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国人休闲时间连续3年下滑 近7成受访者超时工作
时间:2012-10-14 10:26:41  来源:《小康》杂志   作者:《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2011~2012年度国人依旧忙碌,人们的休闲时间连续三年下滑。调查显示:69.4%的受访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超时工作问题,每周花在休闲上的时间为10小时以下的占了受访者总数的41.1%

  如今,在中国,一座城市即便没有惊人的GDP,却同样有可能在幸福排行榜上遥遥领先,原因就在于人们已逐渐把生活品质作为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指标。生活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活方式,而休闲又是考量国人生活方式新转变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休闲”吗?

  2012年8月底至9月初,《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本次调查采用了基于实名制的NetTouch网络调研方法,对东、中、西部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收入在1500元及以上的公众进行调查,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此次调查样本框的确定兼顾性别、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分布。经过对调查结果及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2011~2012年度中国休闲小康指数为71.3分,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中国休闲小康指数的评价主要是从休闲观念、休闲支出、休闲方式和休闲时间等4个方面进行的,它们在本年度的指数分别为70.7、74.9、71.2、68.3,其中前三项比上年分别提高3.1、2.2、2.5个百分点,而休闲时间指数却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六成受访者为“放松身心”而休闲

  中产阶层多为“暂别现实压力”而休闲

  为何要参加休闲活动?六成(62.8%)受访者表示从事休闲活动主要是为了“放松身心”,33.8%的受访者为了“满足爱好”,30.6%的受访者为了“锻炼身体”,接下来依次是“增长见识”、“换一种生活方式”、“享乐”、“暂别现实压力”、“结交朋友”、“加强沟通、牢固感情”、“扩展生活经验”等等。

  与前年的调查结果相比,现在受访者更多地以“满足爱好”、“锻炼身体”、“结交朋友”为目的而参加休闲活动,“放松身心”则一直被受访者看作是从事休闲活动的最主要目的。在去年对中国中产阶层休闲满意度的调查中,排在“休闲活动的十大目的”前两位的仍是“放松身心”和“满足爱好”,但工作压力往往比较大的中产阶层更多地把“减压”的希望寄托在了休闲生活上,因此,在中产阶层眼中,“暂别现实压力”排在了“休闲活动的十大目的”的第三位。

  在美国南阿拉巴马大学健康体育与休闲系助理教授董二为看来,六成受访者认为休闲的主要目的在于放松身心,这和“休闲”在汉语中的本义是相符的,但是其它选项得票率均低于35%,只有“满足爱好”和“锻炼身体”略高于其它选项,说明有些民众还是把体育锻炼作为了休闲的目的,甚至错误地认为体育锻炼就是休闲。“认为休闲的目的是‘激发潜能、创造力’、‘满足成就感、价值感’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15.3%和13.2%,而这两项正是加拿大著名休闲研究学者Stebbins从1982年开始倡导的深度休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深度休闲与健康以及休闲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董二为介绍说。

  国家发改委投资所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马志福也认为,身心健康是生活幸福的前提,是人们幸福感的核心内容,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因此大力发展休闲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是让人们具有幸福感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七成受访者超时工作

  提到“休闲”这个词汇的时候,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时间”

  近日,由交通运输部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职业保障规定(征求意见稿)》在国务院法制办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规定”中对海员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做出了具体规定,若安排海员超时工作,船东将受罚。

  其实,不仅仅是船员们,在各行各业,超时工作都已成为普遍现象。

  《小康》调查发现,69.4%的受访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超时工作问题,其中42.4%的受访者每周工作40~50个小时,18.5%的受访者每周工作51~60个小时,5.5%的受访者每周工作61~70个小时,1.8%的受访者每周工作71~80个小时,1.3%的受访者每周工作80个小时以上。而只有30.6%的受访者能够“享受”到“八小时工作制”,即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个小时。

  “加班加点”的职场潜规则不仅在中国流行,在全球也普遍存在。

  全球知名的灵智广告公司对2012年的十二大趋势中,有一项就是说生于Y世代(美国的一个世代名称)或千禧世代(即出生于1982年到1993年之间)的人们,正在打破传统的工作制。传统的“八小时工作制”可能很快成为例外而非规则。

  工作时长的增加,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休闲时间,虽然提到“休闲”这个词汇的时候,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时间”,即“闲暇时间”或“自由时间”,当劳动、生活事务、睡眠和其他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个人可以自由利用的时间,接下来才会想到“活动”、“生活方式”、“心态”和“消费”,但在宝贵的时间和繁忙的工作面前,即便是渴望休闲的人,也会感到无奈。

  “我每周花在休闲上的时间绝对在10小时以下,虽然入职的时候老板说的是‘朝九晚五’、‘八小时工作制’,但是当工作多得干不完的时候,便只能加班加点了。虽然没人这么要求我,但是事情摆在自己面前,总要花时间去干吧!”在天津市一家私企做办公室文员的刘梅无奈地说,“每天下班回到家时,就累得什么都不想干了,只有在不用加班的周末,才能睡个懒觉,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休闲活动。”

  像刘梅一样,每周花在休闲上的时间为10小时以下的占了受访者总数的41.1%,另外还有34.9%的受访者每周休闲时间在10~19个小时,12.6%的受访者每周有20~29个小时的休闲时间,而每周休闲时间能够达到30个小时以上的8.1%的受访者已经算是“极少数”的“幸福人士”了。值得关注的是,还有3.3%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没时间休闲”。

  休闲时间连续三年下降

  46.8%的受访者认为,与去年相比,自己的休闲时间“更少了”

  中国休闲小康指数主要从休闲观念、休闲支出、休闲方式和休闲时间等4个方面进行考量,自2006年以来,前三项指标都呈现出逐渐上升态势,只有休闲时间指数的最高值出现在2007年,从2010年至今,则连续三年出现下跌趋势。今年的休闲时间指数为68.3,甚至比2006年还要低。

  46.8%的受访者认为,与去年相比,自己的休闲时间“更少了”;37.7%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变化”;比去年休闲时间“更多了”的受访者比例尚未达到两成。

  与此相关联的是,近三成受访者认为自己的休闲时间“差远了”,5.1%的受访者直言自己“几乎没有休闲时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闲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翔分析认为,现阶段中国公众普遍感觉休闲时间过少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首先,这是由经济阶段决定的,日本和韩国都经历过必须用时间来换收入的阶段,这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的经济特点决定的,需要调整产业结构。

  其次,目前中国希望通过推进创新来转变增长方式,但是从国际上,尤其是日本、韩国的发展经验来看,通过资金投入、金钱激励进行的创新主要带来的是模仿式创新,但是原始创新必须保证创新思维的人有足够的自由。保证人们有时间自由阅读和自由思考,这样容易激发出原始型创新。我们现在的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如果完全靠投资和金钱来刺激,而不能释放一定的闲暇时间,就很有可能会重走日本、韩国曾经走过的老路。即主要带来的是模仿式创新,而非原始型创新。

  不过,如果能将工作与休闲结合在一起,创造的价值和财富或许能够加倍增长。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工作休闲化,休闲工作化”。他说,工作休闲化是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可以视之为休闲,“实际上好多创业都是在休闲当中做出来的,而不是在紧张的劳动当中。”王琪延认为,要在工作中创造,在创造中休闲,过劳可耻,让人过劳更可耻,“过劳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对自我生命价值的一种贬值,特别是对家里人、对社会不尊重,你侵占了他人的劳动机会。还有,你得花医疗资源,浪费医疗资源。”王琪延说。

  带薪休假效果不理想

  七成受访者感觉“工作忙、压力大,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

  从休闲时间、休闲方式、休闲支出、休闲观念等方面来衡量,您对自己的休闲状况满意吗?面对这个问题,七成受访者表示“一般”、“不太满意”甚至“很不满意”。而在影响人们休闲满意度的种种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仍与“工作”和“时间”这两个关键词有关,七成受访者把原因归结为“工作忙、压力大,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五成受访者把原因归结为“个人和家庭的收入状况所限”;三成受访者认为“带薪休假制度不完善”;接下来的原因依次是“工作性质”、“休闲信息的搜集能力不强”、“个人兴趣、性格特点”、“休闲活动的技能欠缺”、“身体健康状况”、“休闲产品的提供无法满足需要”和“家人或朋友的态度”。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已经施行五年了,但效果却不甚理想。《小康》调查显示,过半受访者表示自己只能“偶尔享受”带薪休假或是“符合享受条件但从没享受过”。

  近日,一则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劳动者们的普遍关注:7月26日至29日,江苏南通崇川区的首批46名职工被安排到南通工人疗养院疗养,到8月底,该区有400名在苦脏累岗位工作的一线职工分8批到南通市工人疗养院和南通园博园疗养。一线职工带薪疗休养在当地形成制度后,政府每年为此拨付20万元专款。

  实际上,依法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不仅仅是对广大劳动者、尤其是一线职工应有的尊重,而且可以对休闲生活方式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起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加生活情趣”的作用。

  在国外,即便工作太忙,人们也需要保证一定的休闲生活时间。比如美国总统,通常一年要过两次度假生活,2010年年底,在大部分美国人因为经济不景气而节衣缩食,众多城市连续遭遇强暴风雪袭击之时,奥巴马却在夏威夷享乐。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曾说过,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现在,中国人的休闲观念也在逐渐改变。49.2%的受访者认为休闲对提高工作效率有“比较大”的促进作用,31.5%的受访者认为休闲对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认为休闲对提高工作效率“几乎没有作用”或者“完全没有作用,反而会耽误时间”的受访者比例还不到1%。

  而休闲对于增加生活情趣的促进作用则更为明显,选择“完全没有作用”的受访者为零;48.0%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大”;39.5%的受访者认为“很大”。

  虽然中国人的休闲观念在转变,但在董二为看来,只有17.8%的受访者把休闲看作一种生活方式,这表明,从总体上来讲,中国人还没有完全认为休闲应该融合到自己的生活当中。也就是说休闲还没有成为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主体。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小康》特约记者欧阳海燕,记者赵莉莉,实习记者许多、殷洪英对本文亦有贡献)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