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寻找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时间:2010-01-29 09:56:05  来源:光明日报 

人类社会最早出现城市,大致是在六七千年以前。城市的出现是因为农业社会有了剩余的农产品可以进行交换,同时也是为了防御外来敌人的侵袭。到了现代,城镇化几乎成为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过程。汲取世界城镇化的经验教训,中国必须寻找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中央的一贯精神。访问城市规划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我们对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问题豁然开朗。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谈起世界城镇化历史,邹德慈如数家珍。他说,如果第一次、第二次城镇化浪潮是欧洲和美国的话,中国则在经历第三次城镇化的浪潮。

他说,英国在18世纪开始城镇化。英国的城镇化是一个苦难的历程,通过圈地运动把大量的农民从农村驱赶到了城市,给英国的工业化提供廉价的,甚至是无偿的劳动力,以满足初期工业化的需要。美国在19世纪依靠大量欧洲移民及被解放的南方黑奴流入城市,变成了新兴工业的工人,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

邹德慈说,严格地说,中国的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应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算起。从1996年开始,到200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从29.4%提高到45.7%(国家统计局数字),连续12年高速发展。城镇总人口从1996年时候的3.6亿增加到2008年的6.06亿,总量居世界第一,这样的增长速度世界上没有过。中国655个城市里,大城市、特大城市增长得快,中等城市比较平缓,小城市增长得缓慢。

我们的城镇化不能脱离国情。邹德慈坚定地说,中国是农业大国,有七亿多农民。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就要立足这个国情。12年来,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先后来到城市,但最终大约只有不到10%的人留在了城市。同时,随着大城市用地的快速拓展,来不及改造城中村现象,也成为中国城镇化的特色之一。多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了许多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可是,农村再新还是农村,是给农民居住的,没有离开农业生产,它不是城镇。城镇和农村的不同点在于要有非农产业。如果有了非农产业,农民能够从事这部分产业,又具备较好的生活条件,我相信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就不一定离乡背井跑到大城市去打工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就有可能在当地“消化”。

现今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特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上海世博会也提出了“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口号。城市是个平台,各种各样的人聚集在一起,文化便于交流,思想的火花便于碰撞,更便于人的全面发展。现代的交通、现代的物流、现代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城镇比农村更适宜人居。城镇化是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总是和这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路径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那么,现今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表现是什么情况呢?

“现今的中国城镇化表现为五个特征。”邹德慈说:第一,我国城镇化率,在2008年就达到了45.7%。这说明中国还有54.3%的农业人口存在。从人口总量来看,农村人口大致还有7.3亿,相当于美国全国人口的2.4倍(美国全国人口是3亿)。12年的高速城镇化,不但没有缩减贫富、城乡、地区差距,与之相反,这些差距还在扩大。中国今天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大部分是在农村。第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大量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流向大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每年有1亿多的人口流向大城市,其中一小部分留在城市长居,而大部分到了年终又回到了农村,第二年初再流向城市,周而复始,出现中国特有的“春运潮”现象,但他们是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后备军”。第三,近年来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人口增长快于中小城市。中国现在的大城市,甚至包括所谓的“巨型城市”,都在不断地增长。我们还应该看到,小城镇是一个国家整个城镇体系的基础,如果一个国家只有大城市、“巨型城市”的发展,而小城镇包括小城市萎缩,这样的城镇化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第四,一些小城镇因本身的资源、条件而异,搞起了或以加工业为主,或以商贸为主,或以风景旅游为主,或以休闲娱乐为主,或依赖当地农民创造的“农家乐”等职能和形态多样的非农产业模式,但还属于低层次的发展。第五,一部分中等规模的城市(50万人口以下),小城市(10-20万人口),资源型工矿城市等,由于产业发展和转型的滞后,尚未完全摆脱“无奈”的境地。我们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

要探索“农业城镇”模式

关于“农业城镇”,在2004年国家中长期科研规划战略研究的时候,在“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专题研究时,邹德慈就提出过“农业城镇”这个概念,很多专家表示赞赏这样一种设想。邹德慈认为,大城市很重要,应该关注,可是现在也应该关注一下农村地区了,对这种“农业城镇”,对小城镇也该重视起来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才能体现。

为什么要提出“农业城镇”这样一个概念?邹德慈说,第一,从地区来看,“农业城镇”的发展是在农业地区,而中国的农业地区地域非常广阔,所以城镇化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第二,从职能来看,“农业城镇”是以农业农产品和它的产业链作为主要职能。作为一种产业来考虑,农业生产是一个非常长的产业链,一点不亚于某些加工业。第三,从建设来看,“农业城镇”是可以由农民来投资、融资或者用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开发建设。中国已经出现过一种所谓“农民城市”,比如上世纪80年代,在浙江温州地区出现的,号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农民城”的龙岗。它本来不是一个城镇,后来农民通过自己的力量建设了一个“龙岗城”。第四,从管理来看,“农业城镇”可以由农民用自己的力量来开发建设,用农民自己创造的一些方式来进行管理。它可以在某些管理上、制度上有所创新,甚至可以运用更加民主的、自治的方式进行城镇的管理,作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中国特色城镇化要向“绿色”挺进

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汶川地震后“北川新城”的规划设计时讲:“你们将来建的‘北川新城’,是一个小城镇,应该体现‘安全、繁荣、宜居、特色、文明、和谐’。”这对中国特色城镇化的蓝图作出了描述。

邹德慈强调,我们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一定要更多地关注小城镇的发展。所谓“繁荣”,不是灯红酒绿,而是充分地就业,小城镇里住的居民人人有工作做,人人有收入,有钱可赚;所谓“宜居”,就是适合于居住;所谓“和谐”,就是农村地区建小城镇,规模比较小,不打乱原来农村社区的结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要更贴近农民,更贴近农村,更有利于吸引一部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到这样一些小城镇里去,从而避免大城市不断地扩大,无限地扩大。

邹德慈说,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要结合起来考虑,而我们过去考虑得是不够的。一些专家说,城市化、城镇化不仅仅是一个“造城”运动,不是仅仅制造、建造而已,如果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单纯造城市、盖房子、修马路,这是不行的。目前,国内一些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这是值得肯定的。对一个城镇来说,应逐步推行“绿色建筑”,以至“绿色社区”,采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增加城镇的“绿色面积”,总之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要向绿色挺进。

邹德慈认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它的地方特色。我们的城镇要体现个性,不能千城一面,有些小城镇(包括农业城镇)要实现地方化,甚至于乡土化。第二是它的尺度特色。现在,我们有一些小城镇追求大城市尺度的倾向,虽然它本身规模小,可是总是想要建得像大城市一样,“小孩穿大人衣服”。小城镇应该保持小的尺度,建设成本要低,包括建筑以低层、多层为主,不建高层建筑,更多一点地方的风格和色彩,更多一点乡土气息。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