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方面促长三角城市群转型发展
时间:2012-11-22 10:41:00  来源:东方早报 

  ● 增长不是发展,发展也并不是转型。如果说发展更加强调结构变化和福利进步,转型则意味着体制机制的变化。

  任远

  在经济增长放缓、稳增长、促转型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态势、长三角城市群转型发展实现的程度,对于全国经济转型与发展有重要方向标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实现上海和长三角城市群的转型发展,特别需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第一是转型和发展的关系。

  增长不是发展,发展也并不是转型。如果说发展更加强调结构变化和福利进步,转型则意味着体制机制的变化。转型发展更加指向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型、城市群发展模式的确立、政府改革和治理机制的构造、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改变等等,而这些都意味着体制性结构性的变化。转型是以发展为基础,但转型需要依赖改革才能实现,转型是一种结构性的变革,能够推动更好的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对转型动力机制、转型内涵和转型形态设计一些具体的指标体系和开展一些具体的衡量是必要的。笔者一直建议需要有一个区域发展转型的指标体系,然后用其来衡量发展转型的具体状况,进展了多少,哪些方面发展转型有所进步,以及哪些方面发展转型存在不足。

  现在认为经济增长下降有利于发展转型,实际上经济增长下降进一步加大了转型的难度,在经济不断增长发展过程中可能有利于发展转型,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可能限制了转型,逼迫地方政府在财政压力下继续寻求土地财政来转型。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过程中推动发展转型需要更大的勇气。

  另外,转型也不简单是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我们一般认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是一种转型,甚至认为长三角地区现在第二产业高于第三产业是发展转型不足,但恰恰是美国和欧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如果产业发展过分虚拟化,以及实体经济发展不足,不仅不利于发展转型,反而会带来经济风险。因此,城市转型发展更加重视从原来的产业内部升级提升出新的发展动力,或者创造出新的产业组织方式和产业空间。第一产业也存在转型升级,例如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第二产业的制造业也存在转型升级,例如积极发展新技术产业和积极适应第三次产业革命。不能简单地从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理解经济转型。

  因此,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观显然是不对的,同时不能将发展转型仅仅停留在发展上,而需要从结构性和体制性的变革中理解发展转型,并对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转型提出正确的衡量、正确的判断和正确的建议。

  第二是转型和政府的关系。

  充满吊诡的是,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政府在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实现转型发展,而政府的行政干预恰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障碍。传统要素推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土地依赖的经济发展方式、地方财政,经济要素市场的地方壁垒以及不同地区在环境污染企业上的以邻为壑、恶性竞争,都是过强的政府型经济、行政区经济的后果。

  因此不仅城市政府间的合作对于区域发展转型是重要的,同时政府自身转型、逐步退出市场和社会领域,对于区域发展转型则更加重要。

  在推动区域转型发展中,并不是加强政府合作就好,关键是政府合作要发挥什么作用。政府合作主要应体现出对城市群发展转型的引导和服务的作用,所谓主导作用就是不具体参与区域经济投资和竞争,而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和企业自身实现新兴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所谓服务作用是消除区域合作和区域一体化的行政壁垒,实现区域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支撑作用,例如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企业信用等的区域支持。

  因此实现政府自身职能转型、促进区域市场和社会力量的整合,就是要发展区域内的资本合作机制、企业合作机制、社会组织合作机制。例如可以通过跨地区的低碳产业联盟建设、区域内的产权交易市场、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的区域协作等来推动区域发展,跨地区的企业和行业联盟,还可以共同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发展,促进企业联盟间的相互合作,从而形成整体性的竞争力。在政府逐步收缩管理边界、不断壮大市场和社会机制作用的同时,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治理结构相应转型,并带动城市群实现整体和联动的发展。

  第三是转型和创新的关系。

  创新是转型的根本动力,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带动区域经济不断升级转型。这要求不同城市要极大地增强创新能力。上海要发挥对长三角地区发展转型的引领作用,就需要加强自身在有关创新上的率先推进。

  在长三角地区建设区域性的创新体系:第一是要鼓励人才在区域内流动。可以通过一些区域性发展项目,运用区域内的柔性流动实现人才共同攻关。但是,应该看到现在连一个城市内的人才柔性流动还存在很大困难,跨地区的人才共享计划就存在更大的困难。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研究实现应用转化,还存在很大壁垒。但在另一方面长三角城市群又具有较大的人才优势,在千人计划、海外人才计划下,不同城市也吸引了不少国际和国内人才,这些人才的区域共享对于城市群的整体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是加强对区域自主创新研发的支持。例如长三角地区可以建设一些区域性的创新基金,共同开发研究一些对区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战略,并通过研发创新的知识外溢,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能力。

  第三是建设区域创新的公共服务机制建设。对加强区域创新合作来说,需要发挥不同城市的优势和已有的资源,例如一些区域企业的科技创新缺乏融资能力,上海就可以利用金融资本中心的优势,积极促进对企业创新的融资。同时通过加强区域性的科研服务共享和公共服务支持对区域内所有企业提供服务,支持不同企业针对其生产环节的具体问题开展创新。

  长三角城市群不缺乏创新资源,这里有优秀的大学、研究机构集群,庞大的资本产业集群,和全球贸易体系、知识体系密切联系,关键是如何使政府、企业、研究机构、资本市场、中介组织等等力量加强协作,推动协同创新,发展出丰富的区域性的协同创新平台,这将有力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并支撑推动城市群的发展转型。■

  (作者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