽了浑身解数,通过村里的治安、清洁服务等后勤工作来吸收就业,并积极地与其他企业进行联系,推荐符合条件的村民外出就业,同时也力促转制后的企业尽可能地聘用原来的村民,最终有300多人成功地留下来。

    “2003年底到2004年初,我们进行了转制,把原来的厂房和设备租给了私人承包,租期五年,每年的租金约600万元。”就这样,在转制后的第一年,村民每人分得2000元。

     为了提高村集体的收入,2006年,上元村又把村南面的一大片土地租给了私人企业建仓库,每年增加了数百万元的租金收入,村民的分红也在2007、2008年提高到3000多元。就这样,经过转制的短暂疼痛后,上元村实现了从原来依靠陶瓷厂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向依靠出租土地和厂房的租金收入过渡。“虽然收入不如从前,但村民们总算适应了这种转变。”上元村好不容易恢复了平静。

   但城市化的步伐并没让这种平静持续太久。

相关新闻
24h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