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十年磨砺 建设具有四川特色城镇化发展格局
时间:2012-10-31 10:57:33  来源: 搜狐  
  让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让城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是我省城乡建设工作者10年来坚持不懈的追求。近年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两化”互动和“三化”联动,注重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产业支撑、城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着力构建“一核、四群、五带”的城镇化战略格局,着力完善以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着力增强城镇集聚产业、承载人口、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加快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全面提升我省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具有四川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正随着十八大召开的隆隆号角,逐步构建形成。

  四川城镇化步入快速和良性发展新阶段

  十年来,省委、省政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实施加快城镇化发展战略,推动了我省城镇化步入快速和良性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克服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城镇化实现追赶式发展和历史性突破,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发展时期,面临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规划建设成渝经济区等重大机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很多有利的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其内涵更加注重城镇发展动力,强调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共进,城镇与产业联动发展方式来推进城镇化;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强调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等级结构的科学合理,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与区域产业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相协调,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强调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生产生活文明向农村辐射,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障碍,城镇与新村一体化发展;更加注重城镇质量,强调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省在新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内需动力、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进一步改善民生、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客观要求,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必然选择,对于加快四川现代化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构建有四川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紧密结合四川省情,科学谋划新时期城镇化发展思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城镇化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加强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强化产业支撑和城镇质量,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以及与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道路,构建“一核、四群、五带”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完善以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增强城镇集聚产业、承载人口、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我省城镇化发展水平。今后五年,我省将在以下五个方面实现新跨越:

  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末,全省城镇化率要达到48%以上,到2017年城镇化总体水平超过50%,实现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结构性转变,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4000平方公里左右,城镇经济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得到显著提升。

  省域城镇体系更加完善。构建起以成都市为核心,四大城镇群为主体形态,20个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300个左右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为骨干,1500个左右小城镇为基础,布局合理、层级清晰、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天府新区建设快速起步、重点突破,成都市和其他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镇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生活垃圾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大幅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居民住房条件有较大改善。城镇特色日益突出,生态和文化建设取得有效进展,人居和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两化”互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镇体系布局与生产力布局相协调,城市新区与产业园区一体发展,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的格局基本形成。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城镇对产业的引导和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各类产业园区纳入城镇统一规划、统一布局,产业园区建设成为“两化”互动发展的示范区。

  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建立更为宽松的城镇户籍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体系更加完善,创新城乡管理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分享到6.45K

  科学推进四川新型城镇化进程

  坚持规划先行,引领城镇化健康发展。第一,加强城镇化发展相关规划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发展规划等相互衔接,按照“两化”互动和“三化联动”发展的思路,统筹协调好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的关系。积极探索覆盖市、县全域的总体规划编制,将市域城镇体系和县域村镇体系统一纳入市县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城市、镇和乡村协调发展。第二,发挥城乡规划对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的引领作用。重新审视修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快“四大城镇群”规划编制,科学合理制定全省城镇化发展战略;规范有序开展区域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县城和规划人口5万人以上的城镇都要按城市标准进行规划建设,提高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覆盖率,为城镇化建设项目实施提供法定规划依据。

  坚持区域协调,优化省域城镇发展格局。要适应国家建设成渝经济区、形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需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构建立足四川、面向西部的城镇体系,形成“一核、四群、五带”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引导人口和产业向适宜地区聚集。要做大做强成都发展核心,成为带动全省、辐射西部,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和国家级区域中心城市。要发展壮大四大城镇群,依托交通干线与江河流域,结合全省生产力布局,培育成德绵广(元)、成眉乐宜泸、成资内自、成遂南广(安)达与成雅西攀等五条各具特色的城镇发展带,形成引导全省产业发展和城镇合理布局的重要城镇发展轴,促进省内城镇群之间要素自由流动、产业合理布局和区域城镇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以大带小,构建科学合理城镇体系。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第一,要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将成都市建成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生态田园城市,成为国家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特大区域中心城市;积极将人口规模大、经济基础强、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域中心城市培育成为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将一批地级市和发展较好的县级市培育成为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增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应结合本地实际,采用规划建设组合城市的模式,将地域相邻或相近城镇按照一体化发展原则统一规划,加快发展成为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城市。第二,要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重点镇。把一批经济基础较好、人口基数较大、环境承载力较强的县城培育成产业支撑强、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人居环境良好的中小城市,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集约发展小城镇,实施重点中心镇建设示范工程,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加快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镇、工业镇和商贸镇,走一条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发展道路。第三,要加强城乡统筹,推动以城带乡。统筹城市规划区内中心城区和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设,推进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构建城乡良性互动发展新形态。依托小城镇加快新村和新村综合体建设,搞好镇乡成片推进新村建设示范工程,因地制宜地提高平原、丘区、山区村民聚居度。

  坚持产城互动,拓展城镇新的发展空间。按照“两化”互动发展的要求,统筹城镇新区建设和产业园区发展,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将各类园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统一布局。科学规划建设一批城市新区、产业新城,有序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推进产城一体化发展,完善城市新区的就业与生活居住、公共服务等功能配套,形成产业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现代复合型新城区,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规划建设天府新区是我省一项历史性工程,也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纳入了国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要集中力量抓好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加快建设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形成内陆开放门户、高技术产业基地、高端制造业基地,西部高端服务业中心、国家自主创新中心的“一门户、两基地、两中心”新区核心功能,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实现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成为带动全省、辐射西部发展的引擎。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保障有力的要求,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城镇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综合防灾等基础设施水平,加快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有序推进旧城区有机更新,大力实施棚户区、废旧厂区更新改造,加大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因地制宜规划建设集多种都市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增强城镇的市政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功能。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通过政府投资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乡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坚持节约集约发展,加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工作,大力发展产业园区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建设低碳生态城镇。加强和改善城镇管理,完善社区基本服务体系,推进数字化城镇建设,提高城镇运行管理效率。

  坚持突出特色,提升城镇整体品位。要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坚持“宜居、宜业、宜商”的取向,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的城市发展战略,将生态环境视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支撑城市发展的生态本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抓好重点生态项目建设,使生态建设成为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价值,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大力开展“园林城市”、“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奠定基础。要保护历史文化,塑造城镇风貌和景观特色。切实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镇)、名村保护,编制实施历史文化名城(镇)名村保护规划,加大历史街区与文物古迹保护力度,使历史文化在城乡建设中得到传承和弘扬;处理好城镇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树立名城(镇)名村品牌形象;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注重城市文化研究,积极开展城镇风貌与景观塑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努力提高城镇建设品位和文化软实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