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区三城”这一兼具国际视野和苏州特色的发展战略。经过3年来的探究性实践,目前已经形成以“一核四城”为空间组织形式、以产业创新为内驱动力、以富民惠民为终极目标的科学发展体系。其外部形态表现为新型城市集群的崛起,其内部战略重点是“全面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
所谓中心城市首位度,是指一个城市在城市集群中所表现出的中心性和引领性,它不仅代表了城市发展要素的集中程度,而且体现了区域的智能和情感,在城市集群中发挥着异常重要的影响。
苏州古城是苏州市域范围内的首位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长期处于中心地位并发挥引领作用。但也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欧尼斯特·伯吉斯(ErnestBurgess)所指出的那样:伴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和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剧,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城市将不可避免地共同面对衰退和老化所带来的发展困境。
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重塑苏州古城核心竞争力是关键。随着世界范围内后现代“消费革命”的到来,休闲、享乐等消费需求将成为主导的发展动力,第三产业开始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多元城市化动力
替代以往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动力的新城市化趋势日渐显现。苏州古城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苏州园林是与北京长城、西安兵马俑和杭州西湖齐名、享誉世界的标志性旅游品牌和旅游名片,并广泛产生全球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旅游,应该成为苏州古城价值更新的核心动力,也是苏州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必然选择。
在国外,人们早已认识并利用旅游对促进经济增长及城市发展的作用,旅游城市化现象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普遍关注。Mullins认为旅游城市化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城市观(注重享乐,pleasure)的一种城市形态,是一种建立在享乐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以
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的城市具有以下特征:城市经济以发展旅游业和商业服务业为其支柱产业,不安排工业;城市中绝大部分居民都受雇于旅游业和商业服务业;城市中有大量的博物馆与游乐建筑,餐饮、购物和旅馆设施等。国内城市如三亚、桂林、黄山也是旅游城市化的典型案例。
以旅游作为古城区核心竞争力,以旅游城市化引领苏州中心城市首位度建设,必须着眼于苏州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着手于文化旅游的跨界整合,着力于旅游产业的系统化运作,创新性地开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全面推动中心城市的价值更新和品质提升。
一是文化形态创新。文化来源于生活,并依托生活方式的延续得以传承。苏州古城要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积淀为背景,对历史和文脉进行精心梳理,但不要局限于传统文化“标本式”的展示与呈现,而是要把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和市场消费需求紧密结合,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度衍生,充分打造苏式生活方式体验基地,让游客充分领略雅致唯美的天堂生活和休闲方式,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概念,彻底改变观光旅游的点、线状旅游模式,打造现代旅游的“基地+环游”的目的地模式。
二是旅游跨界整合。与文化相融合,推进古城文化深度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与信息、网络相融合,建设智能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与建筑相融合,以传统历史街区为依托,打造一站式文化旅游服务基地;与交通、物流相融合,构建专业化的水、陆旅游交通服务体系;与技术、工艺相融合,整合老字号和苏州传统工艺,建设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研发基地和特色化的旅游购物区;与金融相融合,开发旅游金融服务产品……通过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跨界整合,把旅游业打造成古城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以此为抓手,拉动古城区整体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是产业系统运作。以旅游城市化的理念进行品牌化、连锁化和产业化运营。首先,对苏州古城内文化旅游资源的强势品牌进行商标注册和知识产权保护;其次,对文化旅游产业所涵盖的核心、优质业态进行整合,形成自主品牌;再次,积极对外进行品牌输出和管理输出,创新产业运作模式和商业模式,引领苏州旅游从资源垄断型产品向文化主导型产业的跨越与提升,同时,也可以为江苏省人文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探索出一条可行性路径,带动江苏文化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