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陋的校舍,淳朴的語言,崇高的師德深深震撼了我們的心靈。鄒桂芬、蔣國珍、黃業珍、葛麗華、隆付忠……這些名字如此普通,他們的生活如此平淡,也許平時他就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清貧老師,但當我們認真聆聽他們的故事的時候,這一個個平淡的名字卻給我們帶來不同尋常的感動,給我們進行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
誰能做到堅守在鄂西北大山深處33年?誰能做到用脊背做橋板送學生過河10萬余人次?誰能在右手已經患病抬不起來的時候,堅持用左手寫字?誰能把省吃儉用存下的養老錢無私地捐給貧困學生?……他們就是可愛又可敬的“最美鄉村教師”。
其實,全國有千百萬個鄉村教師像他們一樣,為了孩子們的明天,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奉獻青春。因為他們心中有信念,為了理想他們甘於清貧,有病痛而無怨無悔。
在中國,鄉村教師承擔著數千萬農村中小學生的教育任務,他們不抱怨房舍的簡陋,沒有埋怨工資的低廉,更不嫌棄學生的貧困,堅守著內心的純淨淡泊,用愛撐起鄉村教育的藍天,將一株株小樹苗,培育成參天大樹。“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這些堅守的老師們,用自己的付出踐行著對教師崗位和祖國未來的一種承諾。
隨著城市化浪潮的推進,以及“城市為中心”的發展模式在全國鋪開。鄉村裡的青壯年勞動力大軍大批大批地踏上外出打工之路,形成了每年數以千萬甚至上億的人口“流動大軍”,也留下了數數以萬計的婦女、老師和尚處於義務教育年齡的孩子們。在奔流人潮的背后,農村教育卻以孤獨的剪影停駐在時代的角落。
農村教育的責任,甚至部分父母應該起到的家庭教育、以及品德和傳統教育的任務,就全部留給了堅守的鄉村教師們。他們微薄的工資甚至不能養家糊口,但他們卻堅守清貧。他們的堅守和留守給邊緣化的農村帶來了希望。在所有的優質資源都流向城市,青壯年勞力到城市打工,農村娃娃讀大學往城市擠,鄉村隻留下了空心化的貧瘠身軀,留守在鄉村的被悲情的稱作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在這種情況下,那些留守在鄉村的老師背影就顯得特別偉岸和高大,更是特別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這是這個時代彌足珍貴的財富。
曾經有一位老師說過一句話,他說“我們堅守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去”。“最美鄉村教師”沒有用華麗的語言表達雄心壯志,正是這些純真的質朴,感動了網友,溫暖了我們的內心﹔也正是這些普通而且平凡的老師,用自己的點滴育人之心,書寫了最偉大的故事。這種平凡深處的義舉,是對真善美的追求﹔他們對學生真愛的堅守,也詮釋了最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