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化不能只是“水泥化”
时间:2009-12-09 10:13:37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城市化的建设,正经历着一场接力赛。

  现在,始发的一二线城市已经将接力棒传到了三四线城市的手中。先行者们开始进入“市郊化”阶段,以发展“城市圈”、“卫星城”为主,后继者则按图索骥开始大规模的道路扩建、旧城改造以及新区建设。大城市的今天,就是小城市可见的明天,它们使出浑身解数,起跑、加速,满怀期待经历城市化的洗礼。

  城市化,中国走出几千年农业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根本途径之一。在今日之中国,城市化率这一激动人心的数字后面,是对如何规避城市“一条腿”发展的担忧与挂念。

  如果说,城市化主要体现在水泥化,那么中国的城市化是“跛足”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平均每年扩大938平方公里进入21世纪后则平均每年扩大1861平方公里,农村土地变身城市土地的速度几乎加快了一倍。

  但对不起,这种发展模式已经是被判错的命题,即“城市化=土地的水泥化”。

  如果说,城市化要“化”的主要是农村人口,那么中国的城市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征,是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定居,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大幅度减少。如果仅仅将农村的土地大量转让给城市建设,但排斥农村人口进城定居,或者虽然允许农民进城短期打工,但制造种种障碍和歧视,使他们成为回不了故土、又不属于城市的“浮萍一代”,这样的城市化只是半截子城市化,是用城市的繁华掩盖城市对农村、市民对农民的剥夺。

  十多年来,农民向城市转让了大量面积的土地,并让渡了的土地增值收益,但这些土地和资金,在形成吸收、转化农村人口方面所起的作用,总还不能令人满意。据公开的报道统

  计,全国闲置土地面积高达上万平方公里,与此同时耕地面积在2004年前的近7年内,减少了1亿亩,相当于两个台湾省。但是,耕地缩水的同时,中国的大部分人口依旧生活在农村。对二元结构的诟病,除了关注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的开放式思维,“农民变市民”的实质性进程仍嫌缓慢,障碍包括观念上的、政策上的、实施操作上的。实现“人口的城市化”,又何止是取消一纸暂住证那么简单?

  谁都知道城市化不可好大喜功,不可仓促草就,不可成为对农民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伤心之地。

  道理说起来似乎都是老生常谈,因为城市化不单为GDP服务,更不是为了制造“城市巨无霸”。城镇化率的核心要义在于“质量”。在城市化已被全世界证明是一条通途的前提下,要警惕的正是“一条腿”城市化。这比单纯解决“三农”问题要复杂得多。当前,推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对于城市化这一命题而言,积极扩张的政策,也有助于尽快启动新一轮的城市化进程。而现在要着重考虑的,是把城市化放置在整个中国经济社会下阶段发展方向的大背景下,考虑政府、社会层面的改革能否也能更加积极、扩张一些。

  比如打破垄断、扩大民营经济发展空间能否有实质性进展?比如收入分配体制,能否更倾向于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比如国家征地制度能否把更多土地的收益还给农民?这些听上去与城市化无关的题目,正是求解中国式“城市化”难题过程中,绕不开的坎。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