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敬一山:农民工为何“不愿去”医院?
时间:2012-12-03 15:22:36  来源:网易新闻  作者:敬一山 

    “病人不愿去”,这看起来是尊重了当事人自己的选择,可如果无法解释“为何不愿去”,当悲剧发生的时候,相关部门能否心安理得?

    近日,郑州一处立交桥下,一名农民工莫名死亡。到底是病死的,还是被冻死的,现在还未可知。但在这样一个文明社会,竟然还有人莫名冻死或病死于立交桥下,且此前还在桥下躺了一个多月,这样的新闻让人心生寒意。

    昨天,郑州卫生局回应,郑州120确实曾两次去立交桥下为这位名叫刘红伟的出诊,11月22日,急救医师现场检查,“患者神志清,血压等生命体征正常,查血糖值正常”,但让患者去医院进一步诊治,被患者拒绝。急救医师掏出仅有的5元钱,交给其工友为他买食物。而在11月30日接诊,医师赶到现场时,患者“已无生命体征”。

    郑州卫生局的回应,看起来很详细,但仍然没有触及人们心头最大的疑惑——一个在严寒天气、只能在立交桥下躺着的农民工,到底得了什么病,为什么不愿意去医院接受治疗,为什么不愿意接受救助?是害怕付不起钱,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一句“病人不愿去”,是否就能完全推卸了自身的责任?

    我们当然不是要责怪具体的急救医师,实际上第一次出诊的医师还捐出了身上仅有的5元钱。但正是这个细节耐人寻味。至少可以说明,以急救医师个人的眼光来看,该患者无疑是需要救助的,但之所以不坚持把他带去医院,表面的原因是患者不愿意,深入一点,是不是因为,以他对相关机构的了解,这样的“穷人”是无法解救的,因而只能表达一点个人的力所能及的关怀?

    如果设身处地想一想,一个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不到迫不得已的绝境,怎么可能舍得去医院“浪费钱”。目前我们还没看到救助机构的回应,想来大抵也是“不愿去”之类的。问题在于,在他们确实已经陷入绝境的时候,社会救助部门为何不能消减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放心求助?“病人不愿去”,这看起来是尊重了当事人自己的选择,可如果无法解释“为何不愿去”,当悲剧发生的时候,相关部门能否心安理得?

    类似的困难人员不愿去救助站的新闻并不少见,甚至有流浪人员去了救助站又“逃离”的。但我们很少知道,这些人为何会如此,救助制度是否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又有没有办法改进。类似的追问,在毕节五名流浪儿童不久前死在垃圾箱的时候已出现过。谁也不曾料到,类似的悲剧来得如此之快。当地处理几个责任人容易,但各地都以此为镜鉴,完善相关救助制度才是最重要的。

    无论曾有过怎样的痛苦和无助,不幸者已得解脱。我们唯有沉痛的哀悼和告别。但希望相关部门,早日弄清“病人不愿去”的原委,并找到除却他们后顾之忧的办法。如果相关的救助机构没有一种主动的精神、悲悯的情怀,这种“病人不愿去”的悲剧,就难以杜绝。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