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10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兰州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思考
时间:2012-08-28 10:24:18  来源:中国甘肃网  

  ——关于兰州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思考

  区域性特大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的城镇体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对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核心作用,通过和区域的互动实现各种生产要素与资源的最大配置,带动城市及周边区域共同发展的特大城市。兰州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是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也是兰州在区域经济大格局中加快发展的新任务、新方向,将对兰州的率先发展和甘肃的跨越崛起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兰州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是国家战略与省域战略的高度契合

  近年来,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政策,其中多次提及和强调了兰州的发展。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交通枢纽和区域中心城市,着力培育11个经济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重点经济区,“兰州—西宁—格尔木”被列为其中之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的布局中,将“兰州—西宁”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之一,确定的功能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新能源和水电、盐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西北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的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大力支持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把兰白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中心作用。所有这些都预示着,兰州作为甘肃省会和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在国家的政策视野和总体设计中,被置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受到更大的关注和支持。

  从省域战略层面来看,兰州的发展受到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更加重视。从去年底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4月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省政府对兰州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主要包括:“做大做强做美兰州”,“兰州的建设与发展,要围绕打造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围绕打造全省发展重要增长极和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城市来展开”,“兰州要迅速做大做强、发挥中心带动作用,不断完善功能、发挥开放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形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兰州要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表率,做转型跨越的表率,做三化同步的表率,做开放带动的表率”。这些要求相互联系、不断深化,在党代会报告中集中表述为“把兰州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而且,这个目标是摆在构建城市群的背景之下来谋划的,就是在甘肃中部地区以强化兰州辐射带动能力为突破口,加快建设环兰州城市群,形成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支点、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把以上国家战略与省域战略进行比较理解,我们看到一种高度的契合与统一,这种契合和统一集中到一点,就是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兰州如何加快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这一要求提出了“特大城市”、“区域性”和“有影响力”三个关键词,特别是“有影响力”的定语赋予兰州发展更新的内涵、更高的定位、更多的要求。参照国内外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标准,其中应该包括较为发达的交通通讯、良好的环境、方便的服务、合理的布局、有效的辐射力、鲜明的特色、深厚的潜力、应有的规模、强烈的开放性、文化的代表性等等。这使我们看到,兰州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体现了国家和甘肃省对兰州发展的新审视、新判断、新定位、新要求,既是一项重大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也是一个需要奋力攻坚、创新发展的过程,必将深刻影响甘肃和西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

  兰州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具备多重有利条件

  兰州作为“一五”、“二五”和“三线”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城市,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面对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态势,兰州又具有潜力较大的后发优势。近年来,在这些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综合作用下,加之宏观政策的不断催动和地方发展措施的改革创新,兰州具备了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多重有利条件。

  政策的叠加效应正在集中释放。省委王三运书记到甘肃工作后,曾经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就是甘肃最大的机遇是政策叠加。甘肃的机遇即兰州的机遇,而且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各种政策在兰州表现得更为集中,效应也更为明显。这些政策,在国家层面包括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政策,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等;在省级层面表现为省委、省政府强有力地聚集中心带动,做大做强门户城市,加快兰白都市圈建设等一系列新的决策部署。目前,各种政策的效应正在叠加和集中释放,必将对城市发展起到强烈的催化和推动作用。

  区域经济的聚合作用把兰州推向一个新平台。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渐呈多元化趋势,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既你中有我,也我中有你,这种潮流和趋势客观上把兰州推向一个发展的新空间和新平台,或者说正在呈现一种向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趋向。从省域来讲,随着兰州—白银经济区建设的提速,以兰州为核心包括周边中小城市的城市群正在孕育形成,这将使得区域发展由原来以城市为主导向以城市群为主导转变。从省外来讲,西北和西部地区的互动发展,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的融合发展,对东中部地区的对接和承接发展,都为兰州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新的动力,也使兰州在区域发展的大舞台上更加活跃。

  兰州的交通战略地位更为突出。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是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重要保障和支撑。长期以来,由于承东接西、联南济北的特殊区位,逐步确立了兰州交通枢纽的地位。2007年颁布的国家《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在“五纵五横”的综合运输大通道中,兰州被列为“临河至防城港”、“青岛至拉萨”和“陆桥”三条运输大通道的节点,是全国42个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在国家新近发布的《“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中,拟在兰州规划建设的项目有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快速铁路)、兰州至银川快速铁路、兰州至重庆高速公路、兰州至磨憨高速公路、兰州机场扩建、兰州至西宁城际铁路、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等。已有的交通基础加上这些项目的建设,特别是新的铁路枢纽建成后,将有10个方向的铁路在兰州交汇,进一步完善合理布局、顺畅衔接、高效运行的交通网络,扩大城市的吸引和辐射范围。

  新的城市框架和格局正在拉开。兰州市第一版、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面积分别为126平方公里和148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01年至2010年的兰州市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市区面积为221平方公里。今年新编制的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区总面积581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688平方公里。从中我们看到,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与之相适应地进行调整和扩张。近几年,兰州市委、市政府针对河谷型城市空间受限的现状,确定实施“再造兰州”战略,跳出老城建设兰州新区,一座新城在秦王川地区已经初具雏形。同时,国家级的兰州高新区、兰州经济区正在实施增容扩区,使得城市按照组团的模式向周边有效空间拓展。综观这种态势,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框架基本拉开,为城市功能的完善、拓展和提升创造了条件。

  城市的开放度快速提升。一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城市,必然是一个被广泛认知的城市。如何被广泛认知,兰州市从城市的特点和优势出发,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多领域的探索,扩大了城市的开放度和影响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兰州市创造性举办的“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以环黄河奔跑的特色和魅力,经由中央电视台的两届全程直播,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把美丽的“黄河之都”展示给国内外,极大地提升了兰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种空前的节会效应,使兰州找到了一个提升城市开放度的最佳平台,拓展了兰州深度融入区域发展的新途径,也为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提供了契机,营造了氛围,创造了环境。

  多条路径增强兰州作为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影响力

  兰州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应是一个后发赶超、做大总量的过程,也是一个转型跨越、提升质量的过程,需要充分挖掘城市比较优势,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消除制约发展的短板,增强区域发展的融合性和互动性,从规模上、布局上、功能上、服务上、特色上、开放上全方位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

  要点在中心领动。领动的本义是我国上市公司焦点科技推出的一项互联网在线服务应用平台,致力于为国内中小企业提供基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提高营销和管理效率的工具。这里借用领动一词,意在表明兰州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增长极和动力源的作用。为此,在交通、通讯、教育、医疗、旅游等方面,应进一步适应各种要素集聚辐射的需要,扩大服务的总量,强化服务的能级,大力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从整体上增强兰州的功能和影响。其中也包括加大经营城市力度,弘扬地域文化,彰显城市特色,提高城市的软实力。在城市建设中,尤其应注重规划的整体性和严肃性,对类似七里河马滩等重点区域进行高标准规划,做到开发建设大视野、大统筹、大推进、大见效。

  基础在区域互动。一方面,立足扩大对外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从西北五省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和新亚欧大陆桥等多个层面,有针对性地增进经济交流和合作,吸引外地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为我所用,形成互补、互促、互利、互赢的格局。另一方面,立足构建环兰州城市群,推动兰州与周边中小城市和城镇的一体化发展,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积极为融入兰州发展创造条件,特别是优化区域内的快速交通,包括尽快打通以上连永靖县、下接白银至宁夏“黄河金岸”的交通大通道,形成以兰州市区为核心、以黄河为轴线、以中小城镇为串联的更紧密的经济联系。

  核心在产业带动。把现代服务业发展摆在城市产业的优先位置,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完善和强化城市的商贸中心功能作用,特别是在物流业发展上寻求突破,按照集中、集约、集聚的原则,可以考虑选择在适当的城郊区域,分别规划建设大型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构建与特大城市相适应的物流经济格局。运用产业链的思维来发展工业,在为区域性工业大企业搞好服务的同时,紧紧依托兰州石化公司等大企业的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和社会资本围绕延伸产业链来发展下游产业。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和要求,更加重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对城市群内的特色优势资源进行统筹谋划,向规模要效益,向深加工要效益,向龙头企业要效益,向品牌要效益,向市场要效益,提升农业的品位和附加值,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在创新驱动。更加注重创新观念和创新文化的培育,强化创新是发展根本动力的意识,立足后发赶超的优势条件和薄弱环节,向创新要发展资源,向创新要发展空间,向创新要发展速度,向创新要发展效益。更加注重创新的平台建设,通过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桥梁作用,让企业和产业园区成为促进产学研转化的主阵地,以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共建,在重离子治癌应用、生物医药、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强力攻关,建设一批具有兰州特色的科技项目产业化基地,使城市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更加注重创新的支撑体系建设,通过完善要素市场、建立创投基金、引进创新人才,不断激发整个城市的创新活力。

  难点在城乡联动。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是兰州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瓶颈制约。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考起点在于均等,根本方法在于统筹,最终目标在于一体化。尤其要“撤藩篱、破壁垒”,在一些关键环节上加大力度:从统筹城乡的引导方向来讲,应进一步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使城乡之间加快实现“无缝对接”。从统筹城乡的现实问题来讲,针对近年来大城市普遍存在的“新贫民窟”和“半城市化”等问题,应以高度的人文关怀和到位的制度设计,为进城人员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让农民从农村“走得出来”,在城市“安得下来”,真正成为城市居民的一分子,而不是城市中的另类群体。从统筹城乡的动力机制来讲,应加大户籍管理和土地流转两大关键改革,特别是在土地流转改革上大胆探索新路,建立耕地有偿保护和占补平衡机制,让农民唯一拥有的土地资源成为活跃的生产要素,为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保障在机制推动。打造环兰州城市群,把兰州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应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和运用。首先,应加大顶层设计宏观引导,可以在省级层面成立相关决策管理机构,建立城市群内多元合作机制,高起点编制环兰州城市群规划,就像省市共同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一样,强化工作的导向性、统筹性和有效性。其次,应鼓励放开手脚先行先试,比如在城乡户籍管理改革、公共服务一体化、土地流转等方面,只要是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允许创新性试点,率先进行突破。再次,应考虑调整区划扩大空间,借鉴合肥市行政区划调整的做法,为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统筹安排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适时研究兰州的区划调整问题,以优化行政区域,提升城市容量,增强辐射功能。

  兰州市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副主任杨映琳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